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翩翩,西江如畫。
遠眺,青山如浪,層層疊疊;近觀,碧水見底,游魚暢戲。
過去十年,蘭石公園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如今已成為市民節假日縱享湖光山色的絕佳去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十八大以來,蓬江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10年來累計投入超30億元,突出科學治水、精準治水、依法治水,扎實有序推動全區河湖長制工作,從水“活”、水“清”到水“美”,交出了一份河湖治理高質量答卷。
滔滔西江,晝夜不息,蓬江區大小河湖、山塘水庫盡歸其中。這是安瀾之水、生態之水,更是民生之水。
蓬江區全區4段碧道累計建成長度62.05公里,今年4月份獲得省級碧道建設激勵1000萬元。
從2017年起建立區、鎮、村三級河長體系,目前共有區級河(湖)長7名、鎮級河(湖)長66名、村級河(湖)長128名。在2021年度江門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年度考核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績,并獲得市河長辦通報表揚。
10年來累計投入超過30億元,實施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蓬江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一期、二期等一系列水質提升工程,轄區內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天沙河、杜阮河等6條黑臭水體穩定消除黑臭。
總投資7209萬元,實現全區自來水“戶戶通”,徹底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水“活”了
固本強基護安瀾
“過去10年,感覺(天沙河)河邊的變化最大,以前覺得經過的時候河水很臭,現在站在小區里看河道覺得很漂亮,在河邊看小區覺得像畫卷一樣。”家住天福社區的居民連莉莉見證了蓬江區“母親河”——天沙河的十年巨變。
從岸邊雜草叢生、河道淤泥堵塞、河水黑臭難聞,到水清岸綠、風景如畫,一切源于蓬江區固本強基護安瀾的系列舉措。
為了通河道、引活水,全面改善天沙河水生態環境及防洪排澇能力,從2010年起,蓬江區先后組織實施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及水系連通項目,總投資約2.5億元,累計疏浚河道36公里,重建涵閘4座,新(改)建電排站4宗,重建機耕橋10座,整治岸坡15.4公里,加固堤防7.9公里。
“項目建成后,天沙河、杜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生態基流得到有效補充,水網行洪能力顯著增強,河道、灘地自然形態得以逐步恢復,工農業生產用水保障率明顯提高,為城鄉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蓬江區河長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而水利設施則對維護水生態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防洪、農業灌溉、景觀用水為主的小型水庫對蓬江區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工作人員深入水庫一線“摸排”的過程中,年久失修、水質惡化、水土流失等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2021年,蓬江區將全區水庫收歸區級統一管理,著力在體制機制、管理模式上大膽改、深入試,通過“大量身”“大整容”“大管護”提升水庫壩容壩貌及管理水平,逐步構建規范化、精細化、專業化、智慧化的小型水庫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自此,15宗小型水庫結束了數十年“缺養護、缺管理、缺經費”的被動局面,蓬江區成功獲評全國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
水“清”了
河湖管理全覆蓋
問渠那得清如許?齊抓共管是關鍵。在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工作中,蓬江區堅持問題導向,加快管理提檔、河湖提質,在江門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年度考核中排名從全市靠后一路攀升,在2021年度考核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績,并獲得市河長辦通報表揚。
管理全覆蓋。目前,蓬江區已建立起區、鎮、村三級全覆蓋河湖長制組織體系,現有區級河(湖)長7名、鎮級河(湖)長66名、村級河(湖)長128名。2021年累計預警鎮級河長51人次,通報9人次,促進各級河長從“有名”到“有實”,真正做到守河有責。
河湖大提質。去年,蓬江區先后組織實施了“大戰60天沖刺Ⅳ類水”“再戰60天決勝Ⅳ類水”水質攻堅行動,從工業、農業、生活三大水污染源入手開展全面整治,29.1個市考斷面全部“消劣”,實現全區河湖水質全面提質。
治水管水從來都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基礎性的工程,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努力還在繼續。今年以來,蓬江區河長辦先后印發《江門市蓬江區河湖長制水質考核獎懲工作方案》《江門市蓬江區河湖長制工作提醒通報約談制度》等文件,增加考核獎懲對象、補充設置“問責”條目、細化履職成效反饋形式,促使全區河湖長制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同時,建立河長制旬報通報制度和“水管家”管護制度,綜合整治工作成效漸顯,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得到進一步深化。
水“美”了
碧道經濟火出圈
堅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蓬江區聚焦水庫整治、農村供水管網改造等民生實事,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辦好民生實事工程,不僅讓群眾收獲了“幸福水”和水清岸綠的美麗風光,還成功激活“水經濟”,變生態“好水”為文旅“活水”。
去年10月底,自西江碧道示范段建成開放以來,不但吸引了眾多生活在周邊的市民前來游玩,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市民游客前來打卡,已然成為江門的休閑娛樂網紅打卡地之一,可謂火出圈。配套建設的咖啡館、小商店等和周邊的餐飲服務業營業額不斷攀升,共享自行車、停車設施供不應求。
“現在物業、停車位租金等每年可帶來超過400萬元的直接經濟收入,基本可以滿足碧道運維成本,反哺碧道運營,減少財政支出,可以說成功探索了‘以道養道’的運營新模式。”蓬江區河湖庫管理中心主任鄧子權說。
蓬江區天沙河碧道建設單位同樣積極探索“水經濟”發展新路徑。2022年7月,位于天沙河碧道的“無他咖啡店”正式開張營業,很快便成為該區域的網紅打卡地。
據悉,天沙河碧道沿線增設7個停車場(共237個停車位)、4個驛站、10個自動販賣機等配套設施,這些物業收入將直接反哺碧道運營管護,逐步形成“以道養道”良性循環,也間接帶動了碧道周邊多類型產業發展,為周邊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贏”的良好局面。
水“穩”了
防洪安全有保障
堅持“興利除害,保人民群眾平安”,蓬江區除做好水生態、“水經濟”的文章外,還特別注重水旱災害防治工作。近10年來,蓬江區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目標,著力解決洪澇災害防治問題,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汛管理體系。
經過對重點堤防加固、維修、提升等一系列整治,蓬江區重點堤防工程全部達到防洪標準,其中江新聯圍蓬江段、天沙河主干流堤防達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十四五”期間,蓬江區將繼續統籌區域綜合系統水災害治理,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洪澇災害防治問題,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今年汛期,西江突發十年以來最大的洪水,蓬江區委主要領導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到抗洪一線進行指揮,區內各部門、各單位團結一心共同抗洪搶險,經過3個日夜的奮戰和堅守,最終戰勝了突如其來的洪水,守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洪水一過,蓬江區又緊緊抓住臺風季節前的有利時機,對隱患工程及時進行加固修復,補足短板,確保今年安全度汛。此外,結合水利“十四五”規劃,蓬江區高質量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今年9月啟動總投資10億元的重點流域綜合治理(一期)項目,通過提升重點堤防、水閘等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水平,筑牢全區水利安全防線。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