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江海區以萬里碧道建設為契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努力探索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河新路子,助力河湖長制工作落地見效。
一、助力“清四亂”,強化河湖管護
江海區堅持把萬里碧道建設與“清四亂”專項行動緊密結合起來,以“清四亂”專項行動作為碧道建設的基礎,以碧道建設鞏固“清四亂”專項行動成效,推動兩項工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江海禮樂河兩岸一直遍布違建廠房等“四亂”問題,“清四亂”專項行動以來,禮樂河累計清理行洪障礙物超 1000 立方米,清理違章建(構)筑物12 萬平方米,清拆違規養殖場 37萬平方米。充分利用“清四亂”行動騰退的岸線空間,規劃建設了6.4公里鄉野型碧道,還岸于民、還水于民,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河湖治理的獲得感、幸福感。通過建設碧道,有效遏制“四亂”問題死灰復燃,進一步強化岸線管護,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同時,結合碧道運行管護工作,江海區率先探索河湖物業化管理模式,通過引入第三方社會機構,組建專業隊伍,每月定期對全區河湖進行全覆蓋巡查,及時發現“四亂”問題,抓好跟蹤督辦,不斷強化河湖管護工作。
二、補齊水安全短板,確保江河安瀾
江海區地處西江下游,四面環水,歷來深受洪澇災害影響。城央綠廊碧道下沙公園節點曾經是江門市最大的疍家人聚集地,也是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戶區、最大的水安全隱患黑點,由于地勢低洼,排水設施不完善,加上漁船、吊腳樓不斷侵占河岸,每逢雨季房屋都要受浸,群眾苦不堪言,被稱為“被遺忘的角落”。江海區堅持以碧道建設為統領,著眼水安全補短板,扎實開展內澇治理、堤防除險加固、新建閘壩等工程建設,著力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將碧道打造成江河安瀾的行洪通道。目前,全線防洪堤按50 年一遇標準建成,全區防洪度汛和內澇整治能力有效提升。通過開展專項整治,實現下沙疍家居民洗腳上樓,破舊棚房全面拆除,河道堵點逐一打通,曾經的水安全黑點蛻變成一座供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城市客廳”。
三、保護和修復水生態,推動秀水長清
江海區堅持生態優先、治污先行。結合碧道建設,對沿線的污染源、污染點進行全面摸排和清理整治,扎實開展截污控源,累計新建截污管網114 公里。建成 0.66 平方公里的龍溪湖濕地公園,打造具備生態修復功能的生態漂浮島,構建喬、灌、草相結合岸邊帶植物群落,推動水環境、水生態持續向上向好。設置5個河長制水質監測斷面,覆蓋所有規劃建設碧道的河段并實施監測。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同比2019年,2020 年5個監測斷面水質污染指數平均改善率為 28.1%。龍溪河、麻園河兩條黑臭水體從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河,華麗變身成群眾親近自然的“網紅打卡點”。據統計,目前江海區已建碧道節假日每日接待市民近10萬人次。
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江海區堅持把碧道建設作為農村生態治理的重要抓手,突出鄉野河流特色,將鄉村旅游、鄉村產業、農村人居環境等融入碧道建設,助推鄉村振興。依托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以鄉村綠廊碧道為紐帶,串聯北頭咀特色休閑公園區、水杉濕地白鷺源區、蒲葦水岸區、龍舟公園區、都市農業生態公園等五大特色園區,建成目前廣東省最大的連片荷花主題公園,積極打造集科技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功能于一體的城鄉居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成為江門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點,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同時,結合碧道建設,沿線打造了“彩虹村”(橫坑村)、“豐盛人家”(豐盛村)、“七彩南堡”(英南村)和“騰飛直沖”(直沖村)等一批美麗鄉村,發展田園互動、觀賞采摘、農耕體驗等特色農業,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使碧道成為沿線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五、與產城共治相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
江海區堅持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生活、生產、生態相協調,將萬里碧道與““三舊”改造”改造、城市品質提升同步打造、一體推進,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城央綠廊碧道通過慢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綠化道“四道貫通”,串聯釜山公園、體育公園、兒童公園、白水帶公園等節點,新建船廠遺址公園、江海云道、城市陽臺、濕地公園等多個民生項目,推動下沙水上人家、油灣片區“三舊”改造和美化亮化工程建設,高標準打造集休閑運動、工業遺存、總部經濟、觀光于一體的城市河濱休閑景觀帶,成為目前江門市中心最靚麗、最具活力的片區之一。城央綠廊碧道建成后,人居環境極大改善,市民紛紛在碧道周邊安家置業,“寧要江南一張床、不要江北一間房”也成為了歷史。
按照江門市萬里碧道建設總體規劃,到2025 年,江海區將建成碧道 4 段、35.6 公里,目前已建成 32.8 公里。碧道已成為江海靚麗的水生態名片,為江海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