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從恩平市水利局了解到,藍田水閘項目的水下項目已實現通水驗收,施工方現正在推進水上部分和附屬工程建設。據悉,投入超過7000萬元的藍田水閘重建工程完工后,其灌溉范圍將包括周邊約447公頃的稻田,同時惠及約400公頃水塘、咸圍,給地方農業和水產業發展提供水利保障,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實施注入水利動力。
重建水閘
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位于橫陂鎮藍田村附近藍田水閘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景象,施工方正在加快推進相關工程。項目負責人劉兵兵講述,目前,項目已完成全部工程約八成,累計完成投資4500萬元,項目進度基本符合預期。由于此前施工進度得到較好保證,如今已經完成水下施工并通水,目前正在加快推進水上項目的建設。
據悉,藍田水閘是藍田河中下游的一座攔河水閘,主要功能以灌溉、排洪為主,兼顧交通,水閘控制集雨面積82平方公里。舊藍田水閘于1963年3月投入使用,并于1982年進行改建,是一宗以蓄水灌溉為主、兼顧擋潮及兩岸交通的大型攔河水閘,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經過幾十年運行,舊藍田水閘存在不少問題,閘門和啟閉機都出現嚴重老化、損壞的情況,無法滿足周邊農田的灌溉需求。交通橋狀況較差,存在較嚴重安全隱患,不適應現代耕作需求,無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據悉,藍田水閘重建工程由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負責施工,預計年內可完成建設。
重建的藍田水閘主要功能之一是“阻咸蓄淡”。蓄水后的灌溉范圍包括周邊藍田、大亨、元山、圍邊等4條村的稻田。同時,這4個村莊約7000人的日常農業生產用水、家禽用水等,也主要依靠藍田水閘的蓄水功能。
同時,恩平正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海鮮鋪子”。目前,藍田青蟹養殖基地項目,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創新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壯大產業扶貧項目,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藍田青蟹養殖基地積極與各大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引進高校技術型人才到公司參與青蟹養殖研究。為尋求多元化的發展,該團隊先后開發土地并種植了約13公頃(200畝)新會陳皮柑,公司入選2021年廣東省池塘升級改造專題美麗漁場建設項目名單。
藍田水閘的重建,對該鎮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串點成線
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在重建的藍田水閘旁,將建設幾座大型風車,今后有望成為新的“打卡點”,為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近年來,恩平市投入約800萬元,推動藍田村鄉村振興建設,古村落、古樹公園、古碉樓等成為藍田村的“網紅打卡點”,周邊還有鎮海灣紅樹林等景點,串點成線,打造“藍田水閘+藍田古村+紅樹林”的特色旅游線路,前景良好。
近年來,橫陂鎮也加強對藍田村的建設。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藍田村打造成為以嶺南水鄉、沿海漁民文化特色古村為主打的景點,為藍田村鄉村振興建設植入靈魂。
此外,藍田村依托現有多棵古榕樹及得勝樓、國祥樓雄等古碉樓,投入250萬元新建“藍田古樹公園”,對村落榕樹進行掛牌保護,保留古村落和鄉村風貌。如今的藍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與藍田水閘“相鄰”的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恩平市橫陂與臺山北陡、深井三鎮交界處,規劃總面積100.8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35平方公里,紅樹林面積約1000公頃。而鎮海灣紅樹林是珠三角連片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的紅樹林,是江門珍貴的“海上森林”,對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恩平市生長狀況最好的紅樹林群落分別位于橫板、恩平港、元山—大亨三個區域,與藍田水閘僅相距數公里。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步伐,打造紅樹林景觀,恩平市林業局大力開展紅樹林修復造林工作,加強對紅樹林保護的宣傳,在橫板港設立1個紅樹林科普宣傳欄和多個宣傳牌;開展紅樹林濕地水鳥監測,對候鳥遷徙和生活習性進行科學觀測,加大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此外,恩平市紅樹林品種豐富,真紅樹植物有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木欖、海桑、海漆、老鼠簕、鹵蕨、無瓣海桑9種;半紅樹植物有黃槿、水黃皮、苦郎樹、闊苞菊等。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濕地也是廣東省重要鳥區之一,區內主要鳥類有鷺類、鷸鸻類及雁鴨類,是珠三角地區不可多得的紅樹植物基因庫和鳥類棲息地。
新水閘、古村落、紅樹林,三點串線有望成為新的水利海洋農牧主題的旅游新興線路,為地方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