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磁環境控制措施 1.充分利用既有線路走廊,避開人口密集區、生態敏感區。 2.嚴格按照按《110~750kV 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50545-2010)設計。 3.合理選擇導線直徑和分裂數,要求導線、金具提高加工工藝,防止尖端放電和電暈。 4.對當地群眾進行有關高壓輸電線路和相關設備方面的環境宣傳工作。 5.依法進行運行期的環境管理工作。 6.在工程架空輸電線路線下農田、養殖水面、橋梁等附近電場強度控制限值為10kV/m 的區域給出警示和防護指示標志。 二、噪聲控制措施 1.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具,加強施工機械保養和維護;運輸車輛經過居民區時減速緩行。 2.加強施工期的環境管理工作,并接受生態環境部門監督管理。 3.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禁止夜間施工。 4.合理選擇導線截面和相導線結構以降低線路的電暈噪聲水平。 5.對電暈放電的噪聲,通過合理選擇高壓電氣設備、導體等以及按晴天不出現電暈校驗選擇導線等措施,減小電暈放電噪聲。 6.采取各種噪聲控制措施減緩項目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設備需增加減震墊,同時設置 2.5米臨時聲屏障進行圍蔽。 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線路選線避讓生態敏感區。 2.塔基根據地形條件選用自由伸展的全方位高低腳塔,減少塔基占地和植被破壞。 3.牽張場除考慮場地開闊、地勢平緩區域外,應利用沿線空閑地等尚未利用的土地,以減少植被破壞。 4.線路經過林地時,結合線下植被自然生長高度進行跨越,避免施工期對線下樹木實施砍伐,同時保證正式投運后仍不需砍伐線路下方樹木。 5.塔基施工完后,對臨時用地按照原有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植被恢復,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植被恢復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植被種類優先選用本地物種。牽張場施工結束后恢復原有土地使用功能。 6.工程施工過程中盡量利用沿線現有道路,減少植被破壞。 7.部分施工場地需剝離表層土壤,如塔基占地等,生態恢復首先必須對破壞的土壤系統進行恢復,需部分土源,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將表土收集單獨堆放,用土工布維護,工程完工后用于生態恢復中的土壤系統恢復。 8.植被恢復時,種植后立即在地表覆蓋稻草或類似的物料,保持土壤濕潤,同時稻草腐爛后還可增加土壤肥力。 9.施工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施工計劃、施工程序,協調好各個施工步驟,雨季中盡量減少開挖面,并爭取土料隨挖、隨運,減少推土裸土的暴露時間,以避免受降雨的直接沖刷,在暴雨期,還應采取應急措施,盡量用覆蓋物覆蓋新開挖的陡坡,防止沖刷和塌崩。 10.塔基基面挖方時,對挖方邊坡按規定要求放坡,并且一次放足,對基面進行綜合治理,部分塔位設置護坡、擋土墻,并在塔基上坡側修砌永久性排水溝。 11.按規范要求委托編制項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并在施工階段嚴格落實實施。 四、環境空氣保護措施 1.施工單位應文明施工,加強施工期的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控工作。施工時,應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裝車運至施工點進行澆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產生揚塵。 2.采取對施工場地進行圍擋,周邊道路堆土進行覆蓋等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揚塵污染。車輛運輸散體材料和廢棄物時,必須密閉、包扎、覆蓋,避免沿途漏撒;運載土方的車輛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指定路段行駛,控制揚塵污染。加強材料轉運與使用的管理,合理裝卸,規范操作。 3.進出場地的車輛限制車速,場內道路、堆場及車輛進出時灑水,保持濕潤,減少或避免產生揚塵;同時嚴格控制運輸車輛冒裝渣土、帶泥上路和巖土撒漏污染。施工臨時中轉土方以及棄土棄渣等要合理堆放,并采用苫布覆蓋。對裸露施工面等施工場地及臨時堆土應及時灑水抑塵。 五、水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單位應合理組織施工,先行修筑簡易沉砂池對施工廢水進行沉淀處理后回用,嚴禁施工廢水亂排、亂流,做到文明施工;由于施工人員就近租用民房或工屋,因此對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則依托當地已有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 2.施工單位要做好施工場地周圍的攔擋措施,盡量避免雨季開挖作業。 3.對于混凝土養護所需自來水需采用罐車運送,養護方法為先用吸水材料覆蓋混凝土,再在吸水材料上灑水,根據吸收和蒸發情況,適時補充。在養護過程中,大部分養護水被混凝土吸收或被蒸發,不會因養護水漫流而污染周圍環境。 六、固體廢物防治措施 1.加強施工期環境管理,在工程施工前應做好施工機構及施工人員的環保培訓。明確要求施工過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應分別收集堆放,并委托當地城市管理部門妥善處理,及時清運或定期運至城市管理部門指定的地點妥善處置,使工程建設產生的垃圾得到妥善處置。 2.施工期產生的多余土方應在工程建設地周圍低洼處堆置,并在表面進行綠化。改造線路拆除后的舊鐵塔構架、導線、金具等設施由建設單位進行回收利用,廢舊基礎應在線路拆除后盡快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