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工作情況
(一)舉全局之力推進三大培訓工程。2019年以來,全市新增技師學院1家,新增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家、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各3家,成立全省首個“企業技能人才評價省市共建單位”,創新開展全省首個粵菜師傅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項目,創新建立全省首個家政服務產業園,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5萬人,技能人才總量達47.73萬人。一是圍繞服務產業發展需求,深入推進“廣東技工”工程。江門市新會高級技工學校升格為全省首家縣級技師學院。江門市技師學院與德國萊茵TüV集團建成大中華地區唯一的國際焊接人才培訓認證基地,與中德諾浩公司合作建立廣東首個“廣汽新能源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全市3所技工院校與200多家企業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關系,每年產出急缺技能人才2300多人;推廣“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新型學徒制,全市27家企業1092名職工開展新型學徒培訓。出臺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新政及13項配套補貼政策。全市48家企業、行業協會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3184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成立覆蓋全行業、全工種的江門市工匠協會,聘請39名省級專家組成智庫。積極組織參與技能競賽,共獲得國家級技能競賽獎項28個、省級獎項120個。二是圍繞促進就業創業,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編印出版《五邑風味菜制作工藝》教材,建立江門特色“粵菜師傅”職業資格評價、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層次評價體系,自“粵菜師傅”工程啟動以來共3202人獲證。全市共培訓“粵菜師傅”5108人,其中在廣西崇左、四川甘孜培訓粵菜師傅554人。打造“粵菜師傅”工程研修體系,37位行業專家、名師組成江門市“粵菜師傅”工程咨詢委員會,建立“粵菜師傅”研修院、研修工作站、培訓點多類載體。實施粵菜師傅就業創業“彩虹計劃”,對“五邑菜系”美食項目創辦餐館給予最高10萬元的創業扶持補貼,全市累計新增粵菜行業從業人員1984人,建立粵菜師傅就業創業示范點19個。舉辦新會陳皮與美食文化全球分享交流會、世界名廚之鄉(開平)授牌儀式暨美食嘉年華、杜阮涼瓜節等大型主題活動。三是圍繞“安心家政、美好生活”理念,實施“南粵家政”工程。率先建設全省首家江門“南粵家政”服務產業園,首期入駐項目10個。全市共培訓家政服務人才5174人次,開展技能鑒定4687人,獲證3050人。建設“互聯網+”家政供需超市,搭建家政企業、雇主、家政人員信用體系。探索與香港安老協會開展“雇主對接+培訓服務”合作,13人通過香港專業評價考核;與澳門聯合開展婦嬰護理“一試兩證”技能人才評價,首批29名學員通過評價。輸出港澳地區的家政、養老護理人員156名。
(二)千方百計做好穩就業工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穩就業”工作部署,江門市城鎮新增就業47118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195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885人,扶持創業483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2%,控制在3.2%以內。全年發放穩就業補助補貼逾1億元,惠及勞動者5萬多人,當前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出臺“江門市促進就業九條”配套政策,構建“1+1+N”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創新打造“樂業五邑”品牌,舉辦“樂業五邑”創業創新大賽、創客素質提升班、就業創業大講堂等活動,啟用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設立1億元“樂業五邑”創業擔保基金。高標準運營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和江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創新設立“首席就業服務專員”,主動服務企業。“江門市職業指導下基層活動”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優秀項目。深化就業實名制系統應用,提供就業補貼申領、用工備案、失業金“刷臉”驗資等180多項“互聯網+”便民服務,簽發就業創業證等電子證照320萬張,日均服務突破8000人次。
(三)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等改革工作平穩有序。全面完成2014年10月以來職業年金個人和非財政全額供款單位實賬征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的補繳工作,有效防止形成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落實降稅減費政策,為全市企業減負逾8.7億元。企業職工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至2131.82元。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70元(東部三區一市每人每月195元)。及時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補貼,向受影響企業返還失業保險費,落實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發放。全國首創“工傷保險協助員”上門服務項目,并獲國家人社部肯定。創新開展“工傷預防直通車”活動。實現社保卡線上線下服務升級,線上開啟電子社保卡“掃碼應用”,線下在全市8個銀行開通52個社保卡快速發卡服務網點。智慧人社被評為江門市“數字政府”十大優秀案例之一。全力開展“根治欠薪”行動,全市未發生重特大惡性群體性事件,未發生農民工到省進京聚訪鬧訪事件,勞資領域總體和諧穩定。
(四)全面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出臺人才強市“新四十條”及系列配套政策,構建更加精準、更加有效、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與暨南大學等省內4所高等院校簽訂人才供給戰略合作協議,搭建人才供給平臺。全市新增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5個。新引進在站博士后38人,新增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148人;12名在站博士后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獲批人數為歷年最多。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江門市成為全省首個獲得工藝美術副高級職稱評審權的地級市,向市風景園林協會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組織實施“產業人才”專項招聘,打造“智匯江門”人才引育工作品牌。打造江門市人才安居樂業生態園信息系統,30項人才補貼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實現政策智能匹配、人才認定、人才培育、人才交流等一站式服務。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牢牢扛起政治責任,高位推進三大培訓工程。按照“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產業化”發展思路,深入推進 “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培訓工程。一是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高超的“廣東技工”隊伍。全面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十大工程,加快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及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加快出臺江門市“廣東技工”工程方案。探索推動臺山技工學校與廣東廚藝技工學校資源合并,力爭在我市再升級一所技師學院。推動江門市技師學院兩個國際技工班提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焊工學院、國際汽修學院。召開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大會。建設江門“工匠心學院”,支持協會與江海區合作打造全省首個“工匠小鎮”。實施技能培養“青苗計劃”,力爭獲得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資格。二是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特色化的“粵菜師傅”示范典型。加快落實“粵菜師傅-彩虹計劃”,打造“粵菜師傅--五邑菜”創業品牌。推進“粵菜師傅”研修院基礎建設。新增2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及2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舉辦全市性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成果展示活動。建立長效精準的粵菜師傅省際技能幫扶機制,助推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對接港澳地區及海外粵菜行業協會,共同探索培養高素質國際化粵菜師傅。三是構建促就業、擴內需、惠民生的“南粵家政”體系。推動江門市“南粵家政”服務產業園升級改造,打造南粵家政綜合培訓就業示范基地和家政服務示范超市。積極打造江門市“南粵家政”產業學院,推動家政行業標準和培訓標準化建設。出臺江門市“南粵家政”工程促進就業若干措施。完善家政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打造家政數字化服務體系和誠信體系,形成“線上+線下”家政市場格局。舉辦江門市“南粵家政”節,促進培訓、就業、招聘、中介全行業互動及產業發展。
(二)全面提升就業創業質量,扎實做好“穩就業”工作。一是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持續完善和提升“1+1+N”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精準落實“促進就業九條”,加快兌現各項扶持補貼資金。二是加強創業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依托中國(江門)“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以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為核心,各市(區)配套聯動,構建“一園多區”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推動“雙創園”擴容提質,推進碩士研究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江門市港澳青年服務中心建設。三是認真做好公共就業服務工作。持續深入開展“暖企業、促就業”工作。舉辦“樂業五邑”創業創新大賽、創客素質提升班、就業創業大講堂等系列精品活動,深化“樂業五邑”就業創業工作品牌。深化就業實名制系統,加強企業用工監測,打造線上、線下的企業用工數據統計和預警分析平臺,建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用工規劃和統籌協調機制。扎實做好人社就業扶貧工作。
(三)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一是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研究完善江門市內部市區資金調撥辦法。推進用人單位繳費比例2020年底前過渡至省的統一標準。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深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持續推進職業年金實賬積累。按照省的部署,進一步提高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標準。二是推進失業、工傷保險工作。進一步研究用好失業保險基金支持就業創業措施,持續實施階段性失業保險浮動費率和失業保險基金擴大支出范圍試點,全面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扎實推進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工作。積極實施工傷預防項目。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專項資金(基金)監督。加大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指導和監督力度。常態化開展資金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審計工作。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做好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工作。四是深化“智慧人社”建設。試點建設江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港澳自助服務點和大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線上服務專區,為港澳居民、企業在異地辦理人社業務提供便利,探索社保卡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功能綜合應用。全面推廣社保卡快速發卡模式。開拓電子社保卡業務,實現線下業務線上辦。五是打贏 “根治欠薪”攻堅戰。做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宣傳、貫徹實施工作。強化勞資糾紛隱患預警防范,會同住建、交通、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推動工程建設領域欠薪源頭治理。加大企業重大欠薪違法行為社會公布和拖欠工資“黑名單”聯合懲戒力度,推進勞資領域社會矛盾專項治理,維持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四)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著力構筑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優化人才引育政策。全面完成人才強市“新四十條”各項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育政策體系。加快出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細則、江門市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實施意見、博士博士后管理辦法等人才政策,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二是加強人才引育載體建設。推進江門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工作,采用“一園多區”模式,在江門條件成熟的市(區)分批建設人力資源集聚區分園區,建設省級標準的粵港澳大灣區西翼人力資源產業園。深入實施博士博士后引育工程,加強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建設。三是提升人才服務水平。推行“人才+人才”聚才模式,搭建人才交流引育平臺。建立人才引進需求和人才信息收集發布和對接工作機制,深化校地人才供給合作,加大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深化實施“產業人才”專項招聘,打造“智匯江門”人才引育工程。加快建設江門市人才“安居樂業”生態園信息系統。深化 “三支一扶”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