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局,聚焦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任務目標,在惠民生、順民意、暖民心、解民憂、紓民困上下功夫,以“五個致力于”舉措,推動“為民辦實事”機制落實落細,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一、致力于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千方百計“惠民生”。
出臺《江門市和美鄉村建設行動方案》,采取“一項任務、一個推進方案”措施,對全市1056個行政村的村莊進行分類管理,完善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治理等長效管護制度,推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提檔升級。大力開展“無廢村莊”創建工作,推進農業農村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引導廣大村民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目前已授牌市級“無廢村莊”5個。投資2534萬元,推進蓬江區良溪村等7個鄉村振興示范帶節點建設,其中開平“邑美僑鄉?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重要節點赤坎華僑古鎮周邊35個村莊村容村貌改造提升顯著,為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的成功舉辦注入了一道亮麗色彩。
二、致力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凝心聚力“順民意”。
制定《關于整治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短板問題的專項工作方案》,列出問題清單,明確整改時限,對賬銷號、壓茬推進,確保整治到位、取得實效。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監測機制,對經營性收入存在不穩定風險隱患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梳理,落實通報提醒制度,鞏固經營性收入10-15萬元行政村的發展成效,推動相對薄弱村穩定增收不反彈。深化相對薄弱村扶持及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加大幫扶產業發展支持力度,激發內生動力培育“造血”式產業長效發展機制,努力實現村組集體總收入10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0%的新突破。目前,在全省提前實現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薄弱村100“摘帽”,形成資源型、產業型、土地型、文旅型、“飛地”型等五種類型12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模式,有效促進村集體增效增收。
三、致力于實施黨員先鋒工程,用心用情“暖民心”。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發動在職黨員到對口幫扶地、企業社區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我的崗位我負責”志愿服務活動,著力解決群眾農業技術難題。一方面,成立“黨員農檢先鋒隊”,多次到蓬江區殘疾人服務中心開展“愛心助殘 送學上門”活動,為公益農場提供農產品免費檢測服務30余次,面向康園中心社工、學員開展農業知識授課輔導60余人次,贈送書籍30余套。另一方面,派出“黨員農技特派員”,深入鶴山市古勞生態園公司、桃源鎮藝華茶場、共和鎮來蘇鶴泉茶場等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實施面對面把脈問診,開出“處方”,幫助茶園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同時,在水稻、玉米、番薯等糧食作物的日常肥水管理和植保等方面為種植戶提供科學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累計開展科技下鄉服務10余次,派出“黨員農技特派員”30余人次。
四、致力于深化改革推廣技術,創先爭優“解民憂”。
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將“提升檢驗監督水平和服務能力,解決漁船檢驗力量不足問題”列入《為民辦實事清單》事項,積極推進漁船檢驗社會化改革,提升漁船檢驗監督水平。推出“自檢+委托”并行方式開展漁船初次檢驗,優化漁檢工作流程節點措施,完善機構采信、條件核查以及全過程監督、重要節點參與的檢驗監督機制,有效解決全市新造漁船(尤其是粵東籍漁船,全市開工建造粵東籍漁船多達33艘)“工期緊任務重”等漁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印發實施《江門市2023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實施方案》,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動6家企業完成省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生產主體)申報。指導廣東聯一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報創建省級大刺鰍原種場,推動該公司獲得“省級潭江大刺鰍原種場”資質認證,并被認定為廣東省首家省級大刺鰍水產原種場。
五、致力于保障農業生產安全,長效常治“紓民困”。
印發《江門市農業領域重大事故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方案》,開展全市農業領域重大事故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組織人員累計抽查檢查企業355家(次),發現一般隱患170個,已完成整改168個,指導、扶持企業19家(次)。聯合市委政法委等13個部門制定《江門市清理整治涉漁“三無”船舶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壓緊壓實屬地主體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統籌各方力量對涉漁“三無”船舶實施集中攻堅打擊,推動實現涉漁“三無”船舶存量有效清除、增量有效遏制的目標。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深入開展江門“廣東第一田”三年實施方案,打造旱澇保收、高產高效、綠色生態、智能智慧、三產融合的全國種糧示范田,確保糧食安全。我市在2022年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中排名第一,已連續5個年度被評為“優秀”。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