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在辦文、辦事、辦會中,往往會形成一些工作習慣。好習慣有助于增加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不好的習慣則可能造成工作失誤,甚至導致失泄密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案例回顧?
案例一:手機軟件隨意用
在一次重要會議服務保障工作中,保密部門發現A市某單位工作人員杜某使用手機圖文識別軟件上傳、識別1份涉及會議活動保障的機密級文件,立即組織開展核查。
調查發現,近兩年來,杜某先后使用手機圖文識別軟件上傳、識別了多份工作文件,其中8份為涉密文件。原來,杜某作為單位辦公室工作人員,經常要去上級單位閱讀文件并摘抄有關精神要求,回來后傳達或辦理。他為了圖省事,不是將文件摘抄在筆記本上,而是直接使用手機拍照,并使用圖文識別軟件轉化為文本,在后續工作中使用。
最初,他只拍非涉密文件,發展到后來,連涉密文件也習慣性地拍攝。案件發生后,杜某被給予記大過處分。
案例二:涉密載體隨手放
B單位某部門負責人林某因工作關系經常接待外單位人員,有些人員還來自于非黨政機關和涉密單位。但林某在工作中,習慣將涉密文件堆放在辦公桌上,不鎖進保密柜。
一日,某公司負責人唐某到林某辦公室商談工作,其間,林某接到電話臨時要處理其他事務,便離開辦公室。唐某閑來無事,便隨手翻看桌上文件,發現一份涉密文件涉及自己公司業務內容。唐某拿起手機就對文件進行拍攝并發送給同事,造成泄密。案件發生后,林某被給予政務警告處分,唐某也受到批評教育。
案例三:涉密文件隨便印
在一次保密檢查中,檢查人員發現,C單位一個集中辦公場所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多份復印件,雖然復印時遮擋住了密級標志,但是從內容上判斷極有可能涉密。
經過詢問發現,復印文件的人員是該單位工作人員何某,其每次從機要室借來涉密文件閱看后,出于以后使用文件方便的想法,都習慣性地復印一份留存。同時,在復印時又自作聰明地遮住密級標志,以為這樣就不會“出問題”。
在對何某的計算機檢查時,工作人員還發現,其使用手機拍攝了多份涉密文件的首頁,并通過即時通信工具發送給領導。原來,何某承擔著文件綜合運轉工作,日常收到文件需要請領導批閱,但領導在另一棟樓辦公,為圖方便,何某經常拍攝文件首頁并使用即時通信工具發送給領導批閱。事件發生后,何某被給予解聘處理,其領導也被給予組織處理。
案例四:涉密文稿隨心標
2021年,有關部門在工作中發現,1份內容十分敏感的涉密文件在互聯網迅速傳播,給相關工作造成被動。經調查,D單位工作人員方某隨領導參加上級單位涉密會議后,按要求整理了會議記錄。按照定密管理要求,該會議記錄應當確定為機密級國家秘密,方某也明知這一點。
但是,其在涉密文件起草過程中,習慣于最后報送正式稿時才標注密級標志,過程稿均不標注,這份會議記錄也不例外。方某起草后打印出來準備核校時,因家中臨時有事離開單位,就隨手將會議記錄放在辦公桌上。
同事袁某來到方某工位找其他材料時,看到會議記錄相關內容正是當時業內關注熱點,因會議記錄上沒有任何密級標志,袁某便將會議記錄拍攝后發送至微信群,當天就被大規模轉發,造成泄密。案件發生后,袁某因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方某被給予記過處分。
案例五:涉密會議隨便錄
2022年初,有關部門發現,某省一場涉密會議舉辦次日,會議重要涉密信息就在微信群中傳遞。經查,E單位工作人員李某在參加該會議時,違規帶入錄音筆,對會議內容進行錄音,并使用語音識別軟件轉化為文檔后進行編輯,發送至單位微信工作群。
調查人員還發現,李某的非涉密計算機中還存有10余份該省各類會議的記錄稿,其中部分為涉密會議。原來,李某已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他每次參加會議時,都擅自使用錄音筆進行錄音,并轉化為文檔進行保存,這已經成為一種工作習慣,涉密會議也不例外。案件發生后,李某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加強宣傳教育 注重日常養成?
深入剖析上述案例發生的原因,看似是行為習慣,歸根到底是保密意識淡薄、法紀觀念缺失。機關單位應當加強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注重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
1.注重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
要真正從思想上重視遵守保密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深刻認識到做好保密工作必須從平時著眼、從點滴做起,真正認識到不良工作習慣的嚴重性質和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在思想上牢牢樹立保密“底線”,才能在行為上遠離泄密“紅線”。
2.打造濃厚的保密文化氛圍
不僅要定期開展專門的保密培訓,更要從日常工作環境打造入手,通過“保密小標識”“保密微提醒”等方式,在單位形成制度皆落實、要求皆遵守的濃厚保密氛圍;同時,注重強化警示教育,使工作人員深刻認識到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存戒懼、知底線,從而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3.及時自查消除問題隱患
機關單位及其內設部門有關負責同志應當及時了解本單位、本部門人員遵守保密規定情況,做到常督促、常提醒,對發現的不良行為習慣特別是違規行為要及時制止、及時糾正,將失泄密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
(來源:安全保密)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