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萬事競爭先。
今日,春季農業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將在臺山市中國農業公園舉行,吹響全市春耕生產“沖鋒號”,在田間地頭掀起一番春耕熱潮。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糧食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18萬公頃左右,總產量穩定在90萬噸/年。
春季農業生產順利與否,事關全年糧食增產、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增收。全市農業部門早組織、早部署,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多輪技術服務,抓好高標準農田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推廣適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不斷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強化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農事催人忙,不負好春光。預計今年全市春種春播面積約14萬公頃,其中水稻計劃播種面積8.3萬公頃,同比增長467公頃,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升,為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作出江門貢獻。
優質稻覆蓋率達100%
新會區文發農業種植場是馳名省內外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基地。10.7公頃的田地里,農戶張偉文和兒子張永發上陣“父子兵”,駕駛機械來回穿梭平整,奔跑在春天里。
“每一造都會有幾十個新品種在我們這里試種,陸續共有十多個品種試種成功并推廣。”張偉文介紹,去年有3個試種的品種通過審定,今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分別是“莉香占”“南晶香”“19香”,產量大大高于傳統的絲苗米品種。
練就種業“深”功夫,方能種出“深”發展。“現階段,我們正大力開展優質稻新品種的大面積示范工作,分別在新會、臺山、開平、鶴山和恩平各建立示范片2個,合共直接示范面積66.7公頃,大面積示范推廣我市水稻當家品種及新品種。”市農科所技術人員傅榮富說。
此外,我市以開平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發揮種業長廊載體作用,聚集一批實力較強的研發機構、農業科技型企業以及農業技術人才扎根僑鄉。每年打造6—8個水稻種植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數百個農業科技示范主體,把先進水稻種植技術和優質種子送到農戶手中。
目前,我市基本實現水稻品種優質化,優質稻覆蓋率達到100%,是全省優質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臺山大米、恩平大米相繼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水稻機耕率接近100%
日前,臺山市赤溪鎮沖金村內,隨著“開播”指令發出,無人機從連片稻田上空平穩掠過,水稻種子均勻撒播在平整好的田地里。“利用無人機飛播、打藥、施肥,50公頃地只需兩個人就能干,工作量比起以前也輕松不少。”2013年,在外地務工的鄭奕輝“逆流”回鄉,借力農業新技術,發展勢頭越來越好,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年收入達三四十萬元。
如今,在田間地頭,植保無人機的身影屢見不鮮,成為農民田間操作“好幫手”,也催生了無人機飛手這一行業。此次給鄭奕輝進行飛播服務的飛手曾干勤就職于江門市三六五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三六五農業公司”),是一位從業兩年有余的飛手。“現在農戶對飛播的需求越來越大,經常忙不過來,一早上能夠飛播6公頃左右的稻田,月均收入近1萬元。”
“無人機飛播與人工插秧相比,不但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節省勞動力,效率更高。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加適合。”三六五農業公司負責人覃禹君2016年到江門從事農業無人機服務,至今服務面積達1.73萬公頃。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我市充分發揮“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和全市131個農機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用,推廣“一站式”生產托管服務,委托開展機耕、機插、機收和無人機播種、無人機防治病蟲害等生產服務,全面提升水稻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全程機械化水平。
據預計,今年春耕我市計劃投入農機總動力約46萬千瓦,農機具3萬臺套,水稻機耕率接近100%,機種率達70%。農機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新技術加速涌現
隨著新技術加速涌現,越來越多的“黑科技”被應用于農業生產。
“通過在農機上安裝智能定位導航設備與智能監測終端,實現農機的精準定位和自動監測,科學有效對農機作業進行調度管理,在哪塊地里作業、作業面積等信息一目了然,對我們來說太方便了。”江門市豐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翁英杰說。
豐和農業承包新會區三江鎮沙仔島約100公頃水田,與華南農業大學、極飛科技等多方聯合建設5G智慧耕作項目,投入自動化機械,借助5G技術,為春耕生產賦更多“超能力”。
“通過科技手段實時感知光照度、土壤酸堿度和肥力等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稻田‘體檢報告’,可協助農戶對稻田長勢進行科學判斷、科學種植,并通過農業機械完成日常管理,確保產量和品質的調試,最大限度解放勞動力。”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胡飛說。
目前,我市水稻生產全程基本實現機械化,只有施肥環節還主要依靠人工撒施,勞動強度大,肥料利用率低,對水田周邊水體污染嚴重。“我們引進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在減施化肥20%的情況下,稻谷不但不減產,反而增產8%—15%。”傅榮富介紹,這一技術不僅能減少化肥融水流失,緩慢釋放肥力,幫助禾苗均勻獲取營養,還能提高禾苗群體抗性。
當下,我市分別在臺山市斗山鎮、新會區雙水鎮、鶴山市雅瑤鎮開展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試驗示范,直接示范面積20公頃。目前各示范點播種工作已經全部完成,預計3月底將開展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試驗示范。
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8萬公頃
走進臺山市海宴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塊塊方形農田被整齊分隔,生態溝渠縱橫交織,筆直的機耕路寬敞平坦。“原來的田地坑坑洼洼,排水不暢,生產自然上不去。如今,路、橋、渠、閘等農業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而且渠、路不僅實現硬地化,也變寬了,小地塊整合變大,農業機械直接開到田邊,比起以前方便多了。”大耕戶張美富說。
“海宴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規模為433公頃,總投資超千萬元,目前已完成95%的任務量。”海宴鎮農業和農村辦公室干部李卿卿表示,農田改造后,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可達到640公頃(二造),水稻平均畝產比建設前增加50公斤(二造),真正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農田改造后,當地新增灌溉面積66.7公頃,改善除澇面積200公頃。這也意味著,原本一些因灌澇害等問題而被丟荒的土地,都可以重新種上農作物,讓田地再度煥發生機,守牢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現代農業的基礎、產業興旺的保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8萬公頃。此外,我市新開工3980公頃高標準農田已完成工程量的90%,預計3月底前全部完工。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