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工作情況
(一)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9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1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54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控制在3.0%以內;發放各項就業創業補貼1.27億元,惠及企業6300多家、勞動者4.94萬人。一是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積極落實省2.0版“促進就業九條”,出臺《關于印發江門市進一步做好穩定和促進就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并制定配套政策。疫情期間出臺“援企減負12條”“引導務工人員返崗5條”等政策。印發《江門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澳居民就業創業專項實施方案》,出臺全市首份面向港澳居民專項扶持政策——《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支持港澳居民到江門市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二是做好疫情期間保就業工作。落實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政策,直接減免8.17萬家用人單位社保費44.49億元,為7千多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2.93億元,《人民日報》頭版報道我市援企穩崗工作成效。通過組織包車、高鐵專列等方式,為超過1000家企業組織接送1萬多名農民工返江返崗。探索實施“共享用工”調劑模式,推動企業間用工調劑410多人,發放補貼7萬元。組建五邑企業“復工戰”HR先鋒隊,為681家企業開展“云”招聘服務,發布崗位7395個。三是保障重點群體就業。聚焦高校畢業生就業,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促進行動、“三支一扶”基層就業服務崗位歷練行動等十項行動計劃。聚焦貧困人員就業,將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范圍擴大到廣東省和廣東省對口幫扶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聚焦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全面推行失業登記網上申請和承諾制辦理,將疫情期間失業3個月以上的人員納入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范圍。四是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廣“樂業五邑貸”創業擔保貸款項目,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95筆共1.5億元,貼息支出423.45萬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金額8052.61萬元,占比53.4%。打造“一園多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完成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二期、開平市文旅創業孵化基地工程,啟動大廣海灣(臺山)人力資源生態園建設。舉辦第二屆“樂業五邑”創業創新大賽、創客素質提升班。今年新認定2家返鄉創業孵化基地。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累計入駐43個項目,帶動就業311人。江門市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被評為“廣東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五是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舉辦線下、線上招聘會251場次,促成2.23萬人成功就業;為3.84萬人提供“一對一”就業幫扶14.25萬次,促進就業1.08萬人次。打造“邑企圓夢”線上直播招聘平臺,52家重點企業線上宣講,發布3433個招聘崗位。在香港和澳門分別設立港澳青年(江門)創新創業服務站,實現“港澳求職、江門就業”。六是實施就業扶貧。今年以來共為294名有求職愿望的精準扶貧對象提供“一對一”就業幫扶服務10577次。全市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476個,安置就業294人。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企業發放就業創業補貼848.72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員3745人。建成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和就業安置基地123個,累計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93人。榮盛實業有限公司獲評省級示范性就業扶貧基地。
(二)“三項工程”成效明顯。一是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培訓“粵菜師傅”5041人次(含在校生)。全省首創策劃“粵菜師傅”工程彩虹計劃餐飲創業項目,40家創業店備案經營,帶動創業就業300多人。新增2家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2家省級“粵菜師傅”技能大師工作室;江門市“粵菜師傅”研修院增聘3名客座教授、18名特聘專家。建立“粵菜師傅+電商”、“粵菜師傅+旅游”、“粵菜師傅+農業”聯盟,舉辦杜阮涼瓜節、恩平粽子節等系列活動,上線“粵菜師傅?邑菜飄香”電子美食地圖。全省首個地市出版發行具有地方特色117道菜式的《五邑風味菜制作工藝》叢書。簽署江門·甘孜三項工程培訓合作框架協議,培訓廣西崇左、四川甘孜487名幫扶對象。組織9名四川瀘定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來江門免費參加挖掘機駕駛培訓班,培訓后實現100%就業。參加廣東廚藝技工學校免費培訓的廣西大新縣貧困戶盧金花的創業經歷,入選國家人社部扶貧優秀成果典型案例。二是大力實施“廣東技工”工程。籌劃江門市技師學院新校區建設,臺山市技工學校與廣東廚藝技工學校實現聯合辦學,新會技師學院成功揭牌。公布三批次共160多個線上培訓平臺,開展以工代訓“百日行動”。開展十項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全市開展職業技能補貼性培訓24.78萬人次(含以工代訓),新增持證的技能人才7456人,發放各類培訓補貼3.85億元。以“敬業江門?匠造產業”為主題籌辦37場“三項工程”系列技能競賽。實施技工教育“青苗計劃”,2位選手晉級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省集訓隊。依托江門市省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組織2909人次參加“托底技能幫扶培訓”和“工匠講堂”公益培訓班。組織4家企(行)業開展生產崗位技能人才自主評價,155名職工獲得技能等級提升。推進“鄉村工匠”工程,組織開發6個培訓課標,相關工種發證399人,推動開平市塘口鎮建設廣東省鄉村振興工匠培訓基地。實施“農村電商”工程,開展農村電商培訓1369人,帶動電商就業創業338人;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提升培訓429人;開平市建成我市首個省級農村電商產業園。三是扎實推進“南粵家政”工程。全市培訓家政服務類技能人才9234人次。建成全省首家“南粵家政”產業園,入駐家政項目30個。依托廣東省(江門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南粵家政”(江門)培訓綜合基地,高標準打造“南粵家政”(江門)產業學院。推動成立江門市家政服務協會。建設“互聯網+”家政供需超市,建成“南粵家政”數字化服務平臺,目前有48家家政企業入駐。打造勞務輸出品牌,依托江門市對外勞動服務有限公司向境外輸出在崗家政勞務人員162人,服務港澳家政、養老護理行業的雇主21家。探索“一試兩證”鑒定模式,組織26名澳門學員到江門參加育嬰員“一試兩證”考核并獲得育嬰員(五級)職業資格證書和澳門勞工局核發的澳門職業技能證明書。在江海區銀泉社區建設首個“社會治理、社區服務、社工成長”聯動的家政示范社區試點。舉辦江門市“安心家政節”和南粵家政社區行、鄉村行活動,打造“安心家政”品牌。貝佳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被評為2020年度“南粵家政”省級家政服務誠信示范企業。
(三)社會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一是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貫徹落實企業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全市企業職工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達到2200多元,實現16連漲。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市職業年金實現當期實賬征收,啟動機關事業單位“中人”按新辦法計發待遇。2020年7月1日起,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二是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階段性實施失業補助金政策,失業補助金標準根據參保繳費時間分別為300元/月或150元/月,最長可領取6個月。全市失業保險擴圍發放資金約0.29億元,惠及3萬多名參保人。三是認真做好工傷保險工作。落實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全市工傷保險參保103.12萬人,新開工參保建筑項目687個。全省首創“工傷保險協助員”上門服務項目,服務3130人次。開展兩期線上工傷預防公益云課堂,3000多人參加線上直播回播培訓。對重點企業開展17場上門現場互動與持續改善式工傷預防培訓,共培訓職工1500多人。2020年江門市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提高至84.72萬元;一至四級工傷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和供養親屬撫恤金分別調整至人均3787元/月、3376元/月和1487元/月;計發有關工傷保險待遇涉及本人工資標準提高至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8391元執行。四是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建立社保基金監督舉報獎勵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保基金監督管理。密切監測社保基金運行情況,及時做好社保基金統籌調撥。常態化開展社保基金非現場和現場核查工作,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專項檢查行動。五是提升社保服務質量。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數達446.7萬人,基本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社保卡金融賬戶使用范圍擴展至港澳地區。全省率先推出社保卡制卡“立等可取”、電子社保卡雙兼容掃碼支付等創新舉措。全國率先設立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澳門服務點,為澳門同胞提供“線上辦、跨境辦、自助辦”人社服務。六是實施社保扶貧。落實扶貧對象全部由政府代繳城鄉居保費政策,確保所有符合領取養老金條件的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城鄉居保參保條件且有參保意愿的63729人已100%參保,其中,已代繳費34453人,已領取待遇29275人。
(四)人才引育工程亮點紛呈。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落實“博士博士后匯聚計劃”,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7家、廣東省博士工作站15家,新增在站博士后22人、博士107人,兌現博士博士后政策性補貼近4000萬元。全市新增高層次人才3076人,發放各類人才補貼約2300萬元。實施“灣區人才”工程,擇優資助6個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項目達120萬元,公布首批13所人才戰略合作協議高校(學院),新建3所人才供給基地。成功舉辦廣東“眾創杯”博士博士后創新賽。開展“智匯江門”產業人才專項招聘活動,組織50家重點產業企業赴外地招聘678個崗位。實施“三支一扶”計劃,招募“三支一扶”人才140人,首創“紅色加速營”專項培訓。二是優化人才引育機制。創新高層次人才評價機制,鼓勵我市知名人士、杰出人才等社會力量舉薦高層次人才。實施職稱“牽引”工程,開通科技型企業家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支持符合條件的4名科技型企業家直接申報高級職稱評審,新增專業技術人才超7000人。落實醫務防疫人員職稱評審激勵政策,22名醫務防疫人員取得高級職稱。首開“雙通道”職稱政策宣講,參與人員近6000人次。三是提升人才服務質量。依托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提升人才服務效能。率先建立“政府+企業”人才服務專員制度。進一步規范優化“人才綠卡”發放和管理。加快建設江門市人才安居樂業生態園信息系統,開通線上申請人才相關補貼事項共41項。四是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出臺《江門市關于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實施意見》。高標準運營江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引進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41家,園區年均營收達3億元,稅收達500萬元,開展“紅色加速 智匯江門”人力資源對接活動20余場,共為4.15萬家企業提供服務,引進和服務對象達118.58萬人。
(五)人事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高。一是完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落實防控一線醫務人員激勵措施,考察招聘疫情防控一線編外醫務人員75名,其中馳援湖北醫療隊編外醫務人員10人;鼓勵承擔重點防控任務的醫院在開展崗位晉升時向一線醫務人員傾斜。發動我市事業單位推出崗位面向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公開招聘,計劃招聘932人。完善“百名博碩人才引育工程”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引育對象年度考核工作。指導市直相關單位制定完善人員分流安置措施,轉隸安置在職、退休人員44人,保障機構改革平穩有序推進。二是保障人事考試安全。順利完成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1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江門分考區筆試、廣東省2020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江門考區筆試及面試、廣東省2020年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廣東省事業單位2020年集中公開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筆試及面試、江門市直機關普通雇員公開招聘筆試及面試等人事考試工作,報名人數超過4.65萬人次。排查風險隱患,提高考試安全系數,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事考試規范化管理,建立可追溯的責任倒查機制和紀律約束機制。進一步優化升級智能面試系統。做好人事考試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落實人事考試協作機制。
(六)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全市共辦理勞動保障監察案件113宗,其中,辦理欠薪案件96宗,為3748名勞動者追回工資等待遇5459萬元, 全市未發生因欠薪引發的重特大惡性群體性事件,未發生農民工到省進京聚訪鬧訪事件。一是著力穩定勞動關系。依托江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上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具有江門特色的勞動合同信息化管理服務機制。完善全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工作機制,切實穩定疫情期間勞動關系。強化勞資糾紛風險排查,落實三級勞動保障舉報投訴來電來訪值班和“首問首辦”工作制度。二是切實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牽頭組建江門市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根治欠薪工作格局。全力做好2019年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大力宣傳并貫徹《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檢查、2020年度根治欠薪專項行動等全市性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強化司法聯動打擊惡意欠薪行為。三是規范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落實“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工作機制,優先受理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依法做到有案必立、調解優先。設立江門市及蓬江區、新會區、開平市、鶴山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探索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大力推廣使用“粵省事”調解仲裁小程序,增開在線調解申請事項,累計處理線上調解申請746宗。發布全市2019年度勞動人事爭議十大典型案例。
(七)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全力打造紅色“加速度”人社黨建新品牌,連續兩個季度被評為黨建“插旗亮牌”紅旗單位,局機關黨委獲評江門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一是以理論武裝夯實政治建設。局黨組開展集體理論學習31次,各黨支部開展“三會一課”學習200多次。創新打造“春風習習-初心書苑”,組織各類干部培訓15場1200余人次。開展人社窗口單位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獲2020年度廣東人社窗口單位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優秀組織獎。二是以黨建引領凝聚合力。嚴格執行局黨組工作規則和議事決策制度,局黨組召開黨組會議47次。啟動“紅色指數”信息化系統建設,實施智慧黨建工程。將穩就業保民生、三項培訓工程等重點工作納入黨建督辦。三是以服務基層錘煉黨性初心。組建“暖企”黨員先鋒服務隊,走訪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送補貼”“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創新實施紅色組織力提升“百人行動”,對接服務全市100多家重點企事業單位、社區黨組織300多次,指導推動3家企業、行業協會建立黨支部。優化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流程,229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零跑動或最多跑1次,占總數98%。四是以監督執紀強化作風建設。全面配合市委第三巡察組巡察工作,高質量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高質量完成機關機構改革后黨支部換屆選舉。深入開展“行風建設”人社“一號工程”,對全市人社服務窗口開展明察暗訪。建成人社輿情監測平臺,筑牢人社領域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打造強勢人社宣傳品牌,“五邑人社”微信公眾號關注量突破41萬人。五是以鮮明導向激發干部隊伍活力。突出表揚一批“抗疫先鋒”模范,以此作為干部提拔任用、晉升級別、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加強領導干部個人事項等報告報備工作。用好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等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干部積極性。
二、2021年工作計劃
(一)全力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一是持續做好“穩就業”工作。優化就業政策體系,狠抓“促進就業九條”貫徹落實。加強就業形勢分析和研判。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提升勞務協作水平,加強與東西部扶貧、對口支援和其他勞動力資源豐富地區的對接合作。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力度,促進多形式就業。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力度。二是深化創業帶動就業。高質量舉辦“樂業五邑”創業創新大賽、創業加速營、大講堂系列活動。開展創業孵化基地品質提升行動,加快構建以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為核心的“一園多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同步推進大廣海灣(臺山)人力資源生態園、江門開平市文旅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實施農村電商“百園萬站”推進行動,扶持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點、農村電商產業園、農村電商學院。三是提升就業實名制應用水平。推動與市場監管、統計、稅務等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擴大就業實名制數據覆蓋面。建立數據交叉比對機制,提高就業形勢監測和分析能力,保障就業專項資金使用安全。建立全市企業用工監測機制,打造線上、線下的企業用工數據統計分析平臺。
(二)扎實推進“三項工程”向縱深發展。一是做優做強“粵菜師傅”工程。結合江門僑鄉文化特色和農旅資源稟賦,高標準開展粵菜技能人才培育、標準體系建立、粵菜創業扶持、技能扶貧協作、農餐旅多產業融合、對外交流合作等工作,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二是做大做專“廣東技工”工程。推動院校提質升級,深化校企融合發展,優化技工院校專業規劃設置。大規模開展企業職工適崗培訓、以工代訓和重點群體技能培訓,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大力培育選拔一批年輕、拔尖技能人才沖擊世界技能競賽。三是做細做精“南粵家政”工程。加快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建設和運營。大力開展居家、母嬰、養老、醫護四個重點培訓項目,加快完善家政服務標準,著力構建誠信管理平臺,打造“安心家政”服務品牌。
(三)統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是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實規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實施意見,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過渡性養老金計發辦法,并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做好單位繳費比例過渡全國標準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持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實退休“中人”按新辦法計發養老待遇。鞏固和推進職業年金實賬積累。推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管理。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規范完善被征地農民資金分配。二是用好失業保險基金支持就業創業措施。按照省的統一部署,推進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延長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實施期限至2021年4月30日。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延續實施失業補助金政策,落實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發放。三是完善工傷保險制度。落實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實習生、新業態從業人員等八類非勞動關系特定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制度。2021年5月1日起,我市工傷保險行業基準費率將調整至省級統籌八類行業基準費率標準執行。創新工傷預防培訓方式,不斷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探索以政府招標的方式開展工傷保險與商業保險聯合調查機制。做好工傷保險長期待遇調整,建立健全工傷康復精準發動機制。四是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監管。聯合公安機關協商建立社會保險基金反欺詐合作制度機制。常態化做好社保基金非現場監督工作。加大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基金監督舉報獎勵辦法的宣傳力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缺口預警和運行風險預警。五是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創新應用。建立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持續深化第三代社保卡應用,開拓非接觸、非對稱認證應用場景。貫通實體社保卡和電子社保卡的應用范圍,探索粵港澳大灣區“一卡通”服務,推進社保卡跨境應用。
(四)加快構筑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入推進“灣區人才”工程,完善出臺我市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項目資助管理辦法,搭建粵港澳大灣區(江門)人才交流對接平臺,推進省市人才共建項目。深化產業人才引育,編制《江門市急需緊缺產業人才目錄》,加強人才供給基地合作交流,組建人才舉薦委員會。二是建設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深入開展博士博士后人才“政產學研資”融合行動,搭建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平臺。舉辦廣東“眾創杯”博士博士后創新賽、百名博士江門行等系列活動。建設和完善博士和博士后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實施“產業工程師集聚”計劃,深入推進職稱“牽引”工程,開展“青苗計劃”“精英計劃”和“大師計劃”等梯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行動。三是持續優化人才服務。依托江門市人才安居樂業信息管理系統,提升大灣區國際人才服務窗口服務水平。開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江門行活動。開展流動人員檔案信息化工作,力爭逐步實現檔案資料影相化、電子化管理。大力實施“三支一扶”計劃,深化擴容提質六大行動,建設江門特色“三支一扶”工作品牌。高標準運營廣東江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五)提高人事管理科學化水平。一是深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組織事業單位多層次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保障高校應屆畢業生穩定就業。開展市直事業單位新聘人員崗前培訓。落實國家和省有關事業單位工資待遇政策,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市直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高層次、緊缺人才薪酬協商制度。二是保障人事考試安全。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人事考試工作。擴大“無紙化”考試模式應用范圍。做好人事考試標準化考場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工作,爭取市資金支持,協助技師學院建設人事考試標準化考場視頻監控系統。推廣崗位“勝任力模型”測試(心理測試)應用范圍,提高崗位人才匹配度。
(六)健全勞動關系治理體制機制。一是扎實做好根治欠薪工作。會同住建等行業主管部門推動建成市級建設領域工資支付監控信息系統,全面歸集在建工程項目信息數據并實現向省級平臺共享。組織開展對各市(區)政府2020年度保障農民工資支付工作情況考核。二是推動勞動關系從管理向預防轉變。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指導督促各市(區)加強對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監督、指導和服務,探索建設推廣“區塊鏈+電子勞動合同”信息平臺,實現勞動關系治理現代化。三是加強勞動人事爭議社會化調解。推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完善調解員聘任管理制度,建立調解員庫并向社會公開。完善仲裁員聘任管理制度,提高仲裁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建立仲裁案件研討會議制度,定期研究案件審理問題。加強與法院的裁審銜接,不定期召開裁審銜接工作會議。
(七)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一是樹牢全面從嚴治黨人社總綱。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持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人社系統行風建設,全面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決糾治“四風”。二是深化“紅色加速度”黨建品牌。深入實施紅色組織力提升“百人行動”和“黨建項目制”支部包干行動。持續落實黨支部和黨員“紅色指數”評估、“黨員政治生日”等活動,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化、規范化。三是優化干部隊伍建設。持續實施人社系統干部教育培訓行動五年計劃。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用好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選優配強干部隊伍,優化人員結構。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