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探索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開啟強村富農新“稻”路
——江門臺山市斗山鎮綠稻農場
◆“小積分”激發鄉村治理“大活力”
——江門市新會區創新開展農村積分管理項目
【工作成效】
探索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開啟強村富農新“稻”路
——江門臺山市斗山鎮綠稻農場
近年來,江門臺山市斗山鎮五福村積極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共富模式,實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互利,帶動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3.5萬元,農戶畝均年增收849元。在此過程中,臺山市斗山鎮綠稻農場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陳奭榮,臺山市斗山鎮五福村人,從小在農村生活,深知農民對豐收的渴望和科技興農的重要意義。這種無形的力量,讓他在2014年毅然辭去大城市的高管工作攜妻兒回鄉創業,注冊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臺山市斗山鎮綠稻農場。一直以來,綠稻農場秉承科技引領、良種引進、生態種植、規模增效的理念,大力發展可持續綠色生態農業,先后被評為“廣東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和江門市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陳奭榮也獲評“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鄉村工匠生產應用(絲苗米)專業中級工程師”“中級種植師”“臺山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目前,綠稻農場已規模化流轉耕地500余畝,擁有植保無人機、收割機、烘干機等生產機械設備類資產300萬元,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000畝,全年水稻加工量達1500噸,輻射帶動當地農戶213戶。在水稻全產業鏈建設中,集統一優質品種、工廠化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品牌化營銷、倉儲烘干服務等于一體,實現產品產量增加、品質提高、價格提升。
一、提高機械化水平,推進規模化生產。為實現節本增效,綠稻農場率先引進智能收割機、植保無人飛機等目前最先進的農機具,開展生產經營。通過智能化的投入大大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為保障當地糧食生產安全貢獻了一份力量。農場建設了現代化育秧基地,占地2.5萬平方,實行全自動化、集約化育秧,通過采用一臺全自動育秧流水線,每小時可以完成1000張秧盤,每天育秧量可供耕地插秧面積高達400多畝,不僅大大提高效率,還能應對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帶動周邊農民實現增收。
二、探索“稻鴨共生”,開啟一田雙收致富模式。綠稻農場實施“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每畝“聘用”15—20只鴨子擔任“田管家”,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有效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肥力結構,提升土地利用率,保護生態平衡。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產品價值,每斤“生態米”可比普通米的價格高出2元左右,每只“生態鴨”要比普通鴨高出10元左右。同時,產量也十分可觀,畝產綠色優質大米750公斤,每畝可新增綜合經濟效益1200元以上,在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提高水田資源利用率,為當地創造出一條“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之路。
三、精心選取主打品種,打造自主品牌優勢。綠稻農場地處水稻種植優勢地域,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亞熱帶氣候具有雨水充足,日照時間長等特點,選種象牙香粘絲苗米,創立自主品牌“奭鄉味”,利用線下銷售網絡以及線上互聯網平臺進行推廣宣傳,使產品行銷全國各地,也帶動周邊助農產品銷售。
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賦能生產。綠稻農場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全程產業鏈采用機械化作業,統一標準、精耕細作、增產增效,通過機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結構,推行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和肥力,促進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健康發展。近年來,農場主陳奭榮積極參與省、市、鎮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以及參加涉農相關協會,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技能,向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專家請教,在理論知識上潛心汲取營養,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不斷提高農技水平更好地服務于自身熱愛的農業事業。
五、發揮“能人”帶動,實現村集體共富模式。作為斗山鎮農業生產改革的先行者,一方面,陳奭榮通過推廣科學農業生產技術,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另一方面,與村集體聯合,共同構建“村集體+農戶+合作社”新機制,綠稻農場以每年每畝土地20元管理費及盈余15%的年底分紅給予村集體,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年來,綠稻農場成為當地水稻種植創建示范戶,為其他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此外,農場還積極響應市農業農村局、鎮農辦的號召,率先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藝,提高了水稻產量,帶動了一批農業致富能手,為當地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始終牢記初心使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陳奭榮作為五福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治保主任,他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踐行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間,在五福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綠稻農場主動利用自有的無人機、噴霧器、手扶拖拉機等機械對五福村委轄區進行噴灑消毒。2022年,向臺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抗疫的一線醫務工作者捐贈1300斤“愛心大米”,積極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根據臺山市提供資料整理)
“小積分”激發鄉村治理“大活力”
——江門市新會區創新開展農村積分管理項目
近年來,江門市新會區積極探索試點以行政村為單位,將村民參與農村治理行為量化積分,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充分調動廣大農村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小積分”激發鄉村治理“大活力”,逐步形成了群眾參與度高、運行效果好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一、制定積分標準,確保有章可循。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從區級層面制定“七個一”農村積分管理方案和運作細則,保證項目實施有規可依,明晰可行。一是統一一個積分管理標識。制作簡單易懂、特色鮮明的積分管理標識,并在農村積分管理、宣傳等場所統一使用該標識,提高活動的辨識度,打響積分管理知名度,擴大群眾參與度。二是成立一個積分管理委員會。每個村均成立積分管理委員會,由駐村鎮(街)干部、村“兩委”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組成,負責積分管理各項工作。積分管理委員會主任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切實增強黨對項目實施的組織和領導。另外,指定一名村干部專門負責積分統計工作。三是出臺一份農村積分管理評價細則。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制定出臺《新會區農村積分管理評價細則》,明確“鄉村治理、平安創建、文明新風、家庭美德、個人品德”5大類別共35條評價內容,基本覆蓋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各村可根據本村實際,制定具有本村特色的積分管理評價細則,經過“四議兩公開”程序審議通過后在全村推廣執行。四是規范一套積分評價流程。村積分管理委員會按照“工作人員收集、積分管委會研究同意、積分變動公示”的流程對村民的月度行為表現進行評分,積分變動情況及時記入全村積分底冊,確保積分評價公開透明。此外,探索引入“兩代表一委員”、社工等群體對積分管委會的工作進行監督,創新“飛行”檢查形式,保障積分管理項目公平和公正。五是研發一個積分管理系統。區級統一研發積分管理系統,包括實施方案、積分細則、積分申報、積分公示、兌換預約、村級排行榜6個板塊,村民可在系統中申報加分項目、查詢積分以及預約積分兌換。六是發放一張積分兌換卡。統一印發新會區農村積分管理兌換卡,用于記錄村民的積分變更、兌換情況。同時,這也是一張“成績記錄表”,激勵積分多的村民再接再厲,多為本村發展建言獻策;鞭策積分少的村民自行反思,引導他們對照積分標準,管控自己的行為,多為群眾做好事。七是建立一個積分管理底冊。各村建立積分管理底冊,用于記錄全體村民的積分變動、兌換情況,方便統計村民的積分,了解村民積分的排名情況。
二、規范積分管理,健全監督機制。一是提高積分對象參與度。區、鎮兩級多措并舉,通過標語懸掛、傳單派發、走訪入戶等形式宣傳推廣積分制管理,提高黨員、群眾參與度,營造農村積分管理項目“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全面參與”的濃厚氛圍。各鎮(街)積極創新宣傳方式,讓積分管理宣傳更接地氣、更入人心。雙水鎮自編積分管理“順口溜”,促進項目傳播率;大鰲鎮創作本地歌謠咸水歌,用“非遺”唱響農村積分管理好聲音;三江鎮創作積分管理“連環畫”和墻繪,提升項目辨識度;羅坑鎮推行“積分管理進校園”,通過學生“手繪畫”廣泛發動家長參與活動。二是嚴格積分過程管理。建立各鎮(街)積分管理全過程數據管理庫,以“積分管理”微信小程序為載體,按照“村民申報-管理員調查-積分管理委員會審核-積分專員錄入-變更公示”的步驟完成積分增減。同時,通過村(社區)設置的電腦終端數據管理系統收集匯總數據,做到線上全程跟蹤、動態管理,線下實時兌換、臺賬清晰,確保積分管理公平公正、可看可查,讓群眾的“言行”通過“積分”準確地反映到鄉村治理體系中,形成人人參與農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三是強化運行監督。區、鎮兩級針對每個月度的加分熱點開展調研視察,確保各項加分“準、實、細”。同時,成立指導組聯動“兩代表一委員”開展積分管理專項監督,采取月度評價會等方式對各村積分管理委員會工作進行檢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推進村級積分管理委員會科學、民主決策。此外,由鎮(街)積分管理委員會統一建立問題和意見建議臺賬,對交辦事項實行限時辦結、跟蹤督查,結果及時向群眾反饋。
三、落實積分兌換,建立長效機制。一是豐富兌換物品,激發群眾動力。積分管理委員會對村民的兌換需求進行提前摸查,購買好物品供村民進行日常兌換,可兌換的物資包括柴米油鹽、日化用品、小家電等不同類型。如,睦洲鎮創新兌換方式,村民積分可兌換周邊超市、商場、藥房“代金券”,購買兌換物品所需資金從企業捐贈的專項資金或村基層黨建相關經費中列支。在黨委政府帶動下,部分村民自發捐贈兌換物品,由黨委政府“獨唱”變社會各界“大合唱”。如,三江鎮臨步村陳姓村民經營一家酒廠,見證了村里人居環境的提升后,自愿捐出一批米酒給村黨支部作為積分獎品。二是強化積分運用,注重正向激勵。村黨組織結合實際向積分排名靠前的村民授予“良好村民”榮譽稱號,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同時,探索將積分與村民個人信用掛鉤,積分達標的村民可評定為“誠信村民”,為其提供更加優惠的支農惠農政策。如,大澤鎮率先在蓮塘村引入金融“活水”,推出“邑農貸”產品,將農村積分納入貸款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向村民評級授信的重要依據,使農村積分成為村民的貸款擔保。截至目前,村民已獲得總額達250萬元的銀行授信,預授信總金額已超過3200萬元,有效解決了村民發展產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三是堅持實事求是,持續高質運行。在開展農村積分管理項目過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精準制規,指導村黨組織結合本村實際,量體裁衣、因勢利導,不生搬硬套區級工作指引,以解決本村實際問題為原則,制定切實可行、對村內經濟社會發展最有利的積分管理機制,以高質量的鄉村治理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來檢驗農村積分管理項目推行的效果。
(根據新會區提供資料整理)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