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門市強化土地資源要素配置 破解鄉村振興用地難題
◆江門探索高標農田試點“三保險”服務金融保險新模式
破解管護難題
【工作成效】
江門市強化土地資源要素配置 破解鄉村振興用地難題
我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耕地面積位居大灣區之首(90%以上是水田),耕地保護與建設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我市通過強化土地資源要素配置,破解土地使用難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連續多年在省耕地保護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2016、2017、2019年度獲得一等獎,2018年度獲得二等獎, 2020年度獲得三等獎)。墾造水田項目成效突出,新會區“僑都錦田”項目獲得全省第一個全域土地整治試點批復,打造“能生產的美麗,能觀光的農田,能運營的農事產業”的新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2020以來每年都吸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來廣東越冬。臺山市海宴鎮墾造水田項目實現了全省第一個海水稻規模化種植,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海水稻基地,為鄉村振興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工作機制
自然資源部門立足職能積極與發展改革局、招商局、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及各縣(市、區)溝通銜接,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凝聚各方合力,定期專題研究重點工作,嚴格落實要素保障機制,助推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資源保障的意見》《江門市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用地保障具體政策措施(試行)》《江門市鄉村產業項目點狀供地工作指引(試行)》《江門市激活土地要素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工作方案》《江門市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摸排工作實施方案》《江門市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行動方案》《江門市耕地儲備指標交易和調劑管理辦法(試行)》和《江門市自然資源局關于加快處理江門市市區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發證有關歷史遺留問題的通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我市鄉村振興成果。
二、堅持規劃引導,以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按照“輕重緩急”原則,持續加大用地指標支持力度。每年市、各縣(市、區)均已落實不少于10%的用地指標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充分發揮規劃對鄉村振興的指導約束作用,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全市共完成938條需編制村莊規劃的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基本建成14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開平市塘口鎮強亞村、臺山市水步鎮草坪村和海宴鎮五豐村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開平市被評定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新會區睦洲鎮、臺山市斗山鎮、開平市塘口鎮3個試點片18個行政村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均已完成成果編制。著力打造“中國陳皮之鄉”,目前,新會陳皮產業帶動農民直接收益超10億元,就業達5萬人;積極打造全域旅游森林生態品牌,形成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川島飛沙灘等一批特色森林生態旅游品牌;積極推進南粵古驛道建設,臺山海口埠為廣東省古驛道建設示范點,有效帶動了古驛道串聯鄉村的旅游產業發展。
三、深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保障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推動“點狀供地”政策落地見效。2022年,我市推進13個點狀供地項目,完成了5個點狀供地項目實施方案的審批,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如鶴山市來蘇山水人家項目,用地面積為26.3595畝,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合作的模式,打造集山水田園、健康養生、茶文化、明清古建筑文化為一體的高端鄉村文(農)旅綜合體。二是開展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通過“試點先行、重點推進、全面鋪開”的模式全面啟動該市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工作,如蓬江區荷塘鎮康溪工業園一期改造項目通過引入市場主體實施升級改造吸引了40多家企業落戶該園。三是統籌保障市域內項目占補平衡所需水田指標,用市場化方式引導非農建設不占或者少占水田等優質耕地,并通過水田指標調劑交易累計獲得收益35億元,極大促進了鄉村振興。
四、加強生態修復,開展紅樹林示范區建設
一是全力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開平市塘口鎮、新會區大鰲鎮分別納入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擬通過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整合治理,加強農村水系連通和整治,建設美麗漁場。二是積極開展臺山市鎮海灣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以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為基礎,在臺山鎮海灣內灘涂造林23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38公頃,打造萬畝連片規模,利用退養咸圍新營造紅樹林,打造“紅樹林+生態養殖”示范基地,與碧道、古村、溫泉、深井蠔等相結合,加強交通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打造規模化“紅樹林+生態旅游+生態養殖”綜合發展模式,探索紅樹林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
(根據市自然資源局材料整理)
江門探索高標農田試點“三保險”服務金融保險新模式
破解管護難題
江門市通過積極探索,創新試點“質量+災損+管護”“三保險”綜合保障方案,補齊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短板,升級“建、管、護”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一、找癥結解難題。自“十二五”以來,江門已開展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規模達216.29萬畝,經過多年實踐和經驗,結合本地地理氣候類型,通過查找江門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風險,針對:自然災害風險、工程質量風險、管護缺位風險等主要風險解破難題。江門市積極協調項目所在鎮與多家保險機構商談,由鎮政府與江門人保簽訂保險合同,針對江門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潛在風險因子,探索形成“質量+災損+管護”“三保險”綜合保障方案。一是保災損修復,當遭受火災、暴雨、臺風、崩塌等自然災害及相關意外事故,累計可賠償限額100萬元,用于災損修復和事故賠償。二是保質量修復,由保險人委托的工程質量風險管理機構進行項目質量檢控,驗收和檢查通過后,如出現工程結構出現裂縫、變形或沉降、滲漏等情況,累計可賠償限額100萬元用于工程修復。三是保正常運行。管護期間如發生故障無法正常使用需要對工程設施進行維修的,累計賠償限額18萬元,用于工程設施維修費用、重置費用、人工費用等。通過保險介入“建、管、護”環節協助項目管理,全面保障水利設施損毀、工程質量缺陷、管護責任缺位等風險問題。
二、抓重點強管護。將管護方案列入保險合同,實現了“有制度、有標準、有人員、有資金、有監督”,從根本上保障了管護效果。一是重建管護架構和職責分工。在以往管護主體主要是農業農村部門、鎮政府和村委會的基礎上,加入保險公司和專門的管護人員。理順和落實管護職責,對現行高標農田管護制度起到補充和完善作用。二是升級細致的管護服務。聘用專門的管護人員,管護人員每月對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巡查不少于2次,農忙時期每日巡查不少于1次,每年春耕前為承包的高標準農田進行1次全面管護,對溝渠進行清淤、除草及破損位置進行修復,保證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灌排工程等設施處于良好狀態。三是管護資金有保障。由保險機構按8元/畝預算安排管護資金,其中5元/畝為管護人員工資。管護資金由保險機構在每季度視管護人員管護工作職責完成情況撥付到鄉鎮和村民委員會,管護補貼由鄉鎮統籌支付給相應人員。管護期間的設施維修費用通過理賠據實報銷,由當地村民委員會組織維修,保險機構與村民委員會共同負責對維修工程進行監管、驗收,合格后進行限額賠付。
江門市在全省率先引入高標準農田項目保險保障服務,不僅對高標農田建設過程及后續風險進行保障,還介入施工過程風險管理,對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潛在缺陷開展質量風險管理工作,讓政府部門質量安全管理和監督工作有了幫手。目前,保險保障服務處在試點階段,江門臺山、新會共有2個項目投保,投保規模為0.83萬畝,將持續跟進項目的投保效果,繼續完善和改進保險方案,通過保險真正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后期損毀的風險兜底,確保種糧無憂,護耕提產。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