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江門市水利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圍繞“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主題,深入實施機關黨建“五大行動”,指導成立江門市碧道建設工程項目臨時黨支部(以下簡稱“碧道黨支部”),把黨旗插在工地上,在項目攻堅克難中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自2021年以來,碧道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推動黨的基層組織有形嵌入施工一線,使黨建工作成為助推碧道建設的“紅色引擎”,為項目凝心聚力、強筋壯骨,讓黨旗高高飄揚在工地上。至今,江門市已高質量建成碧道364公里,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2022年,江門碧道建設獲省河長辦激勵,蓬江、江海兩區各獲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目前,碧道延伸到哪里,人氣就匯集到哪里,人水和諧的生態效應逐步顯現。
一、工作背景
高質量推動萬里碧道建設,是省委省政府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平臺,站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水、岸、城、鄉聯動發展的高度系統推進,是廣東治水理念的一次重大而深刻的改革創新,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江門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把碧道建設納入市的重點項目,作為我市落實新時期治水思路、踐行水利發展總基調、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
江門市碧道建設工程,涉及三區四市現有29條河流,共計河流長度260.15公里。工程采取EPC模式建設,工期為兩年,時間緊、任務重。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黨建促基建、以基建強黨建,2021年5月,在市直機關工委、新會區委組織部的支持下,碧道黨支部正式成立,由施工總承包單位“太平洋建設集團”和項目監理單位“廣東益鑫源工程建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組建,共有黨員29人,設支委3人。
二、主要做法
碧道黨支部自成立以來,樹立一切工作為生產經營服務的理念,把黨支部的工作內容與生產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緊緊圍繞項目建設目標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堡壘作用,有效調動干部資源、技術資源、部門資源等,組織黨員技術骨干深入一線,攻堅克難,加快推動項目建設進度。
(一)增強“紅色信念”,把理論武裝在一線
碧道黨支部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加強政治意識教育和對黨忠誠教育,深化思想政治引領,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增強做到“兩個維護”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由于碧道項目涉及三區四市,不同崗位的黨員工作時間、地點也不同,平時缺乏集中學習的機會。碧道黨支部針對這種情況,主動與太平洋建設集團項目負責人溝通,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以每月組織生活清單為抓手,用好“三會一課”制度,定期組織黨員進行集中學習。成立以來,共召開黨員大會18次,支委會19次,支部書記為黨員上黨課6次。黨支部還積極引導黨員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支部微信工作群等平臺開展自學,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把握精髓要義,增強黨員的政治意識;組織黨員收聽收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黨的二十大代表大會開幕等,學習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強化思想建設,錘煉黨性修養。

二是充分運用紅色資源。碧道黨支部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等主題活動,充分運用紅色資源,組織黨員走進中共新會區委舊址、新會獨立團誕生地、鶴山中共鶴山支部舊址、鶴山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4次,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爭做時代新人。

(二)發動“紅色引擎”,把支部建立在一線
碧道黨支部堅持把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變“兩張皮”為“一盤棋”,用好黨建“加法”,畫好“黨建+中心工作”的同心圓。
一是完善組織機制。碧道黨支部優化支部組織結構,將業主、監理、施工單位及務工人員中的黨員組織起來,以制度管人管事,印發“黨建引領、凝心聚力”紅色小冊子,建立“三會一課”等工作機制,規范黨建陣地,建設“六有一好”(有組織、有制度、有教育、有活動、有場所、有標識、作用發揮好),切實將黨建工作納入到項目管理體制之中,以黨建工作標準化助推項目管理標準化水平的提升。
二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碧道黨支部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黨務公開制度,支部書記為黨員上專題黨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等,將黨員教育工作融入生產經營各個環節。黨支部到浙江嘉興學習工地黨建經驗,進一步提升支委會的黨建水平,增強黨性意識與團隊精神。
三是發揮黨員模范作用。結合項目工作,黨支部設置黨員先鋒崗,在混凝土灌注杭樁,橋梁等工作中,黨員出列,先鋒帶頭,黨員在項目建設任務中勇挑重擔、在中心工作任務中擔當主力,確保“關鍵崗位有黨員、技術攻關有黨員、困難面前有黨員”。馮建新等一批黨員處處身先士卒作表率,施工隊員們深受鼓舞,干事熱情高漲,搶進度抓速度,在他的帶領下,項目克服了疫情和雨季、汛情等影響,如期完工,跑出了項目建設的加速度。
(三)發揮“紅色力量”,把問題解決在一線
碧道黨支部堅持“情況在一線了解,問題在一線解決”,通過建立機制、明確職責,提升工作效率,及時化解問題,加快建設進度。
一是建立掛圖作戰工作機制。碧道黨支部圍繞項目工作任務,以“線路圖”“進度表”形式建立“掛圖作戰”工作機制,及時將工作進展情況“曬”出來,插上小紅旗,倒逼工程項目進度。黨員蹲點項目建設一線,在項目現場協商工作推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監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召開重難點問題研討會,梳理項目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及分享有效措施,形成“難題共解、經驗互推”的良好氛圍,推動項目工程任務在一線貫徹落實。如鶴山市古勞升平橋是鶴山碧道的一個控制節點,由于受河道行洪影響,必須在非汛期施工完成水下部分,施工時間只有6個月,任務重,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黨員喬和平同志帶領參建各方多次召開協調會研究對策,決定在水利項目創新使用BIM技術,通過BIM建模推演工期,做到目標預判,經過參建各方的努力,工程順利在汛期前完成水下部分施工,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僅節約成本,還有效縮短建設工期。
二是構建層級難題解決機制。在項目建設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先由碧道黨支部研究解決;黨支部難以協調解決的問題,由市水利局、項目指揮部進行協調解決。如針對部分項目混凝土外觀質量差問題,碧道黨支部聯合市水利局、市水利質量管理中心等單位,從人員、模板到施工技術找原因,研究解決辦法。經研究,采取強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方法,事前進行班組技術交底,注意控制要點;事中進行旁站監理,加強技術管理;事后及時檢查,發現外觀缺陷及時按施工方案進行修補完善,使混凝土外觀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如臺山市鵬權路箱涵是臺山市碧道建設的一個施工難點。由于施工點臨近樓盤,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有著多年黨齡的碧道施工指揮部總負責人劉通飛,深入現場,組織監理單位總負責人、項目總監等多次召開安全和技術協調會,結合現場實際,采取分段施工、拋石護腳、混凝土水下澆筑技術,配合鋼板樁、松木樁等安全措施,僅用96天就 完成水下節段施工,并回填土至安全位置,最終確保了工程質量和進度,很好地化解了項目生產中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三是完善項目驗收工作機制。碧道工程分布在三區四市,施工人員素質不一,資料整理困難,影響項目驗收。為加快驗收進度,碧道黨支部完善項目驗收工作機制,一方面加強施工人員的業務培訓,先后4次開展集中培訓,邀請市水利工程質量管理中心多次現場指導,徹底解決資料整理不規范、填寫不統一、質量不高的難題。另一方面,召開奮戰百日動員會,協調參建單位加快驗收步伐,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年度任務。目前,蓬江區、江海區、恩平市已完成分部工程驗收并投入使用,其他縣(市、區)大部分分部工程也完成驗收,爭取今年底完成所有分部工程的驗收工作。
(四)發揚“紅色榜樣”,把社會責任落實在一線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不能忘。碧道黨支部主動與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溝通,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本地的慈善公益活動積極開展慈善公益事業,助力鄉村振興,為社會民安奉獻自己的力量。在黨支部的引導下,兩年來,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先后向江門市蓬江區慈善會捐款60萬元助力公益事業發展,向蓬江區教育發展基金捐款100萬元助力蓬江教育。廣東益鑫源工程建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黨支部捐款38萬元助力蓬江區杜阮鎮、恩平市大田鎮鄉村振興建設。面對今年嚴峻的疫情防控工作, 太平洋建設集團公司再次捐贈防疫用品700余份,價值20余萬元,參與防疫志愿服務活動近100人次。組織黨員開展以“義務植樹”為主題的黨日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三、工作成效
項目建在哪里,黨旗就插在哪里,項目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通過建立碧道黨支部,將黨建與碧道建設工作深度融合,黨員干部的思想基礎筑牢了,力量聚集起來了,責任擔起了,碧道建設變得更有保障了。黨建的紅色基因和水利的藍色力量在江門碧道項目建設上,奏響了一段黨建引領水利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激昂旋律。
(一)以人為本,讓流動黨員得到保障。針對建筑工地黨員流動性強、身份確認難等問題,碧道黨支部主動查找工地上的黨員,認真細致做好黨員登記,讓常年在外的流動黨員重新過上了組織生活,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為碧道項目按時保質完成奠定了組織基礎。碧道黨支部作為 “凝聚核”,架設起了工地黨員與企業、黨員與普通工人之間的溝通橋梁,使項目參建各方信任度明顯增強,關系更為融洽,一線職工的所思所想和個人訴求得到重視,及時化解勞資糾紛、安全隱患、班組矛盾等,形成了工地人際和諧、生產穩定的大好局面。不少的黨員都說:終于回到組織懷抱,找到了“家”的感覺。
(二)以生態為綱,讓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江門市以萬里碧道建設為契機,優化完善了江門河流防洪體系、提升了流域水環境治理成效、改善了河湖生態系統,江門碧道正逐漸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津津樂道的網紅打卡地!如西江外海段碧道基于“彈性”河漫灘的概念,對西江灘涂地植被結合地形進行梳理、補種,分別種植落羽杉、蘆葦、黃菖蒲等不同植物,構建層次分明的景觀空間體系,恢復江岸生態系統,吸引眾多白鷺、水鳥等野生動物在此休憩。江海區鄉村綠廊碧道更是躋身廣東省“十大最生態碧道”之一,通過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優化廊道的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跑步道、騎行道延續不間斷、無障礙,鄉村綠廊碧道已然形成集田園野趣、休閑運動、龍舟文化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活力廊道,呈現出一幅碧水暢流、江河安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畫卷。
(三)以經濟為帶,讓水經濟、水文化得到發展。江門碧道系統推進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等建設,構建了市域城鄉游憩系統,大力催生濱水經濟帶。開平大沙兩山碧道是江門市十大網紅打卡點之一。大沙鎮在提高碧道防洪標準,保障流域內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上,活用村中自然資源,建設生態社區,成立了村民市集合作社,開發文創產品、自然教育課程、生態夜觀、民宿等旅游項目,推動生態產業、特色農業、文旅產業等業態蓬勃發展,讓大塘面村實現了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江門水道碧道新會段把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梁啟超故居、陳皮村以及即將開展的新會鄉村振興風貌帶有機串聯起來,打造成為新會區一張靚麗的水生態名片,成為市民平時休閑活動的好去處。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