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門,秋意微漾,潭江碧波輕撫岸線,鎮海灣紅樹林在風中搖曳,與街巷漸染的秋色相映成趣。隨著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臨近,作為賽區之一的僑都江門以“綠色辦賽、生態惠民”為筆,將賽事保障巧妙織入日常生態治理,不僅為盛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更讓市民在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日常中,真切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幸福感。
這幅“山清水秀土凈”的生態畫卷,是“美麗全運”的底色,也是江門“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的動人注腳。回望“十四五”,江門以鐵腕治污、綠色轉型和“無廢城市”建設等為抓手,穩穩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讓僑鄉生態底色越發鮮明。邁向“十五五”,江門將錨定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目標,為打造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戰場和濱海生態宜居典范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
鐵腕攻堅治污染
山清水秀迎全運
“現在幾乎一抬頭就能看到通透的‘全運藍’,每天的心情都變好了?!奔易〗T體育中心附近的李女士的感嘆,道出了許多江門市民的共同感受。這片被親切稱為“全運藍”的晴空,是江門為護航十五運會所實施的一系列精準、高效治理措施的生動縮影,也是這座城市污染防治攻堅成效的有力見證。
為了實現并守護這份“藍”,江門精準施策,多管齊下,印發實施《江門市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江門市2025年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工作方案》《2025年江門市揚塵污染治理專項督導檢查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以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主線,全面實施污染源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還組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班對涉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企業、施工工地、砂石堆場、柴油貨車等重點污染源開展“拉網式”排查,更以在線監控系統、TVOC走航監測、無人機巡航監測、機動車遙感監測等科技手段實現精準管控,構建起“固定源+移動源+面源”全鏈條治理體系,讓污染源無處遁形。
藍天常駐的同時,碧水清波亦為全運添彩?!笆奈濉币詠恚T堅持“美麗河湖,治污先行”,以一系列法治化、制度化、精細化的舉措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通過每年度印發實施工作方案,江門深入推進潭江分段治理和重點河流綜合整治,實施截污重點工程,逐步補齊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短板。同時,扎實推進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溯源、美麗海灣建設,強化入海排污口整治,全方位守護水生態安全。
一系列精準發力的治理行動,正將生態藍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景。截至9月28日,江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達標率)達91.5%,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0.8微克/立方米,較10年前同期下降32.7%;江門地表水國考及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自2023年以來始終保持100%,河湖長制工作連續6年獲得省考核“優秀”等次,大隆洞水庫獲評2025年廣東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如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景象已成為江門常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這座城市生動鋪展。
產業轉型謀蝶變
綠色發展添動能
走進江門市新會區健創電鍍有限公司車間,全自動鍍鋅生產線正高效運轉,設備下方架高的接液托盤攔截廢液,空氣中再無刺鼻氣味。“環保投入不僅沒有成為負擔,還幫我們打開了高端市場?!痹摴究偨浝硇炻撉敖榻B,通過清潔生產改進,公司產品一次合格率從85%提升至99%,人力成本降低55萬元,實現節水50%、毒性物質排放削減99%,產品也因更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獲海外市場青睞。
健創電鍍的“綠色蝶變”,是江門以產業轉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江門錨定“減污降碳、擴綠增長”路徑,全方位推進綠色低碳協同增效,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穩步邁進。
在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上,江門出臺《江門市15條重點產業鏈(工業項目)能耗評審工作指引(2025年)》,以完善產業能效標準倒逼產業升級。同時,主動幫扶企業排查落后生產工藝設備、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設施,支持企業更新治污設備和技術改造。2025年,全市16家企業正式申報綠色工廠、2家企業申報綠色供應鏈,申報數量創歷年新高,綠色制造梯隊不斷壯大。
在夯實綠色制造根基的同時,江門著力深化清潔生產審核。目前,江門已組織14家企業完成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并公布首批清潔生產企業名單。同時,江門推動江門市新會崖門定點電鍍工業基地(江門市崖門新財富環保產業園)成功申報國家級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并一次性通過整體驗收,為電鍍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江門方案”。
從單個企業的技術革新,到產業鏈的綠色重塑,再到能源結構的清潔升級,江門正以扎實的產業轉型“綠色答卷”,為十五運會筑牢生態產業基石,同時持續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無廢城市筑根基
全民共建美家園
“以前處理魚糞廢水頭疼得很,如今它們倒成了水稻的‘營養餐’,真神奇!”新會區大鰲鎮東升村農技員吳健豪口中的“神奇變化”,源于該鎮正在推進的“魚稻共作”現代化生態循環種養試驗示范項目——通過整合新會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設施與鎮域農田資源,將來自集約化漁場的養殖尾水有序引至稻田。該項目不僅為水稻提供了氮肥等優質養分,還減輕了對河道的污染,實現“養殖—凈化—還田”閉環產業鏈,讓“無廢”從理念變成了可觸摸的生態效益。
大鰲鎮的創新實踐,是江門“無廢城市” 建設的生動注腳。作為全省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江門已構建起全鏈條固體廢物治理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危險廢物總收集處置能力已突破100萬噸/年,一般工業固廢處理能力超300萬噸/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達5900噸/日,實現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更具僑鄉特色的是,江門還圍繞重點產業創新打造了“新能源電池無廢產業鏈”“無廢陳皮產業鏈”,推動固體廢物從“被動處置”轉向“主動高值化利用”,讓“變廢為寶”真正融入產業生態。
“無廢”的底色,更需全民共繪。近年來,江門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生態治理的重要抓手,既聚焦產業端的固廢減量化、資源化,也推動“無廢”理念融入全民生活,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責、公眾參與”的共建格局。尤其是今年以來,江門以十五運會的舉辦為契機,開展“零碳賽事”線上問答、“美麗全運”社區墻繪、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志愿凈灘等活動,將分類海洋垃圾寄往指定單位制成全運會吉祥物紀念品,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萬,既為賽事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讓全民共建綠美家園的愿景落地生根。
從污染防治攻堅到產業綠色轉型,從“無廢城市”建設到全民共建共享,江門在“十四五”時期交出了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優異答卷。站在“十五五”新起點,江門將以綠美江門生態建設為牽引,持續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鄉建設,開創美麗江門建設新局面。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