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實施“兩藏”戰略、保障糧食安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抓手,精心打造民心工程。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把原來碎片化、設施不全、土地貧瘠的農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大大提升生產條件,讓農民群眾深深感受到實惠。
保障農業生產,72.54萬畝高標準農田順利交付
2019年機構改革以來,市農業農村局認真履行農田建設管理職能,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管理機制,制定項目推進鏈條圖,圍繞項目實施全生命周期,推動項目立項、設計、審批、建設全鏈條提速。積極與多個部門溝通,全面梳理以往年度多部門實施、項目建設進度滯后、一些項目完工后多年還未驗收的項目,協調解決堵點難題,以項目為單位逐個擊破,推進項目進度,共完成竣工驗收項目152個,共計面積72.54萬畝,全部順利交付使用,提升當地糧食產能,惠及50多個鎮(街)的20多萬戶農戶。
另外,2021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3個,總投資達2億多元,項目區總面積8.62萬畝,目前已全面開工,預計2022年3月可完工并交付使用,建成后預計可增產4000噸糧食,為明年糧食生產再助力。
吸納農民參與,發揮農民的“主人翁”作用
市農業農村局在高標項目實施前、中、后期充分吸納農戶參與、汲取群眾智慧,建成農民想用、能用、好用的高標準農田。
建設前,根據村委提出的建設需求,鎮級摸底核實后申報,通過逐級上報的形式由縣級統一建立項目儲備庫,同時根據上級部門部署和本地農業生產特點,在充分征得村委、村民同意的基礎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合理安排我市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最大限度滿足農業生產發展需求。
建設中,充分發揮基層監管作用,夯實工程質量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鎮、村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監管項目施工,確保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工程質量和工程量均能符合要求,監督監理等部門盡職盡責。如鶴山聘用村民作為質量監督員,現場監督項目實施,及時提出工作質量問題和建議,讓施工方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消除質量隱患。通過充分吸收當地農民的意見,接受村民監督,確保高標準農田工程真正成為惠及農戶的民心工程。
建成后,充分調動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參與管護的積極性,落實管護資金,明確管護主體和責任,由當地鎮和村委安排專門管護人員,定期做好項目工程日常檢查,對發現問題及時修復,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發揮長久作用。
契合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
以產業興旺為導向,因地制宜,提升土地產出效益,讓農民直接受益。
建設高產優質田,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指導項目區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設計和實施對應建設配套內容,改善生產條件,如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采取田塊整合、拓寬田間道路、配建機耕板橋,助力糧食生產規模化;在水網密集地帶增建排澇設施以應對沿海多變的季節氣候;在項目區通過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播撒有機肥、種植紫云英等措施以提升耕地質量;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高標準農田建設秉持生態理念,建設綠色高標準農田,如臺山在硬化渠道配建“生物通道”,使灌區田間兩棲動物可隨意游離在廣闊的田野之中。通過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提高了項目區土地利用價值,土地租金上漲。如海宴鎮升平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從貧瘠“砂質田”已變身良田,稻子畝產由不到400斤上漲到800斤,從租不出去到租金漲至400-500元/畝,從過去很多被撂荒到農戶搶著來耕種。
促進土地流轉,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模推進土地整治,進一步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帶動下,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0%,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加速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了如陳皮、茶葉、絲苗米、亞熱帶水果等一大批地域優勢產業,實現村民、集體、承包大戶三方共贏。在高標準農田規模化建設推動下,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達70%以上,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35萬戶,農業土地產出率超4500元/畝,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潘志堅、三級調研員黃偉民實地檢查臺山市海宴鎮高標準農田項目階段性完工質量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