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中央著眼于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從理論上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在實踐中以辯證的觀點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立場,也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需要把握好的一對重要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方面的問題“管肚子”,精神方面的問題“管腦子”。強大的物質力量集中體現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強大的精神力量則集中體現為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要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不自然而然帶來民族團結,并不自然而然帶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工作中,在繼續用好發展這把鑰匙的同時,必須把精神這把鑰匙用好。
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數字化浪潮迅猛發展,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博弈與沖突異常激烈,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撐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集大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凝聚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要在各族人民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危機,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堅定選擇馬克思主義,同時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說,中華文化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底蘊,中華民族共同體則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文化主體力量。要不斷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持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底氣和動力。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