垃圾分類新時尚,在江門蔚然成風。今年是《江門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實施四周年。近年來,江門堅持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位部署,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全程分類體系,持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
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規定工作”到“自覺動作”,江門通過主題活動大動員、學校教育全覆蓋、公共機構走前列、社會組織齊參與,引導越來越多群眾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如今投放知曉率97.5%、參與率90%以上。
垃圾分類好習慣,正深深地改變江門居民的生活。
幾乎每天早晨,蓬江居民鄭阿姨都會提著兩袋垃圾,分別放進兩個不同垃圾桶。“一袋是廚余垃圾,另一袋是其他垃圾,我們在家里就分好了。”
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不僅是鄭阿姨個人的習慣,如今,家人鄰友也在遵守著這個約定。
正確做好前端投放是基礎所在。近年來,江門由點及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從“一個筐”到“四分類”,因地制宜建設分類投放點,推動點位提檔升級,引導居民定點投放,“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廣為傳頌。

江門“分類體驗日”活動來到東風鄉垃圾分類收集站,站內干凈整潔、分區清晰。南方+ 楊興樂 拍攝
在蓬江區勝利路東風鄉垃圾分類收集站,督導員吳惠容正將垃圾桶擺放整齊,這里干凈整潔,有別于傳統轉運站,令人眼前一亮。
“大家有所不知,這里原先是投訴較多。”吳惠容介紹,收集站服務周邊8000多名居民,日產垃圾較多,人流密集,日常工作產生的噪音和氣味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為此,結合老舊社區改造,該轉運站進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有了大變樣。
收集站內,垃圾投放分區清晰,信息公示、分揀制度一目了然,除臭機、滅蠅燈、清洗機、排污管道、洗手池等一應俱全。而且,收集站左側門的卷閘長期只落一半,方便居民隨時投放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右側門則在每天下午3點至5點開放,方便居民進入站內投放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

江門市蓬江區東風鄉垃圾分類收集站,其他垃圾每天收運兩次。南方+ 楊興樂 拍攝
“蠻好的,很方便的,弄得清清爽爽,我們出來丟垃圾很方便,也沒影響小區環境。”對于不同垃圾分類投放的做法,居民張建新直豎大拇指。在蓬江區,類似東風鄉這樣的2.0版垃圾分類收集站,共有6座。
日常產生的四類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占比最大。為避免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江門實行“固定路線、固定時間”分類收運,不斷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建設。廚余垃圾方面,江門還專門出臺了《江門市廚余垃圾管理辦法》,增加廚余垃圾密閉運輸車輛,保障廚余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做到日產日清。
目前,江門市建成垃圾分類轉運站79座,配備分類收運車283輛,不同種類的垃圾都有自己專屬的“家”,更有各自的“專車”運送至垃圾處理廠。
在臺山市靜脈產業園,一輛輛生活垃圾運輸車緩緩駛入。園區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員緊盯著實時數據,確保從垃圾倉、投料口到出渣口等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地運作。
垃圾分類的目的,在于促進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爭取物盡其用。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服務管理人口480多萬,日產生活垃圾約5000噸。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境,近年來,江門大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規劃布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
今年5月底,江門5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全部完成并網發電,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進入“焚燒發電”新階段。
走進蓬江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這里的景象顛覆了人們對垃圾處理廠的固有印象:沒有臭味和噪音。該項目占地16.83萬平方米,一期處理規模為1700噸/日,年發電量為2.77億度。目前,蓬江、江海兩地生活垃圾全量進場處置。

蓬江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吊機控制室內,“分類體驗官”目睹生活垃圾被投入焚燒進料口。南方+ 楊興樂 拍攝
垃圾如何“變廢為寶”?進場后,生活垃圾先在垃圾池內發酵,充分發酵后達到最高燃燒效率,再進入焚燒爐,所產生的熱能可以發電,所發的電量除廠內自用外,全部并入電網,輸送至千家萬戶,生活垃圾就此變身“綠色電能”,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
“不臭的秘訣,在于垃圾儲存倉采用的密閉式設計,垃圾坑和卸料大廳處于負壓狀態,氣味不會散發出來。”蓬江區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提質改造項目技術部經理胡滿深介紹,如今新技術迭代,垃圾焚燒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渣、臭氣和污水都能得到有效處理。
除了發電帶來的效益,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經過篩分后,可分離出鐵、銅、鋁等不同金屬,余料經綜合利用可制成環保磚,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隨著5座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全部投入使用,當前江門市生活垃圾焚燒總處理能力達5900噸/日(遠期處理能力可達8500噸/日);設計年發電量約為10.04億度,年上網電量約為8.15億度。
“各處理場所正進一步完善建筑外立面、綠化、廠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將作為科普基地對外開放,扎實推進綠美江門生態建設。”江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分類新時尚,低碳齊參與”“為地球減負,共建綠色家園”“確認過眼神,你是分類達人”……在江門城區citywalk,你會發現,連鎖茶飲、餐廳里隨處可見垃圾分類彩旗、標語和廣告展板,垃圾分類“氛圍感”拉滿。
如何用更生動、更有效的方法推動垃圾分類意識入腦入心,讓垃圾分類實踐形成習慣,讓“小手拉大手”形成規模?這是江門一直思考和不斷探索的課題,也正多措并舉帶動全民行動,打造獨特的宣傳普及路徑。

江門各地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居民參與分類游戲互動。江門晨光社工中心供圖 南方+ 楊興樂 拍攝
人人齊參與——江門連續兩年舉辦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評選垃圾分類達人,招募志愿講師、“分類體驗官”等,引導并凝聚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全市超萬名志愿者活躍在基層。今年,江門還發起“低碳齊參與”活動,由市商業協會、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喜茶、7M CAFé、梳芙、布維記、燒檸等門店參與聯動,張貼垃圾分類宣傳海報,擺放臺卡,引導顧客正確分類,推動垃圾源頭減量。
分類進校園——全市51個垃圾分類示范校園各美其美,走進校園,就會發現分類元素散落在校園各處:天鵝灣小學推行分類積分制度和“與校長共進午餐”等激勵措施;江門第一職業高級學校、紫茶中學、新會東區學校等建成分類宣教館、科普走廊、分類驛站等互動體驗設施;紫茶小學則開設分類大講堂,成立古法造紙工作室,依托藝術社團常態化開展分類教育,學生紛紛爭當垃圾分類小達人。

第二屆江門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上,分類集市攤位開展趣味活動,寓教于樂。南方+ 楊興樂 拍攝
社會共治理——從一個“社會共識”向一場“社會行動”轉變,江門堅持“黨建引領+社區共治”,持續推動習慣養成。在江海區,“宣傳+督導”的組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通過開展多元主體參與協商議事,收集居民述求和意見;同時選取5個社區試點推行“居民端”餐廚垃圾分類督導,打造江海綠色賬戶app,讓市民真切體會到垃圾分類行動帶來的變化,從而提升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和準確率。
“垃圾分類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我們每個人約束好自己,做到正確投放垃圾,并帶動身邊人,垃圾分類的文明建設隊伍才會越來越壯大。”江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江門將充分動員全社會力量,用心用情、久久為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志愿者、倡導者,共建美麗家園。
數說江門新時尚
1.江門垃圾分類工作連續5年納入政府重點工作任務或民生實事
2.城區因地制宜建成分類投放點2800多個,新建或升級改造中轉站37座
3.7個縣(市、區)城區環衛一體化改革全覆蓋
4.生活垃圾焚燒總處理能力達5900噸/日,設計年發電量約為10.04億度
5.成功創建51個垃圾分類示范校園和11個物業小區
6.去年共開展主題宣傳1700多場,參與人次超17萬人次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