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江與睦洲河交匯處,有著一座充滿“人情味”和“年代感”的水閘。它,歷經風雨滄桑而不驚,歷遇洪潮侵襲而不倒,見證著它矢志堅守睦洲鎮的發展變遷。
啟航:歷史的選擇
翻開昔日那段塵封的歷史,看著睦洲河上那波光粼粼的西江水,很難想象,昔日的睦洲河由于支流眾多、河涌交錯,加上下游銀洲湖潮水位較低,在汛期特別是洪水高發期,隨著水位上漲,容易出現水位高、流速大的問題,不僅房屋受浸、糧食被淹、周邊群眾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較大威脅。
為了提升區域抗洪能力,有效抵御洪澇侵襲,更好地保障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977年10月,睦洲樞紐工程正式動工建設,從此拉開了屬于它的歷史序幕。
當時由于條件所限,沒有任何重型機械,所有工程建設只能依靠人力。數百名建設人員用自己的鐵肩鋼臂,擔泥石、鑿堤岸、筑堤壩,在睦洲河畔奮戰了1000多個日夜,建成了一座抗洪排澇的水利重器。
作為極具標志性的水利工程,睦洲樞紐工程是一座以防洪、排澇并兼灌溉、航運于一體的綜合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主要由常規水閘和船閘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水閘采用重力式結構,屬中型水閘,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100年一遇校核,設計過閘流量600m3/s,校核過閘流量 800m3/s;防洪閘總凈寬50m,單孔凈寬10m,共5孔。船閘所在的睦洲水道為Ⅴ級航道,其通航船舶噸級為300噸級;通航閘的上下閘首長18m、寬12m,閘室長140m、寬16m。是江新聯圍重要的閉口閘之一。
堅守:承擔治水重任
相比起“睦洲樞紐工程”這個相對專業而復雜的稱謂,當地人更喜歡叫它“五孔閘”。除了承擔著防洪排澇、灌溉通航等工程功能以外,時間還賦予了它獨有的人文色彩。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沿水而游、與水為伴,是當時人們解暑休閑的主要方式。因此,“五孔閘”也成為了一代代睦洲人成長的歷史見證。
我們不曾知,這座歷經40多年風雨變幻的中型水閘,曾經受多少次洪潮沖擊,曾護佑多少畝糧食莊稼免受浸淹、多少家房屋免遭損壞,曾因水運之便助力地方實現多少的經濟受益,曾走進多少人的青春歲月、伴隨著他們成長。但我們知道,無論風多狂、雨多大、“洪獸”有多兇猛,“五孔閘”始終站在最前線、擋在最前面,為守護地方安全保駕護航。
據了解,“五孔閘”建成后,155公里支堤變為內堤,圍內支堤不再受西江洪水威脅,當時圍內33.3萬畝耕地和51.9萬人民生命財產,以及江門會城等城鎮的防洪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圍內的13.2萬畝內澇耕地也有了顯著改善,成為了昔日保護一方水土的水利“重器”、人文象征。
蛻變:連接幸福新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睦洲水閘的主體結構和附屬設施也日漸老化,加上當時設計的防洪標準相對不高,面對當前越發復雜嚴峻的防汛形勢,已滿足不了保護地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對此,新會計劃投入5800多萬元,啟動開展江新聯圍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
如何更好地推動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提質增效,新會區水利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豐富水利系統“黨建進工地”的形式內涵,推動業主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管理單位等各方面力量凝聚于項目建設一線,成立江新聯圍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臨時黨支部,全面推動黨建與水利建設深度融合,切實把黨的建設貫穿于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安全、成本、創新等各方面、全過程,以高質量黨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
“江新聯圍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是全區乃至全市的重要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體量較大,關鍵節點多。臨時支部的成立,可以更好地發揮參建各方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更加嚴謹、專業的標準,從嚴抓好工程設計、施工、質量、安全各個環節,努力把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打造成為質量過硬、專業規范的樣板工程、行業標桿。”臨時黨支部書記趙偉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臨時黨支部成為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參建各方溝通的重要陣地,各方的密切溝通聯系,促使工程建設更加規范高效。尤其是新會水利系統黨員技術骨干組成的“水利先鋒突擊隊”主要負責攻堅破解工程建設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臨時黨支部通過組織開展“三會一課”、黨史學習教育、紀律教育學習月主題活動和赴兄弟單位學習交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黨員真正把思想統一在工地一線,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加深水利業務建設經驗交流,推動黨建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推動各項工作更加高效。目前,睦洲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成功創建水利行業綠色標桿工地,已完成船閘和水閘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完工。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