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報聚焦廣東蓬勃興起的水經濟領域,推出專題視評。如今在廣東,說一句“太‘水’了” 早已不是調侃 —— 水經濟正成為崛起的黃金賽道。自 2023 年試點啟動,截至 2024 年底,全省 “10+2” 試點的 16 個項目已投入近 38 億元。作為全省兩個全域試點市之一,江門的探索正備受關注,今天就隨南方視評,大道江門,一起探尋其水經濟密碼。
水經濟是指圍繞水資源、水域岸線空間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而開展的各類活動,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其他活動的總和。
發展綠色水經濟,不僅有利于消費提質升級,創造涉水消費新需求,也能促進投資擴容和項目增值。而江門的目標也很明確:不僅要把這條“水路”走好,還要走出一條能被全省復制推廣的“江門經驗”。
2024年底,《江門市水經濟發展規劃(2023—2035年)》印發,科學謀劃9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超400億元,涵蓋水上運動、濱水康養、生態漁業和水科技等七大新業態。
不僅有規劃,還有推廣小程序。“邑起親水圈”把水經濟變得“可看、可選、可投”,評價也很高:內容豐富、招商直接、游客體驗感拉滿。
江門不是只搞包裝,制度創新也走在前頭。比如水權交易這事兒,簡單說就是“節水有價、用水有權”。江門在臺山搞試點,研究出了廣東首個“縣級水權交易基準價模型”,幫大家算清楚水值多少錢,怎么賣才合理。
還有河道經營權改革、生態產品抵押融資等,已經開始落地。
再看一個典型案例——江門鶴山。圍繞青年水庫打造22億元生態樂園,把“森林+湖庫+田園”組合成水經濟新業態;宅梧鎮引入文旅公司打造了“桃花驛”水文旅項目,落地1500萬元社會投資。
江門的水經濟不是只做大項目,也有“人間煙火”的一面。
沿西江碧道,特色咖啡屋隨處可見,吹江風賞美景;舊水泥廠變文創園,甘化廠成文化地標;新會廢舊碼頭變露營夜市,年租金翻了7倍。還有“大橋經濟”,利用橋附近鄰水空間吸引人流,變成水經濟的新動能。
江門做水經濟,不只是做項目,而是生態、制度、產業、文化全都上桌,基礎與流量齊抓。想看廣東綠色發展風向標,江門這個“水上樣板間”值得關注。也許,未來更多城市的發展密碼,就藏在這片江河湖海之間。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