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門市推進人才振興戰略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江門市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工作成效】
江門市推進人才振興戰略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年來,江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改革強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全面深化鄉村工匠職稱評價改革試點,釋放和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全力打造鄉村振興人才聚集地。目前,全市共建有人才驛站25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12人,取得鄉村工匠職稱1041人,認定農技人員1337人,全市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正在加速形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深入開展鄉村工匠職稱評價試點,破解鄉村人才“晉升難”困境
一是加強鄉村產業及人才調研。深入縣(市、區)、鄉鎮、村、行業協會及企業、農戶中調研,全面摸清農業農村產業及人才發展情況,結合我市特色產業,選定新會陳皮、馬岡鵝、茶葉、絲苗米、對蝦養殖、馬鈴薯、烹飪、家政等8個專業作為首批試點專業。二是完善鄉村工匠職稱評價體系。印發《江門市鄉村工匠職稱評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關于做好我市鄉村工匠職稱評審試點工作的通知》,完善評價標準,優化受理流程和表格形式,采取公益性評審方式,實行職稱申報“零收費”政策。三是全方位宣傳發動申報鄉村工匠職稱。通過召開全市鄉村工匠職稱評價工作動員會、政策宣講會,開展線上直播互動活動,廣泛宣傳動員,營造濃厚氛圍,擴大職稱評審范圍,全市共召開中小型座談會50多場,參與群眾近5000人次。四是高規格組織專家評審。組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技工院校、民營企業等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或省鄉土專家擔任評委,通過集中審閱資料、電話答辯以及工作場所現場面試答辯相結合的方式,更科學、客觀的評價鄉村人才,確保評審質量,樹立評審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五是落實補貼政策鼓勵自我成才。將鄉村工匠高級職稱人員納入高層次人才補貼范圍,按規定享受正、副高級職稱5萬、2萬元的職稱晉升補貼外,還可享受高層次人才租房、人才安居、子女入學、就醫“綠色通道”等配套政策。2021年,評選出全省首批取得鄉村工匠職稱1041人,其中中級332人,初級709人,為全省鄉村工匠職稱評審提供“江門樣板”,試點經驗獲得省廳的高度評價。
二、大力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完善政策體系。成立江門市“三支一扶”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協調管理辦公室,構建多部門聯合領導工作機制。完善“三支一扶”政策體系,印發《關于大力實施“三支一扶”計劃推動基層人才振興的工作方案》,健全“三支一扶”人員福利待遇。二是擴容提質增效,實現“三支一扶”計劃全覆蓋。2021年將新會區、鶴山市納入計劃,2022年實現全覆蓋。逐步提升招募人員學歷要求,從2021年起,力爭招募崗位學歷要求達本科及以上。2021年,招募到崗133人,本科及以上學歷達114人(含研究生6人),占86%。開展“三支一扶”人員崗前培訓,引導畢業生服務基層、扎根基層;建立“一對一”導師傳幫帶培養機制,促進“三支一扶”人員迅速融入基層,服務群眾。三是做好離崗安置,保障就業創業。組織服務期滿離崗培訓,提升“三支一扶”人員融入社會再就業能力。主動協調編辦、財政、基層服務單位等多個部門,做好年度安置工作,及時辦理相關手續,落實崗位工資等相關的待遇,同時強調加大事業單位吸納就業力度。我市事業單位公開招錄時,實施給予加分等特殊優惠政策以及直接通過考核入編。截至2021年10月,已有64名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員通過考核直接辦理事業單位入編手續。四是搭建服務平臺,示范引導立典型。構建多媒體宣傳矩陣,加大“三支一扶”先進事跡報道力度,擴大“三支一扶”工作社會影響力,打造“三支一扶”人員服務基層、服務農村、服務群眾的正面典型。2021年,全省首創評選了開平馬岡衛生院等4家三支一扶“示范實踐基地”和李仙等8名三支一扶“幫扶能手”,通過評優示范引導樹立典型。
三、強化鄉村技能人才培養,提升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深入實施“鄉村工匠”工程。組織開發“鄉村工匠”培訓課標,其中恩平簕菜茶制作、嶺南盆景制作、新會柑普茶制作等11個鄉村工匠課標已獲省課標委備案通過,并發布使用。藝術砌磚、嶺南盆景制作兩項課標經省人社廳采納并組織拍攝了《培養鄉村工匠,助力鄉村振興》專題訪談片,在廣東省廣播電視臺珠江周刊欄目播出,展現江門鄉村工匠風采,體現了我市鄉村工匠和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二是加強職業技能訓練成效初現。組織舉辦廣東省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市級選拔賽,選拔22名優秀選手組成江門市代表團參加廣東省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的全部11個賽項22個組別的比賽,摘取4枚銀牌和12個優勝獎。三是深入開展農村電商培訓活動。以開展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提升培訓為“小切口”,深入各縣(市、區)先后開展七期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提升培訓班,通過“集中授課+參觀學習+交流對接+實戰演練+網絡授課”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幫助學員深入學習運營管理、數據分析、品牌建設、營銷推廣等電商課程內容,掌握直播帶貨等線上營銷技能,促進農村電商企業線上銷售渠道升級和實施轉化,共培育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331人,有效促進黨建和培訓業務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農村電商產業化發展,帶動我市農產品上行,助力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江門市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江門市堅持把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作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從薄弱環節入手,通過規劃引領、規范管理、示范帶動等方式,不斷提升各類農民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組織支撐。目前,全市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共2721家、國家級示范社7家、省級示范社50家、市級示范社158家,獲評“廣東省十大最具潛力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廣東省十佳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2家。
一、堅持規劃引領,高位推進發展工作。2015年,江門市政府就把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寫入《江門市加快現代農業強市工作綱要(2015—2020年)》。2018年,經市委市政府同意,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工作列入《中共江門市委江門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江門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方案》。2020年,再次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工作寫進《江門市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據統計,全市2015年—2020年共投入中央、省、市各級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專項資金2042.38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資金582.52萬元)。
二、堅持規范管理,推動健康運營。制定出臺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方案,著力破解農民合作社管理不規范、發展不平衡、數量質量不高等難題,從五個方面進一步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運營、健康發展。一是規范合作章程,指導合作社制定或修改完善章程,切實發揮章程的基礎性作用;二是規范制度建設,指導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推進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三是規范財務管理,組織引導農民合作社編制年度業務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虧損處理方案、財務會計報告等;四是規范管理臺賬,明確資料管理清單,統一合作社生產記錄登記樣表;五是清理“空殼社”,對標無農民成員實際參與、無實質性生產經營活動、因經營不善停止運行等六大類主要問題,開展“空殼社”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已下達專項工作經費200萬元規范合作社100家。
三、堅持示范帶動,促進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示范典型,以示范引領促進合作社發展。一是有序推進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整縣推進工作。指導新會、開平認真謀劃,依托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聯合會、涉農服務企業等機構,建成2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推動鶴山市成為2021年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整縣推進單位。二是探索質量提升整鎮推進試點。2019年市本級投入57萬元在兩個鎮進行試點,依托產業園項目,整合資源成立聯合社,引導拓展多種業務,鼓勵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目前,試點鎮已培育2家聯合社,組成產業聯盟,有效地帶動農戶致富。三是持續推進示范社創建。聯合市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市場監督管理局、供銷合作聯社、稅務局、銀保監分局等相關市直部門印發《江門市農民合作社市級示范社評定及監測辦法》,促進合作社規范提升。
四、堅持項目扶持,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依托實施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完善農業生產倉儲物流設施,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升級和品牌推廣,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產業,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強。截至2019年底,全市用于農民合作社發展項目資金達1460萬元。同時,積極組織臺山市、開平市圍繞水稻生產主導產業,實施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經省廳審核認定為2021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單位,其中下達臺山市281萬元、開平市200萬元,年內分別完成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2.81萬畝、2萬畝。
五、堅持人才培育,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加強農民合作社帶頭人、骨干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專題培訓,培養一批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有奉獻精神,能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把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村“雙創”平臺,引導高校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等領辦合作社或到合作社就業。搭建交流學習服務平臺,力促郵政、中化、一畝田等企業從電商、物流等領域給予指導,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市通過組織集中培訓、輪訓等方式,共培訓2700多人次,為建立合作社輔導員隊伍提供堅實基礎。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