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門市搶抓機遇 加快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
◆江門市引流金融活水 賦能鄉村振興
【工作成效】
江門市搶抓機遇 加快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
近年來,江門市緊抓預制菜產業發展新風口,依托農業產業基礎,發揮鏈接全球優勢,成立預制菜產業聯盟,謀劃“一園四區”產業園戰略布局,加快全市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目前,全市共有預制菜關聯加工企業588家,冷鏈物流及配送企業36家,酸菜魚、豉油雞、烤鰻、燒鵝等預制菜產品已在市面流通銷售,產值超10億元。
一、以政策規劃為導向,全面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一是出臺《江門市加快推進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年)》,把發展預制菜產業納入六大產業發展的任務內容。同時,建立江門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總鏈長、市政府分管領導為鏈長的領導機制,以“一鏈長、一專班、一產業、一體系、一抓到底”工作機制聯動協調推進工作。二是圍繞硬件基礎、人才機制、技術標準、市場對接、文化服務五大方面,制定《江門預制菜十二條政策措施》,從建設預制菜產業園、組建預制菜產業聯盟、培育預制菜經營主體等12個方面支持江門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按照“一園四區”規劃布局,選址臺山市斗山鎮(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白沙鎮(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蓬江區杜阮鎮(大灣(國際)食品交易中心)以及開平市馬岡鎮(馬岡鵝全產業鏈產業園)建設江門預制菜產業園,區分功能定位,打造核心平臺。
二、以資源整合為路徑,全速推動預制菜產業提檔升級。一是成立全省地級市首個預制菜產業聯盟,組織發動江門市預制菜全產業鏈龍頭、標桿企業、省級涉農高校、科研機構等技術機構共53個單位,通過政策支持、信用管理、投融資優惠、平臺推廣、技術方案等方式,整合資源優勢,提升服務質量,拓展市場渠道,聯合推動江門預制菜項目落地。二是建立預制菜項目庫,組織開展第一輪成熟度較高的預制菜項目入庫儲備,共收到廣東越好水產、雪邑冷鏈、麗宮優質水產等6家企業的涉簕菜、馬岡鵝、恩平裹粽、甘薯苗類、水產制品等6種預制菜產品的技術改良、配套設施、市場推廣等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8000萬元。三是發布“僑都預制菜”菜品名錄,召集預制菜生產加工企業、冷鏈物流企業以及高校專家,召開江門預制菜產業發展研討會,結合江門六大產業和五邑僑鄉餐飲文化特色,從消費市場需求層面、生產標準技術等層面進行研討,確定開發陳皮、馬岡鵝兩大系列六大菜品為首批“僑都預制菜”。
三、以培強企業為支撐,全力支持預制菜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實施“龍頭帶動”發展戰略,圍繞資金、人才、技術、項目建立激勵機制,在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菜籃子”基地、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等載體,以及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食品加工企業中遴選一批優秀經營主體,實施專項培育,壯大一批預制菜企業。二是開展技術服務工作,發揮江門預制菜產業聯盟作用,推動預制菜企業與聯盟技術機構圍繞產品研發、標準制定、設備改造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幫助企業打通預制菜產品質量安全、營養配搭、風味保持、產品形態、“貨架期”設定等實際痛點。三是加強金融服務工作,落實減費讓利政策措施,設立產業融資風險補償金,提升金融服務預制菜企業能力,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首貸和信用貸款覆蓋面。同時,創設預制菜特色保險品種,加強保險保障,推動金融保險與預制菜產業有機融合。
江門市引流金融活水 賦能鄉村振興
2021年,江門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依托金融系統黨建大聯建機制,以黨建引領金融業務發展,持續深耕“三農”領域,加大金融對“三農”扶持力度,全力做好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一、強黨建之基,科學籌劃金融支農工作。我市搶抓“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機遇,及時籌劃金融支農工作,發揮金融支農支小作用,把鄉村振興、鄉村建設作為金融系統的重點工作,提高金融服務農業水平。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從2021年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金融機構保持主要融資支持政策穩定性。同時,積極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實施差異化激勵,鼓勵銀行機構建立健全向“三農”業務傾斜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以及小微企業貸款、涉農和精準幫扶貸款盡職免責制度。2021年,江門市涉農貸款余額首次突破1500億元大關,年末涉農貸款余額 1538.93億元,排名全省第3位,涉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30.96%,高于珠三角、全省平均水平。
二、織服務之網,完善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我市組織銀行機構、保險機構、投資(基金)機構、擔保機構等共同組建全省首個市級金融支農聯盟——江門金融支農聯盟,打通金融服務“三農”的各大環節,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振興號”金融服務動車,累計走訪村鎮173個,服務群眾近2萬余人次。2021年,全市已實現全市鄉鎮銀行網點、保險服務100%全覆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100%全覆蓋。同時,加大對江門特色農業產業的信貸扶持,共8家銀行機構參與557個信用村建設,累計整村授信8.54億元。推動產融結合,帶動新會陳皮企業發展接近5000家,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形成藥、食、茶、健、文創、金融產品6大類35細類100余品種的產業規模,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的一大亮點和標桿。
三、匯振興之力,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我市依托金融系統黨建大聯建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與鄉村結對“聯姻”,讓金融資源進一步下沉基層。選派金融系統掛職干部到基層任職,首批派出25名干部,負責掛任職地金融、融資等方面工作,掛職時間為2年。創新開展“1+N+1”結對合作模式,即“1家牽頭銀行+N家銀行保險機構+1個村(鎮)”,推動銀行保險機構與村(鎮)進行“聯姻”,在三區四市打造一批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示范點。同時,通過政銀企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國資整合升級、能源發展、農產品產銷、文化旅游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合作。
四、強活水之供,因地制宜滿足多樣化金融需求。我市通過優化金融授信服務,成功打造金融對陳皮、稻米等農業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融資支持。在2021年鄉村振興金融產品評選中,“陳皮貸”被廣東金融支農聯盟評為金獎,農業信貸產品已覆蓋我市 14個特色農業產業。積極推進各類政策性保險業務和險種,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1200多萬元建立巨災指數保險,全市最高賠償金額可達2.3億元;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400余萬元購買農村住房保險,為農民生活提供保障保險。保險機構積極擴大商用農業保險覆蓋面,為水稻、馬岡鵝等共18種農作物及農產品提供保險保障。推進移動支付示范鎮建設工作,2021年新增建設蓬江區棠下鎮、開平市馬崗鎮和長沙街道辦、臺山市都斛鎮和廣海鎮、鶴山市共和鎮、恩平市沙湖鎮等7個移動支付示范鎮,并在已掛牌認定的示范鎮中打造新會區大澤鎮、恩平市大槐鎮、鶴山市古勞鎮等3個精品移動支付示范鎮。
五、固人才之本,組建金融綜合服務隊伍。我市26家銀行、保險機構與12個示范村(鎮)正式結對,組建金融綜合服務隊伍,首批12名駐村(鎮)金融助理正式掛點農村開展金融服務,在落實駐村金融服務工作及合規要求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日常金融服務供給與維護,跟進、督導金融服務方案落地,共同推動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實施,切實將金融服務帶到鄉村。2021年,示范點授信金額、保險保障金額同比增長超40%。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