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自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以來,江門持續鞏固創建成果,創新監管方式,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開發特色農產品溯源管理——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管理系統等,不斷取得新成果,構建了網格化智慧監管體系,并于2021年成功創建廣東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為全省唯一的“雙安雙創”地級市。
在邁向現代農業強市的路上,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開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深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百日攻堅”整治行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重點加快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銜接試點建設,推廣應用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深化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互動監管。
網格化監管
“監管+溯源+執法”三網合一
11月初,晚造禾稻成熟,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下稱“豐穗米業”)迎來豐收忙碌季。收割、烘干、加工,一包包“恩平大米”或“沙湖米”從生產線走向市場,外包裝打上合格證、溯源碼,以及“陽光農險”標識——“本產品由陽光農險承保,累計保額為500萬元。”
“主要是買個安心,消費者也可吃得放心。”豐穗米業總經理謝國良所提及的,是江門于2017年率先實行的食用農產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下稱“農安保”)。它可為從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經營主體提供雙重保障,一方面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撐起“保護傘”,一方面給消費者吃下“定心丸”。
截至目前,江門累計建設“農安保”試點138個,涉及39個農產品品種,保險累計賠付限額達5.9億元。
有了“農安保”保駕護航,江門還建成了集信息發布、市場監管、產品推介、市民互動以及二維碼追溯為一體的“江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務平臺”(下稱“溯源服務平臺”),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生產流通信息化管理。
“有了這個溯源體系,我們實現了田間管理、生產加工的全流程監管,在保障了消費者知情權的同時,倒逼優化各生產環節,實現規范化、標準化。”謝國良說。以農業龍頭企業、“三品一標”企業和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為基礎,江門的溯源服務平臺現有近6000個農業生產主體納入管理。
率先實施補貼政策,推廣應用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累計有2790家生產經營主體使用合格證標簽247.7萬張,帶證產品超過229萬噸;探索特色農產品溯源管理,開發應用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管理系統;首創農業投入品追溯平臺,規范農藥經營管理,從源頭上降低農產品安全風險……江門創新打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合格證+農安保+N”智慧監管模式,形成“層層負責、網格到底、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監管新格局。
通過完善“農業監管網”“農業執法網”“農業溯源網”三張網,江門還建立了市縣兩級農業綜合執法隊和市縣鎮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系。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以鎮(街)為網格單元,江門將市縣鎮村四級監管體系擴展到自然村,共組建了69個網格,組織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鄉鎮監管員228名、村級協管員989名、村級信息員7943名,進一步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體系。
標準化生產
制訂標準化生產規程61項
11月中旬,臺山國有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珍香”牌絲苗米將接受“圳品”標準審核評價,通過后可進入深圳的商超市場。據介紹,臺山國有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是江門著力建設的10個江深農產品標準化基地之一,其通過各項標準的有效銜接,實現與供深農產品市場的無縫對接。
早于2019年6月,深圳率先啟動了高于現行國家標準的“供深食品標準體系”建設,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港澳食用農產品進口的要求,通過“供深食品”認證的產品即可直供港澳。截至今年10月,江門共選定雞、豬、馬鈴薯、南美白對蝦、大米、馬岡鵝、鰻魚、禽蛋、陳皮、茶葉共10類種植、養殖農產品作為項目試點,并已完成了標準比對工作。
“要打好‘質量安全’牌,標準化生產是關鍵。”臺山國有糧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博文表示,他們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產品標準化生產,從統一發放的優質良種,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烘干加工,都有著一套標準的技術指導及生產流程,另外配置現代化質檢設備,對標“圳品”標準,強化品控,多角度提升產品質量。
近年來,江門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制訂和發布農業地方標準化生產規程61項,全市的稻米、生豬、家禽、蔬菜等主導產品實現全面制定生產操作規程,標準入戶率達到100%;積極推行綠色種植、健康養殖技術,臺山鰻魚獲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稱號、新會柑獲國家柑橘栽培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稱號,累計建成100個各類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針對本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江門還委托第三方制定《江門市特色預制菜儲運品種保障技術規范》《江門茶葉質量安全標準》等6個團體標準,為預制菜、茶葉等產業發展提供規范化、標準化指引。目前,江門累計創建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1個,數量居全省第一。
有了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做保障,江門正以“全產業鏈”發展為抓手,建設國家級廣東絲苗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好13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推動國家級鰻魚產業園項目建設;謀劃創建省級RCEP農產品加工及貿易區和新會陳皮、臺山鰻魚RCEP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三品一標”建設
質量興農提升品牌競爭力
“品牌就是質量。”謝國良認為,“恩平大米”作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它的品牌建設與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有著密切關系——通過強化區域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把控,把區域農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讓區域農業品牌更加響亮。
開平浩旺佳總經理程浩也有相似意見,他認為,當今的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用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放心、優質,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戰略,一方面可以增加消費者的信心與信任,進一步擴增產品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倒逼深化生產鏈的改造升級,推行更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提高品牌競爭力。
憑著響亮的品牌聲譽與有擔保的產品質量,開平浩旺佳的烤海鴨蛋在成為天貓超市、抖音等電商平臺的爆款產品之后,進軍河北省的連鎖商超,并在東莞打造了一個配送中心,為將來進一步開拓深圳的線下商超市場做好準備。
開平禽蛋作為江門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之一,其以質量安全為重點的品牌發展邏輯體現了江門著眼“質量興農、品牌振興”的規劃藍圖。
近年來,江門堅持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和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拳頭抓手,全面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2012年,江門就率先實行《江門市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獎勵辦法》,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加快農業品牌產品發展;2020年,江門再度出臺《江門市農業品牌培育獎勵辦法》,建立農業品牌培育機制,截至2021年12月底,江門市累計有“三品一標”農產品210個,其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13個、綠色食品41個、無公害農產品105個、有機產品51個,走在全省前列;培育“粵字號”農業品牌130個,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13個,位居全省第一。江門成為同時擁有兩個大米地理標志農產品——臺山大米和恩平大米,同時擁有兩種茶葉地理標志農產品——鶴山紅茶和開平大沙茶的地級市。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