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客家半圍屋依山而建,屋前土地平整寬闊,古井井水清冽。山腰郁郁蔥蔥的綠色茶園,掩映著醒目的紅色黨建標語,這里是位于粵閩兩省交界處,潮州市饒平縣北部山區的上善村。
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上善村村民積極投身革命,為了革命事業犧牲37人,革命先烈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2017年12月,上善村被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定為“紅色村”,隨后抓住機遇,與潮州市其他“紅色村”,如潮安區世田村、饒平縣長彬村等,共同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產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紅色資源帶動鄉村振興的道路。
“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是我省加強基層黨建的“紅色動員令”,也是基層農村以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契機。
經過三年的探索建設,各個“紅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逐漸打造出一批綠色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影響廣泛、脫貧攻堅成果顯著的基層黨建示范點和精準扶貧示范村,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個精彩的“紅色樣本”。
脫胎換骨耀初心
“現在道路拓寬了,車輛進出比較方便,建設這些紅色廣場也特別好,晚上有很多人在這里活動,老人小孩都在這里打羽毛球、打籃球。小孩還可以聽老人說革命故事,特別好。”走進上善村和長彬村,講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都拍手稱好。
近年來,上善村和長彬村結合“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紅色黨建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等工程,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變。
革命的勝利關鍵在于黨的領導。“紅色村”黨建示范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樣在于提升黨組織組織力。
與上善村和長彬村相隔一個多小時路程的世田村,著重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著力以“紅色村”建設提升組織力,以提升組織力推動“紅色村”建設。
為了講好紅色故事,世田村對紅十一軍軍部舊址和革命人物紀念碑進行維護整修,采用投影技術展示舊址石洞內革命歷史原貌,防止破壞遺跡。開發“紅色文化體驗徑”,走紅十一軍走過的路。收集紅色史料,帶動紅十一軍文化保護與發掘。
紅色資源的發掘需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發揮革命資源優勢。
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鎮赤山村是全國著名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紅色根據地和發源地,全村共有12個紅色革命遺址,登記在冊烈士29人,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同志早期宣傳發動革命的第一站,有著深厚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底蘊。城東鎮堅持黨建引領,以紅色傳承為抓手,高品位規劃設計。精心串連赤山村12個紅色革命遺址,原址原貌進行修復重建,全方位展示赤山紅色歷史延續脈絡。
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風度村被譽為“粵北革命搖籃”,曾是抗戰時期始興縣委機關和抗日指揮中心所在地,紅色資源豐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風度學校。
風度村被列為廣東省級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創建村后,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紅色歷史遺址進行搶救性修復。
修復后的風度村,豐富了紅色遺址內容,擴大了紅色歷史遺跡的可觀賞性和教育性,完善了紅色旅游景區各項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了紅色旅游品質,傾力打造出粵北山區的紅色旅游名片。
走穩脫貧致富路
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是“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重要一環。
作為全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點,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安崗村是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仁化縣33個省定貧困村之一。截至2017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4戶。
過去,村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為種植水稻,以零星養殖豬、雞及農閑時外出打散工為輔。
近年來,該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采取“村委會+無勞力農戶”入股的形式推進光伏發電項目;成立了安崗村柑橘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五黑雞雞苗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推動規模種養殖;以合作社模式推進花卉(繡球)栽培種植,帶動60%~70%的貧困戶增收。
在安崗村山背村小組旁,上百畝的繡球花基地尤為引人注目。這是掛點扶貧單位從廣州引進的產業扶貧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00多萬元,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開展繡球花盆栽生產、永生花和干花加工生產、繡球花銷售和繡球花主題鄉村休閑旅游等項目。貧困戶通過土地租賃、入股分紅以及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目前,該基地栽培的20多萬盆繡球花已經上市,整個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500多萬元。
如今,安崗村與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紅色小鎮、石塘古村等串點成線,成為重要紅色景點,吸引了各地黨員干部及市民游客前來瞻仰革命遺址,重溫紅色記憶,休閑體驗;村民入股花卉基地,成為“股民”,同時可以在花卉基地務工,“股民+打工”,讓大家有了雙收入;貧困戶的蜜柚園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全村117名貧困人口已如期脫貧。
上善村山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茶葉種植具有優勢。駐村工作隊及上善村黨支部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選定茶葉種植為產業扶貧項目,并引導該村茶葉種植大戶作為產業幫帶示范戶,指導貧困戶進行茶葉種植。
如今,上善村黨建飄“紅”、產業透“綠”,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持續激活當地的一草一木,初步探索出一條“紅色+綠色”的特色鄉村振興路,實現了全村脫貧。
紅色領航、綠色發展,讓廣東的“紅色村”走出了一條“以紅色資源為主線,大力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的脫貧之路。
記者觀察
為了更好地挖掘保護寶貴的歷史財富,把“紅色基因”轉化成脫貧的原動力,2017年,廣東全面啟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由省委組織部牽頭,分兩批梯次推進,重點建設60個村。
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推動下,許多村喚醒了“紅色記憶”,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革命遺跡(址)得到了保護、修復。
建設“紅色村”,既注重源于“紅”、體現“紅”,更要注重傳承“紅”、激活“紅”,用紅色文化烘托紅色精神,以紅色精神激活紅色基因。
對“紅色記憶”的喚醒,激發了村里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不少曾經一貧如洗的貧困村,抓住建設機遇,化“紅色”為“動力”,不僅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而且通過紅色領航獲得了綠色發展,各項因地制宜的脫貧項目,讓村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堅持“紅色村”黨組織在基層組織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在更高起點,以更高標準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例如,長彬村曾是潮州市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如今,依托青梅種植產業優勢,由村黨組織搭臺,發揮廣東梅業食品有限公司的龍頭作用,建立“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聯結機制,形成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布局,形成了小青梅大產業的發展格局。
同時也應該意識到,“紅色村”后續建設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的旅游點,如何讓游客真正“留下來”“再回來”?必須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讓綠色產業和特色農家樂融合,增強游客體驗感、參與感,走出一條“紅色基因+綠色產業+特色旅游”的振興之路。
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紅色村”的發展,充分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帶動其他革命老區村進步,推動形成基層黨建、紅色資源、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