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潭江如一條玉帶蜿蜒穿過江門全域,滋養著這片嶺南魚米之鄉。作為廣東省農業大市,江門肉類年產量約占珠三角的五分之一,生豬養殖更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然而,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模式曾讓這片土地付出沉重代價——潭江水環境容量有限,養殖污染讓母親河不堪重負。2022年,當潭江牛灣國考斷面主要污染物指標突然激增超百分之一百三十時,一場關于生存與發展的深刻反思在這座城市展開。
環保部門研究顯示,生豬養殖源是潭江流域主要污染來源之一,全力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行動,這場綠色變革不僅關乎生態環境保護,更是一場關乎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計轉型和農村未來發展的全面探索。
2023年以來,江門市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圍繞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部署要求,探索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新路徑,實現“農業綠”與“生態藍”協同推進,成為江門推進農業現代化、守護生態底色的有力舉措。
轉型之路
從環境壓力到發展動力
浙江省自2013年開始就大力推進畜牧業減量提質,出臺落實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環境整治行動,以鐵腕手段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關停拆除“低小散亂”場(戶)40余萬戶,同時全面提標改造保留養殖場設施,推動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生豬存欄量由2012年末的1300萬頭降至2017年的450萬頭,從根本上推動了生豬養殖業高效生態轉型升級,有效遏制了養殖污染。
江門與養殖污染的“斗爭”并非始于今日。“十三五”期間,全市開展了一輪生豬養殖污染治理,生豬由2017年的出欄357萬頭壓減至2018年的存欄100萬頭和2019年的存欄55萬頭,有效緩解了流域水環境治理壓力,潭江牛灣斷面水質逐年提升。2022年,隨著豬肉價格周期波動,生豬存欄量出現較大反彈,潭江牛灣斷面氨氮、總磷排放量分別激增137.1%、56.5%,水質出現明顯轉折。反映出簡單壓減數量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養殖模式。
有專家估算,一頭豬的污物排放量相當于10個人的排放量。對江門這個畜牧大市而言,這不僅是環境壓力,更是發展方式的拷問。2023年5月,江門出臺《生豬養殖場污染排查防治工作方案》,這一次,沒有采取簡單關停的“一刀切”做法,而是選擇了科學施策、分類治理的轉型之路。
市、縣(市、區)、鎮(街)有關職能部門對全市生豬養殖場逐一摸排,發現大部分生豬養殖場存在用地、用水、污染防治等突出問題。為此,江門按照“控總量、調結構”原則,因地制宜對生豬養殖場采取分類施策、分步治理。對有意愿、有能力整治的養殖場,指導其完善設施,遵循“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對無意愿、無能力的養殖場,則有計劃地引導其搬遷或轉產。
在此過程,江門堅持科學施策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先后三次將整治完成期限延后,從2023年11月延后至2024年9月,再延至2024年年底,并結合年前生豬清欄上市的生產習慣,清欄期限放寬至2025年2月底,給予足夠的時間清欄退出,避免“一刀切”;對退養戶開展轉營轉產指導,幫助其掌握新技能、拓寬增收渠道。政策的力度與溫度并重,既推動了產業轉型,又維護了養殖戶合法權益,為鄉村穩定發展筑牢基礎。
截至目前,我市生豬養殖污染已得到有效遏制,潭江牛灣國考斷面水質逐步得到改善,最近兩年水質均保持優良。
創新實踐
科技賦能生態養殖
在恩平市大廣食品集團的養殖基地,四臺水質在線監測設備正無聲地工作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實時捕捉著養豬廢水的每一個變化。這家現代化養殖企業展示了高效生態養殖的嶄新圖景。
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大廣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養豬行業20年,是江門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現代化豬舍跟傳統豬舍相比,第一個特點就是人員的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地底下安裝有自動刮糞機,只需要按一個裝置,飼料就會自動輸送到豬只面前。我們的豬舍現在能夠做到更加密集,更加節約土地資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鶴山市宅梧鎮大山深處,廣東省規模最大的養豬基地——綠湖農莊有限公司正在實踐著更令人驚嘆的生態養殖模式。這里看不到傳統印象中臟亂差的養殖場,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五層高的新型豬舍。該公司總經理黃祖康自豪地說:“我們先后斥資6億元,將舊式鐵皮豬舍改造和新建為面積超過24萬平方米的高層豬舍,并取得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這些創新實踐證明了江門正在走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新路。高層豬舍并非簡單的立體養殖,而是從環境保護和豬只生長舒適度出發進行的整體設計。通過集中式排污、分層通風、高空排廢氣等創新設計,每層豬舍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實現了高效養殖和分層防疫。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解決了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設計實現了養殖污染的源頭控制。
江門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破解養殖業污染難題的關鍵。2023年,廣東首個全市統籌的動物源廢棄物處理項目——江門市生物資源科學處理中心建成投產,實現日處理30噸的集中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這套系統將全市生豬、家禽等動物尸體集中起來統一處理,將動物尸體轉化為可利用的生物質油,既強化了動物疫病防控,有效防止動物疫病傳播,又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
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實踐彰顯了江門決策的科學性。不同于簡單關停的粗暴做法,江門選擇通過技術改造提升養殖業的環保水平,既保住了群眾的“肉籃子”,又守住了綠水青山。嚴格的疫病防控與檢疫監管體系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2023年以來累計產地檢疫生豬超600萬頭,讓消費者真正“吃得放心”。這種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路徑,為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
和諧共生
生態與經濟雙贏之道
20多年前,當大沙河水庫被確定為飲用水源地時,當地不得不堅決淘汰周邊影響水質的541家畜禽養殖場,拆除建筑物面積達69萬平方米。一時間,村民們陷入了發展困境,不知前路在何方。
然而,隨著生態治理工作逐步深入,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大沙鎮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如今,大沙河水庫成為當地發展水經濟新模式的堅實基礎,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大沙鎮成功培育了大沙茶、大沙山泉水、大沙絲苗米、大沙山水瀨粉、大沙水庫魚等系列優質生態產品,并融入“大沙優品”名錄,打造出“茶水共生、多品支撐”的品牌文化。
大沙鎮的實踐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從最初的發展困惑,到如今走上生態宜居、經濟繁榮的綠色致富之路,這里的轉變是江門全市發展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江門生豬養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生豬年出欄量控制在240萬頭的合理范圍內,保留養殖場全部完成糞污深度處理設施升級改造。與此同時,江門還創建了省級及以上生豬標準化示范場54家,推廣自動化飼喂、環境監控等智能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管理水平,彰顯現代養殖技術領先優勢。
這場綠色變革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政策的力度與溫度并重,既推動了產業轉型,又維護了養殖戶合法權益,為鄉村穩定發展筑牢了基礎。對退養戶開展轉營轉產指導,幫助其掌握新技能、拓寬增收渠道,確保每個人都能在綠色轉型中共享發展成果。
展望未來,江門將繼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深化種養循環,構建糞污全鏈條管理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支持建設智慧牧場;推動種業振興,加強地方特色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打造全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
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不是選擇題,而是江門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答題。這場發展高效生態生豬養殖業的綠色革命正在重塑江門的鄉村面貌,書寫著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得益彰的嶄新篇章。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