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鶴山財政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以探索全域水經濟新業態發展為抓手,統籌用好水環境治理、城市品質提升、鄉村振興等財政資金,支持激活水經濟,精心挖掘優質水資源稟賦,培育發展起沙坪河、水美鄉村、瀾石水庫等多個水經濟節點,在廣東省率先探索推進河道經營管理權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路徑,初步形成具有鶴山特色的全域水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加強資金支持,提升“水品質”,描繪鄉村振興新風貌
加大公共財政對優化水經濟發展環境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橋梁作用,為鄉村振興添“彩”又添“財”。一是創新治理模式,2023—2024年共統籌整合資金及地方政府債券超2.1億元用于開展沙坪河綜合整治工程,將河道治理與彰顯水鄉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兼顧當地歷史文化風俗,修建9公里環河碧道,建成了沙坪河“八景”,深度挖掘鶴山龍舟文化、榕樹文化、詠春文化、舞獅文化等傳統文化特色,全面激發沿河經濟活力。該整治工程成功入選“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廣東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二是以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為契機,加強資金管理,印發《鶴山市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財務管理辦法》,統籌安排各級各類資金2.57億元用于打造幸福河湖“鶴山樣板”,積極解決項目資金籌措難題,確保資金使用有序、規范、安全。目前,鶴山市已構建紅色鄉村旅游廊道、生態文旅體驗廊道、湖光濕地游憩廊道、僑鄉風情觀光廊道4條綠色生態廊道,形成“一片五脈四廊”總體布局,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升級,助力鶴山市打造近悅遠來的“嶺南第一水鄉”。
二、強化要素保障,探索“水文化”,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立足鶴山市水資源稟賦優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要素保障作用,以“小財政”推動“大發展”,培育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生態標桿,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收入來源,使村民不僅成為水環境治理的建設者更是受益者。一是鶴山財政聯合該市農業農村局、發改局印發《鶴山市農村小型公益性項目建設以獎代補實施方案》,通過設立“以獎代補”機制,重點關注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建設項目,調動村民參與水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二是通過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建設打造五星村、半島公園、將軍陂等“網紅”節點,探索“文旅產”融合發展新路徑,如五星村引進文旅企業沿河打造景點,實現村集體增收25萬元/年,成功入選江門市鄉村旅游示范村。三是依托沙坪河碧道打造“漁人碼頭”,統籌安排各級財政資金242萬元提升和完善“漁人碼頭”公共配套設施,推動建設漁村文旅產業區,形成文旅產業項目帶,改善投資環境,為商業的發展提供新機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三、撬動社會資本,推動“水權益”,引入鄉村振興新動能
優化財政預算和社會資本協作機制,鶴山財政指導印發省首個河道經營管理權改革試點建設工作方案,穩步推進河道有償開發利用,引導社會資本和市場主體共同治水。一是推進三堡河五星村段等河段經營管理權出讓,實現河道生態產品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探索建立“以河養河”長效管護機制。二是依托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成果,成功引入文旅公司投資約1.76億元,打造宅梧鎮“桃花驛”水文旅休閑及研學教育項目,推動“以水養水”、“以水興水”新業態發展。三是立足宅梧旅游市場錯位競爭格局,以原有青年水庫為依托,吸引優質企業建設生態樂園,計劃投資22億元,組合“森林+湖庫+田園”等資源優勢,構建以“戶外研學+自然度假+私人訂制”為核心的水經濟項目,打造以水環境保護為首要目標的生態樂園。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