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要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2023年以來,江門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圍繞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部署要求,全力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行動,探索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新路徑,實現潭江水環境改善與產業效益提升的初步雙贏。事實證明,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是江門推進農業現代化、守護生態底色、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政策導向明確: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推動農牧業轉型、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推進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生產經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持續構建以高效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將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化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6部門發布《“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明確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的目標;2024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新階段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工作要求和目標任務。
江門是廣東省的農業大市,也是珠三角的畜禽養殖大市,肉類年產量約占珠三角的五分之一。對于江門而言,將這些頂層設計落地生根,關鍵在于推動生豬養殖業的生態化轉型,發展高效、綠色生豬養殖,推進可持續發展。江門需在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間找到平衡點——既要保障生豬這一重要民生產品的供應,又要破解傳統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難題,強調生態平衡與利益共享的健康產業新生態。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正是江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行動,通過統籌產業競爭力與生態效益,回答“農業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課題,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穿透力與實踐引領力。
二、現實需求迫切: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是破解江門農業困境的關鍵之舉
浙江省自2013年開始就大力推進畜牧業減量提質,出臺落實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環境整治行動,以鐵腕手段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關停拆除“低小散亂”場(戶)40余萬戶,同時全面提標改造保留養殖場設施,推動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生豬存欄量由2012年末的1300萬頭降至2017年的450萬頭,年均下降16%,從根本上推動了生豬養殖業高效生態轉型升級,有效遏制了養殖污染。浙江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典型做法為江門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宏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節點城市,生豬養殖業正面臨多重現實挑戰。一方面,農業土地資源逐年減少、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投入不足,傳統養殖模式的生產能耗與成本持續上升;另一方面,生豬養殖業面臨產業效益低、生態效益低的雙重問題,生豬污染整治前年出欄500頭以下的中小養殖場(戶)占比達58.5%,布局分散、養殖粗放,且基本沒有配套建設深度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收益,不僅生產效率低下,更成為生態環境的較大隱患。
潭江,作為江門主要排水通道,生態壓力尤為突出。潭江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2%,但受西江來水與海洋潮汐影響,水環境容量小、污染團反復回蕩、污染擴散難。環保部門研究顯示,生豬養殖源是潭江流域主要污染來源之一。為此,江門已于“十三五”期間開展了一輪生豬養殖污染治理,生豬養殖量由2017年出欄357萬頭壓減至2018年存欄100萬頭和2019年存欄55萬頭,有效緩解了流域水環境治理壓力,潭江牛灣斷面水質逐年提升。2022年,隨著豬肉價格周期波動,生豬存欄量出現較大反彈,潭江牛灣斷面氨氮、總磷排放量分別激增137.1%、56.5%,水質出現明顯轉折。
這一現實警示我們:唯有順應時代潮流,學習借鑒浙江經驗,徹底摒棄傳統養殖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才能破解“養殖增產—環境受損”的惡性循環,為潭江生態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找到出路。
三、實踐成效顯著: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已為江門帶來多重紅利
2023年6月,江門出臺《江門市2023年生豬養殖場污染排查防治工作方案》(江府辦函〔2023〕78號),堅決淘汰低效、污染落后的生豬養殖產能,明確整治要求和糞污排放標準,推動全市生豬養殖場糞污防治設施設備提檔升級。啟動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專項行動至今,江門通過政策引領、分類施治、嚴格執法、科技賦能,在高效生態生豬養殖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效,印證了這一發展路徑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在生態效益上,江門嚴格落實《江門市種養循環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將生豬年出欄量控制在240萬頭合理范圍,大力推進養殖場數量壓減和設施設備改造提升,保留場全部完成糞污深度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如今,潭江牛灣斷面水質連續兩年達到優良標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農業綠”與“生態藍”實現協同推進。
在產業效能上,江門加速推動生豬養殖業向標準化、智能化轉型,創建省級及以上生豬標準化示范場54家,推廣自動化飼喂、環境監控等智能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管理水平,彰顯現代養殖技術領先優勢。2023年,廣東首個全市(地級市)統籌的動物源廢棄物處理項目—江門市生物資源科學處理中心建成投產,實現動物源廢棄物日處理30噸的集中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支撐。同時,嚴格的疫病防控與檢疫監管體系,保障了生豬產品質量安全,2023年以來累計產地檢疫生豬超600萬頭,為全市豬肉產品的安全穩定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在民生保障上,江門堅持科學施策、“以人為本”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先后三次將整治完成期限延后,從2023年11月延后至2024年9月,再延至2024年底,并結合年前生豬清欄上市的生產習慣,清欄期限放寬至2025年2月底,給予足夠的時間清欄退出,避免“一刀切”;對退養戶開展轉營轉產指導,幫助其掌握新技能、拓寬增收渠道。政策的力度與溫度并重,既推動了產業轉型,又維護了養殖戶合法權益,為鄉村穩定發展筑牢基礎。
四、未來任重道遠:以高效生態生豬養殖繪就江門農業現代化新圖景
盡管成效明顯,但江門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仍面臨“中小場戶生態投入不足”“基層監管執法銜接不暢”“產業鏈各環節聯結不緊密”等挑戰。下一步,江門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持續深化種養循環,構建糞污“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鏈條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支持建設環境監控、精準飼喂、疫病預警、產品溯源的智慧牧場;推動種業振興,加強地方特色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打造全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延伸價值鏈;強化生豬產品數字化追溯體系建設,全面貫通檢疫檢驗數據,打破數據孤島,實現養殖、屠宰、肉品經營等企業以及基層監管部門、社會力量全方位數據融合;完善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保險扶持與質量監管;促進聯農帶農,讓農民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不是選擇題,而是江門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答題。未來,江門將繼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讓高效生態養殖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新支撐”,為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綠色發展貢獻“江門力量”。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