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農農辦〔2022〕198號
各地級以上市農業農村局,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水稻側深施肥是集成新型農機、專用肥料、配套農藝于一體的新技術,是施肥技術的重大革新。近期,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印發了《關于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的通知》(農農肥水〔2022〕6號,附件1),要求各地將推廣水稻側深施肥作為打造化肥減量增效“三新”升級樣板的重要內容,創建側深施肥技術示范區,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創制專用肥料,強化適用機械選配,加強培訓指導和宣傳引導,推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近年來,我省不少市、縣開展了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擴大應用面積,促進水稻高產穩產和化肥減量增效,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高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重要性的認識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是指在水稻機械插秧時同步將顆粒狀肥料(緩控釋肥、配方肥)定位、定量、均勻地施于秧苗根側3~5厘米,施肥深度4~6厘米,使肥料在土壤中緩慢分解,持續供應養分的施肥技術。該技術改人工施肥為機械施肥,改表施撒施為側條施,改速效肥為速效緩效結合,是一種顯著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農機農藝融合新技術,是施肥技術的重大革新。水稻側深施肥技術近年來在我省得到廣泛應用,多年多點的調查結果表明,使用這一技術可減少施肥次數2~3次,減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稻谷增產5%~10%,減肥降本增產增收增效明顯。實踐證明,應用該技術能夠實現精準施肥,減少養分固定和流失,提高養分利用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各地要充分認識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重要性,將該技術作為實現化肥減量增效、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我省全面推廣應用。
二、加大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的扶持力度
為推動側深施肥技術推廣,國家和省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021-2023年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已細分出側深施肥裝置品目,列入種植施肥機械大類施肥機械小類,編號為2.5.3。各地要落實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廣東省2022年化肥減量增效實施方案和“三新”配套示范方案的通知》(粵農農辦〔2022〕129號)的要求,積極爭取省級涉農資金或當地財政支持,并結合化肥減量增效、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農業產業園建設等項目,以補助購肥、補助機械、補助作業等方式,支持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推廣。
三、大力創建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區
各地要將推廣水稻側深施肥作為打造化肥減量增效“三新”示范升級版的重要內容。汕頭市澄海區等15個受中央專項資金支持的“三新”配套重點示范縣要完成示范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有機肥、緩(控)釋肥一次性施肥技術3000畝,示范片畝均化肥用量減少10%以上,水稻產量不降低,農戶畝均增收節支100元以上。其他縣(市、區)也要創造條件,支持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應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加強與農機、肥料企業合作對接,共建水稻側深施肥示范基地,推動新型農業機械和新型肥料下地。在關鍵農時,農業部門要及時召開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現場觀摩會,展示水稻側深施肥減少施肥總量、減少施肥次數、減少勞動強度、促進節本增效的“三減一增”作用,以眼見為實的效果,提高農民對科學施肥的認識。
四、加強側深施肥施用機械選配和機手培訓
目前,我省使用的側深施肥機主要品牌有龍舟、井關、星月神、洋馬、久富、久保田等。各地要根據本地區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和農業生產特點,認真篩選適合本地區的適用施肥機型;針對插秧與施肥過程的存在問題,與農機部門或生產廠家反饋解決或改進的措施辦法,確保性能優越、作業高效、成本適當。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農機作業人員按照《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附件2)的要求,規范使用機具,尤其要注意調節好施肥機的排肥量檔位,做好肥箱、排肥、開溝等部件的清潔,防止排肥口堵塞或排肥不均,確保作業順暢。
五、加強側深施肥技術宣傳引導
依托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化手段及主流新聞媒體,宣傳農機購置財政補貼政策和側深施肥技術的優點、好處和經驗,激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側深施肥機械。多形式開展宣傳培訓,講解技術規程和典型事例,通過算收益、樹典型,講好側深施肥故事,引領農戶應用側深施肥技術,助推農業綠色發展。
各地級以上市和“三新”配套重點示范縣年底報送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總結時,請一并報送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附件:1.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關于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的通知》(農農肥水〔2022〕6號)
2.全國農技中心關于印發《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農技土肥水函〔2022〕326號)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2年10月1日
附件1:
關于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的通知
農農(肥水)〔202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水稻側深施肥是機插秧技術的創新發展,能夠在插秧的同時實現精準、高效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化肥減量增效的主推技術之一。為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提升水稻科學施肥水平,促進水稻高產穩產,助力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創建水稻側深施肥示范區
結合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和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在東北、長江中下游、華南等水稻主產區,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各地要將推廣水稻側深施肥作為打造化肥減量增效“三新”升級樣板的重要內容,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確定適宜機型、遴選專用肥料、摸索技術參數,集成創新具有高產穩產、綠色優質、節本增效、生態循環、有較強區域適應性的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模式。要立足區域特色、資源稟賦、農業現狀和生產需求,創建一批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區,通過集中展示技術效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二、創新側深施肥社會化服務模式
創新面向小農戶的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引導農民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將水稻側深施肥社會化服務作為水稻生產性服務的重要內容,拓寬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半徑。鼓勵肥料生產企業、農機制造企業、農業科技公司聯合起來,采取“農資+農機+科技+服務”方式,為小農戶提供全程式、一體化服務,推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創新技術服務手段,充分利用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開展水稻側深施肥“云服務”,提高技術到位率。
三、加快創制推廣側深施肥專用肥料
發揮肥料龍頭企業、科研單位技術優勢,加快研發水稻側深施肥專用肥料,確保肥料產品顆粒均勻度、硬度、吸濕性符合機械作業要求,提升作業效率。綜合水稻養分需求、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應,注重速效緩效搭配和基肥追肥統籌,優化專用肥料配方。對質量優、效果好的專用肥料及其配套的緩釋肥料,納入化肥減量增效“三新"升級樣板范圍。
四、強化側深施肥適用機械選配
開展側深施肥機械研究,進一步研發適應不同區域、不同栽培模式的側深施肥專用機械。鼓勵制定發布區域適應性側深施肥機具推薦目錄,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水稻側深施肥機械的支持力度,激發種植主體使用積極性,提高水稻側深施肥插秧機應用比例。針對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出肥量不均勻、施肥口易堵塞等問題,改進關鍵部件,提高作業性能。
五、強化培訓指導和宣傳引導
結合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技中心、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制定發布的《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編印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掛圖、明白紙、宣傳手冊等技術資料,及時發放到村到戶。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組織水稻施肥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巡回指導,幫助解決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中的技術難題。及時總結、充分挖掘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開展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年底報送化肥減量增效項目總結時,請一并報送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種植業管理司肥料與節水處蘇新新,010-59191509,cetushifei@agri.gov.cn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肥料技術處徐洋,010-59194535,natesc_fei@agri.gov.cn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2022年9月22日
附件2:
全國農技中心關于印發《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
農技土肥水函〔2022〕3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土肥(耕肥、耕環、耕保、農技)站(中心),天津市、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技推廣總站,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
為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優勢,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水稻高產穩產和化肥減量增效,我中心組織制定了《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區域實際,加強技術指導服務,認真做好試驗示范推廣工作。
聯系人:傅國海、胡江鵬
電話(傳真):010-59194535
電子郵箱:natesc_fei@agri.gov.cn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20號樓714室郵政編碼:100125
全國農技中心
2022年9月19日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導意見
水稻側深施肥是機插秧技術的創新發展,能夠在插秧的同時實現精準、高效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化肥減量增效的主推技術之一。為加快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技術概述
水稻側深施肥通過在插秧機上加裝側深施肥裝置,在機插秧的同時,把肥料均勻、定量地施入秧苗根側3-5cm、深度4-6cm的位置,并覆蓋于泥漿中,避免肥料漂移,促進秧苗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水稻側深施肥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優勢,插秧施肥同步進行,能夠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縮短緩苗期、促進根系生長、增加水稻產量的同時,減少施肥次數和肥料用量,降低人工投入和養分損失,促進化肥減量增效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技術要點
(一)培育壯秧
根據機插秧要求選用規格化毯狀帶土秧苗,一般秧苗葉齡2-3.5葉,秧齡北方20-40d、南方15-25d,苗高10-20cm。秧苗應敦實穩健,有彈性,葉色綠而不濃,葉片不披不垂,莖基部扁圓,須根多,充實度高,無病蟲害。防止秧苗枯萎,做到隨起、隨運、隨插。
(二)田塊耕作
1.整地作業
(1)秸稈還田
前茬作物秸稈切碎均勻拋撒還田,聯合收割機收割留茬≤15cm,秸稈切碎長度≤10cm,秸稈切碎合格率≥90%,拋撒均勻度≥80%。高留茬和粗大秸稈應用秸稈粉碎還田機進行粉碎后再耕整田塊。前茬是綠肥時,要適時耕翻上水漚至腐爛。
(2)整地要求
采用犁翻整地的,秸稈殘茬埋覆深度15-25cm,漂浮率≤5%;采用旋耕整地的,秸稈殘茬混埋深度6-18cm;漂浮率≤10%。耕整后地表平整,無殘茬、雜草等,田塊內高低落差≤3cm,無大塊田面露出。
2.泥漿沉實
沉實時間根據土壤性狀和氣候條件確定,一般北方一季稻區沙土泥漿沉實1-2d,壤土沉實3-5d,黏土沉實5-7d;南方稻麥、稻油輪作區沙土泥漿沉實1d左右,壤土沉實2-3d,黏土沉實3-4d。沉實程度達到手指劃溝可緩慢恢復狀態即可,或采用下落式錐形穿透計測定土壤堅實度,錐尖陷深為5-10cm,泥腳深度≤30cm。
(三)肥料選用
1.肥料品種
宜選用氮磷鉀配比合理、粒型整齊、硬度適宜的肥料。采用一次性施肥時,宜選用含有一定比例緩控釋養分的專用肥料;采用基追配合施肥時,可選用普通配方肥或復合肥料。
2.肥料要求
肥料應為圓粒型,粒徑2-5mm為宜,顆粒均勻、密度一致,理化性狀穩定,硬度宜大于20N,手捏不易碎、不易吸濕、不粘、不結塊,以防肥料通道堵塞。
3.肥料用量
依據品種、目標產量、地力水平等因素制定施肥方案,確定施肥總量、施肥次數、養分配比和運籌比例。一般情況下,側深施肥的氮肥投入量可比常規施肥減少10%-30%,減肥數量根據當地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實際情況確定。
4.施肥次數
充分發揮水稻側深施肥高效、省工的特點,一般采用一次性施肥或一基一追方式。
(1)一次性施肥
充分考慮氮素釋放期等因素,選用含有一定比例緩控釋養分的專用肥料,一次施肥滿足水稻整個生育期的養分需求。
(2)一基一追
做好基肥與追肥運籌,氮肥基蘗肥占50%-70%,追肥占30%-50%,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差,可一次性施用;鉀肥可根據土壤質地和供肥狀況,選擇一次性施用或適當追肥。
(四)機械選擇
1.機械類型
選用帶有側深施肥裝置的施肥插秧一體機或者在已有插秧機上加掛側深施肥裝置,主要分為氣吹式和螺旋桿輸送式兩種類型。
2.機械要求
側深施肥裝置應可調節施肥量,量程需滿足當地施肥量要求,能夠實現肥料精準深施,落點應位于秧苗側3-5cm、深4-6cm處,通過刮板增強覆蓋效果。
(五)作業程序
1.機具調試
(1)機具檢查
作業前應檢查施肥裝置運轉是否正常,排肥通道是否順暢,氣吹式施肥裝置須檢查氣吹機氣密性。機具各運行部件應轉動靈活,無碰撞卡滯現象,并進行開機試運轉。
(2)肥料裝入
除去肥料中的結塊及雜物,均勻裝填到肥箱中,蓋上箱蓋。裝入量不大于側深施肥機最大裝載量,蓋上防雨蓋。裝肥過程中應防止混入雜質,影響施肥作業。
2.施肥量調節
施肥量按照機具說明書進行調節,調節時應考慮肥料性狀及田塊打滑對施肥量的影響,調節完畢應進行試排肥。試排肥應采用實地作業測試,正常作業50m以上,根據實際排肥量對側深施肥機進行修正。
3.插秧施肥作業
(1)作業條件
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和水稻品種熟期合理確定插秧時期,適時早插。插秧時要求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避開降雨以及大風天氣。薄水插秧,水深1-2cm。
(2)插秧要求
根據水稻品種、栽插時間、秧苗素質等確定栽插穴距、取苗量及橫向取苗次數,并通過株距調節手柄、縱向取樣量與橫向取樣量進行調節。側深施肥栽培密度一般應比常規施肥栽培密度減少10%,低產或稻草還田、排水不良、冷水灌溉等地塊栽培密度與常規施肥一致。機插秧苗應穩、直、不下沉,漏插率≤5%,傷秧率<5%,相對均勻度合格率≥85%。
(3)插秧施肥操作
作業起始階段應緩慢前行5m后,按照正常速度作業;中途停車、轉彎掉頭應緩慢減速,避免發生危險和施肥不均勻。肥料顆粒進入排肥管后通過風機或機械擠壓進行強制排肥,定量落入由開溝器開出的位于秧苗側邊3-5cm、深度為4-6cm的溝槽內,經刮板覆蓋于泥漿中。此時插秧機亦同步插秧。熄火停車應提前1min緩慢降低前進速度,直至停車。
(4)作業保障
?、僮鳂I過程中,應規范機具使用,注意操作安全。
?、谑┓首鳂I中應避免緊急停止或加速等操作,發現問題及時
停機檢修。
③調整好株行距,勻速前進,避免傷苗、缺株和倒苗。根據
作業進度及時補充秧苗和肥料。
?、苁苁┓势?、肥料種類、作業速度、泥漿深度、天氣等因素影響,應隨時監控施肥量,適時微調。
?、莓斕熳鳂I完成后,應及時排空肥箱及施肥管道中的肥料,做好肥箱、排肥、開溝等部件的清潔。
(六)田間管理
1.養分管理
插秧后注意監測水稻長勢和營養狀況,根據肥料運籌適時、適量追肥,保障養分供應。
2.水分管理
插秧后保持水層促進返青,分蘗期灌水3-5cm,生育中期根據分蘗、長勢及時曬田,曬田后采用淺、濕為主的間歇灌溉方法。蠟熟末期停灌,黃熟初期排干。
3.病蟲害防控
以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建立良好稻田生態系統、培育健康水稻為基礎,采用生態調控和農藝措施,增強稻田自然控害能力。優先應用綠色防控措施,降低病蟲發生基數,合理安全應用高效低風險農藥預防和應急防治。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