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鄉村振興工作簡報
2023年第5期(總第67期)
![]()
中共江門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編 2023年6月16日
目 錄
【工作成效】
◆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江門模式”
著力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 江門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江門模式”
著力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2021 年以來,我市抓住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改革試點契機,統籌整合資金,落實“三結對”掛鉤幫扶機制,創新“3 畝地” 扶持措施,開展土地流轉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轉試點,探索建立“折股量化”聯農帶農機制,著力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2022 年,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額 350.66 億元,比 2020 年(333.83億元)增加 16.83 億元;全市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 53.21 億元,比2020 年(50.76 億元)增加 2.45 億元。全省率先全面實現行政村一級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探索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江門模式”。
一、加強頂層規劃,強化資源要素支持,穩步推進薄弱村經濟發展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2021 年以來,我市印發《江門市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行動方案》《江門市駐鎮幫鎮扶村“三結對” 幫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薄弱村工作方案》《江門市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薄弱村產業幫扶工作方案》《關于做好東西部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通知》《江門市“百企興百村” 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壓實工作責任,完善扶持薄弱村各項工作機制。二是加大資金扶持。2021 年以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 1 億元,帶動總投資 2.24 億元,扶持薄弱村發展優質產業項目51 個。三是促進人力聚集。創新實施“三結對”掛鉤幫扶薄弱村工作,建立由市直部門結對掛鉤薄弱村,東部三區一市鎮(街)結對掛鉤西部三市薄弱村,優質資源企業結對掛鉤薄弱村的“三結對”掛鉤提升薄弱村經濟工作機制。全市 106 個市(中、省)直部門,30 個東部三區一市的鎮(街),198 個企業結對幫扶全市 222個薄弱村,按照“一村一策”精準幫扶,并派駐 132 名“第一書記” 因地制宜探索薄弱村多元化發展路徑。四是創新用地保障機制。創新“3 畝地”扶持薄弱村舉措,薄弱村每村預留 3 畝以上用地規模,通過向省爭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就地發展鄉村重點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家庭手工業、體驗農業及創意農業項目用地;其中,無空間或資源條件的薄弱村,由縣鎮兩級統籌項目實施。創新開展土地流轉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轉試點建設,2021 年以來獎補全市 20 個示范片(試點)772萬元,支持 27 個行政村參與流轉項目。
二、東西部協同發展,加強鄉村產業合作,激發薄弱村經濟發展活力
一是高位推動協同發展。選定東部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
鶴山市的 68 個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社區)黨組織,與西部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的 68 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開展“一對一”結對,推動形成互促共進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同時,充分發揮經濟發達地區優勢,以先富幫后富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建立由蓬江區、江海區的鎮(街)結對恩平市 69 個薄弱村,新會區的鎮(街)結對臺山市 66 個薄弱村,鶴山市的鎮(街)結對開平市73 個薄弱村的工作機制,結對縣(市、區)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對接任務清單,深化薄弱村在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合作。此外,新會區、鶴山市 14 個薄弱村自行結對掛鉤幫扶。二是加強鄉村產業合作。2022 年,蓬江區、江海區統籌支持恩平市 250萬元推進薄弱村發展和災后復產項目;在橫陂鎮、沙湖鎮建立蓬江-恩平東西部協作杜阮涼瓜種植基地;統籌各級薄弱村發展資金2000 萬元投入江海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港資產收益項目,每年按照投資額的 7%(140 萬元)保底分紅給恩平市 29 個薄弱村。臺山市獲新會區各級支持超 300 萬元,建設紅嶺工業廠房、五豐村“致富小驛”、東滘漁村休閑漁業綜合體驗基地、沖泮小學樓頂光伏發電系統等幫扶項目,所得收益支持薄弱村發展。開平市蒼城鎮與鶴山市新供銷塔百奇貿易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由后者搭建電商、直播平臺及村民積分數字化管理平臺,助力拓寬蒼城鎮特色農產品銷路,支持薄弱村發展。
三、多措并舉,多元化探索,推動薄弱村提質增效
一是探索“兩山銀行”增收模式。恩平市通過“資源收儲—資產整合—價值變現—項目運作—產業發展—強村富民”模式,試點實施“兩山銀行”運營,將農村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農民和村集體收入。目前“兩山銀行”投入 51 萬元參股恩平市福稻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整合、托管利用撂荒地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有效實現價值變現、強村富民目標。二是構建“折股量化”聯農帶農機制。依托“1+12+27”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建立“折股量化”聯農帶農機制,全市共落實“折股量化” 資金 3800 萬元,每年保底分紅 394 萬元,帶動 48 個行政村每年增收 8.2 萬元。其中,臺山市制定實施《絲苗米產業園扶貧開發合作協議》《麻黃雞產業園聯農帶農實施方案》等,將省級產業園資金 1250 萬元以“折股量化”形式投資至產業園建設項目,企業與 24 個薄弱村簽訂分紅協議,按每年固定分紅 10%-20%幫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薄弱村年均增收 6 萬元。三是推動村企合作共贏發展。新會區古井鎮嶺北村結合當地資源特色,先后引進新會柑智能生產加工、古井云吞及面制品標準化生產等產業項目,通過“公司+合作社+集體+農戶”經營模式,從薄弱村蝶變為年收入 50 萬元以上的經濟較強村。四是盤活資產資源升級發展。恩平市沙湖鎮南塘村建立“鎮政府+村集體+意向企業+農戶”機制,通過“兩預兩委托”模式,實現 1183 畝連片耕地規范流轉經營,促進南塘村年增收 3.55 萬元。新會區崖門鎮田南村實施商鋪重建工程,將原接近危房狀態的舊商鋪,重新打造為約 1200 平方的商住一體建筑,促進田南村年增收 13-16 萬元。恩平市恩城街道西安、沙聯、祿平、石青、聯合、南聯等 6 個薄弱村合作聯營鋪位升級改造項目,每年租金增至 72 萬元,實現經營性收入“翻一番”目標。五是開拓發展“美麗經濟”。恩平市以打造溫泉生態示范帶為契機,建設恩平生豬省級產業園—大廣農牧優質豬苗養殖基地、佳源·吾鄉民宿項目、鶴坪村鄉村振興示范體驗村項目、新禧柑橘采摘園項目、孔村最美生態宜居示范村項目等多元化農業項目,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促進項目所在薄弱村年增收 3-5 萬元。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增收力度。在全省率先成立金融支農聯盟,推動26 家銀行保險機構與 12 個示范鎮(村)掛點結對。創新發展“陳皮貸”“柑樹貸”等特色金融服務產品。實現全市鄉鎮銀行網點、保險服務 100%全覆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 100%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給予 368 個信用村“整村授信”3.6 億元,全市涉農貸款余額 1776.57 億元,同比增長 14.72%。
、
江門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江門聚焦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支持一批縣鎮村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加快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一、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把農村改廁列為重點任務和民生實事大力推進,全面完成農村廁所問題摸排整改“回頭看”工作任務,制訂《江門市“十四五”農村廁所革命工作方案》,鞏固現有農村改廁成果,提高農村新改建廁所質量實效,穩步擴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范圍,農村公廁日常管護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累計建成農村衛生戶廁57.2萬余戶、衛生公廁9684座,基本普及衛生廁所。
二、穩步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強化規劃管控,深化鄉村規劃師制度,完成首批省級3個片區村莊規劃優化提升試點任務。組織發動農民群眾常態化參與村莊清潔行動,累計清理清理農村生活垃圾68765噸,清理村內水塘9033口,清理村內溝渠4622公里,清除衛生“黑點”6046個,持續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持續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穩妥有序推動50%行政村完成“三線”梳理整治,所有村莊持續實現干凈、整潔、有序。開展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專項行動,編制并推廣使用《江門市農房設計通用圖集》,傳承僑鄉傳統民居文化,有序推動3.1萬戶存量農房完成微改造。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提質,全市30%的村鎮達到省級以上文明村鎮創建標準。
三、穩步有序推進示范創建。江門市認真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李希同志指示要求,積極推進赤坎華僑古鎮文旅項目建設,高水平規劃建設赤坎華僑古鎮及周邊地區,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載體、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召開現場會,建立“市直單位+金融保險銀行+自然村”組隊一對一掛點對接,市縣聯動推動赤坎華僑古鎮周邊35條自然村鄉村振興示范建設工作模式,有效推動古鎮周邊“三線”梳理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全面啟動。目前,基本完成赤坎華僑古鎮(一期)建設,已于2023年1月10日公開運營,傳承華僑歷史文化,展現僑鄉文化魅力,打造歷史文化傳承和活化利用的“江門樣板”。赤坎華僑古鎮周邊35個自然村農房外立面提升工程已經基本結束,片區“三線”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集中資源持續打造“邑美僑鄉·世遺風韻”、古勞水鄉等7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推進創建100條紅色美麗僑村。新增5條中國傳統村落,新增1個國家濕地公園(開平孔雀湖國家濕地公園),1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新增1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條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條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美麗圩鎮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市61個圩鎮全部達到宜居圩鎮標準、創建12個示范圩鎮,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四、全域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恩平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1年河湖長制工作考核全省第一。開平市入選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成為全省唯一有兩個建設縣的地級市。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園區、美麗河湖、美麗廊道“五美”專項行動,新增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50個,建設農村“四小園”1.42萬個;全市田園基本達到干凈整潔標準;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新建成碧道174公里,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蓬江區、江海區獲省萬里碧道建設激勵,新會區“僑都錦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獲評“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江海區鄉村綠廊碧道獲評省“十大最生態碧道”。加強古樹名木等鄉村風貌重要載體保護,“一樹一檔,一樹一牌”掛牌保護在冊古樹名木1903株。
五、強化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新增落實市級長效管護經費2700萬元,健全市級補助、縣級主責、鎮村實施的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工作機制,實行市縣鎮村共同承擔的經費投入保障制度,以及村村有保潔員的村莊保潔工作制度,投入1.5億元用于村莊保潔和農村公廁管護,配備1.16萬名村莊保潔員。全市1056個行政村全面完成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訂完善工作,扎實推進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創建活動,推動實行村規民約積分管理制度,把鄉村振興戰略、保護環境、互幫互助、移風易俗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教育引導村民參與美麗家園建設。
六、提升鄉村旅游資源品質。一是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抓手,按“一帶一規劃、一帶一主題、一帶一重點”思路,立足歷史文化開發保護、打造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延續華僑華人美好鄉愁,推進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全市建設7條集“產、文、旅、人”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帶。目前,每個縣(市、區)分別重點建設1條示范帶,全市7條示范帶串聯19鎮(街道)116行政村(社區),據統計,各地已累計投入鄉村建設資金11.73億元,已初步建成良溪村、“五洞牛肉街”、盧國沾祖居、英南村、坑口村、崖門圩、京梅村、大綱村、橫江村、潭溪圩、強亞村、塘口圩、茅岡村、謝創故居、上升村、古勞村、福坪村、江門市鄉村振興培訓中心等一批節點,示范段沿途城鄉基礎設施、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示范帶內保護活化的較為出名的名人故(祖、舊)居有:蓬江區潮連街道的盧國沾祖居、“刑場上的婚禮”原型——開平市百合鎮周文雍故居、開平市謝創故居、臺山都斛鎮林基路故居、鶴山市的李家成故居等等。示范帶內保護活化的較為出名的古建筑(古村落)有蓬江區“中國傳統村落”——盧邊村和祠堂、江海區“懷舊古村”跨龍村、新會區崖門鎮仙洞古墟、臺山市海口埠和梅家大院、開平市自力村區域和碉樓建筑群等等。
二是結合“紅色美麗僑村”、美麗宜居村創建,拓寬鄉村旅游資源。全市共推選了67個鎮街的100條行政村作為“紅色美麗僑村”。通過“紅色美麗僑村”、美麗宜居村的創建,保護活化了散落在五邑僑鄉農村區域的古建筑和名人故(祖、舊)居,如:臺山沖蔞鎮西坑村李云揚故居、臺山四九鎮東方村李凌故居、臺山市大江鎮錦龍村雷潔瓊祖居等等。同時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宜游的村莊:蓬江區的良溪古村,江海區的“鄉村記憶”東紅村、“七彩南堡”英南村、“龍舟文化”烏紗村等等。
![]()
主送: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及成員,元醒、中強同志;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市(區)黨委、政府。
![]()
抄送:省委農辦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