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我市堅持把水庫移民工作當作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持續推進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和生產扶持發展。2023年至今,市水利局以移民美麗家園省級示范項目建設契機,突出因村施策、聚焦產業發展,成功組織申報12宗示范項目,爭取上級移民資金1.86億元,打造了馬岡紅豐村、端芬墩寨村、龍口四堡村等一批美麗家園特色村,培育移民村特色產業,推動水庫移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蝶變。
高位統籌強機制,按下示范項目“快進鍵”
我市高度重視水庫移民省級示范項目創建工作,分管市領導多次深入移民村調研指導,為項目推進定向領航。市水利局迅速響應,組織縣(市、區)、鎮(街)相關負責人召開現場會議,高位推動項目創建,并將創建工作納入全市水利亮點清單,建立全流程跟進機制。通過6次專題培訓、100余人次業務賦能,建立全流程監管機制,從前期設計到建設驗收全程嚴把質量關,確保程序合規、質量過硬、安全有序。
賦能“百千萬工程”,繪就移民生活“新圖景”
市水利局緊緊錨定“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以創建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省級示范項目為抓手,按“一村一策、整村推進”方式,強化部門協作,發揮政策疊加效應,集中資源推進美麗家園建設。“十四五” 期間,投入移民資金3.29億元,累計實施342宗項目,涵蓋村道、文化室、飲水管網、巷道改造、房屋外立面更新等,建成了開平大塘面村、馬岡六圩村,臺山墩寨村,鶴山四堡村等特色村,顯著提升水庫移民村基礎設施水平,有效營造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助力產業融合,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強則縣域強。市水利局以創建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省級示范項目為紐帶,引導移民村現有產業向縣、鎮主產業靠攏,壯大移民村集體收入,不斷提升庫區移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一是發揮優勢產業長效“造血”功能。開平市馬岡鎮推動 “馬岡優品”鎮域品牌與移民示范項目深度融合,依托移民扶持資金,建成鵝苗孵化中心、鵝預制菜研發推廣中心、涼粉研發推廣中心等產業載體。其中鵝苗孵化中心年孵化量超400 萬只,孵化率達92%,年產值1.2 億元,為移民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恩平市良西鎮立足優質大米產業,規劃建設現代化種植加工中心,項目占地12161平方米,涵蓋糧倉、加工廠等設施,建成后委托國資公司運營,年返還移民收益約90萬元,人均年增收70元。
二是推動農旅融合打造長效收益。開平大塘面村憑借國家級濕地公園孔雀湖畔優異的自然稟賦,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入專業旅游企業運營,通過舉辦稻田音樂節、花田音樂節等特色活動,發展生態鄉村旅游,催生茶葉種植、農家樂、民宿等業態,為移民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如今,大塘面村已成知名“農旅合一”平臺,2023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萬元,村集體收入15萬元;2024年春節接待游客7.5萬人次,市集營業額9萬元,農旅融合讓移民持續增收。這種成功模式為周邊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越來越多村落開始探索生態與旅游結合的發展路徑,形成以點帶面、協同發展的農旅新格局。
三是打造品牌引領繁榮鄉村產業。馬岡鎮紅豐村以“馬岡優品”區域品牌為核心,不斷激活鄉村產業生態,2024年入選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一是品牌賦能,激活產銷新動能。利用水庫移民資金,舊糧倉變身“馬岡優品”旗艦店,打造農產品直銷店面,每年為村集體收入增加5萬元;依托電商平臺架起“云端銷路”,馬岡鵝、紅蜜薯等特產直達千家萬戶,讓 “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二是文旅融合,讓鄉愁變成 “生產力”。對96座蘇式移民安置房保護性開發,打造枕水而居的六圩民宿,串聯起“馬岡優品”旗艦店、馬岡肉鵝地理標志文化館、觀山湖棧道等旅游打卡地,農旅、文旅、研旅在這里碰撞出別樣火花,移民文化成為最動人的“旅游名片”。三是鏈式發展,鋪就共富快車道。引進實力雄厚的公司,推動閑置資源高效流轉,70畝紅蜜薯基地、年出欄 3.6 萬只的馬岡鵝養殖場、350畝辣椒種植園…… 一個個特色產業項目扎根土地,不僅為村集體年增收入超70萬元,更帶動150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年創勞務收入超240萬元。農機服務隊、富民工坊的成立,讓“小服務”也能撬動“大收益”。
下一階段,市水利局將緊抓政策機遇,繼續集中打造一批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項目,用心用情,給江門移民一個安心舒心的家。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