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15日,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江門主會場活動之非遺互動體驗市集與非遺體驗課在江門市文化館精彩開展,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文化盛宴。
非遺互動體驗市集
活態展演,技藝傳承的生動課堂
6月14日上午,江門市文化館東門大廳熱鬧非凡,非遺互動體驗市集盛大開啟。現場搭建的非遺市集宛如一個傳統文化的大觀園,集中活態展演了新會葵藝、羅氏柑普茶制作技藝、禮樂梁氏傳統木雕制作技藝、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東方繩結技藝、劉氏銅木鑲嵌傳統制作技藝6個非遺項目。

新會葵藝的傳承人用靈巧的雙手將葵葉編織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栩栩如生的葵扇、精致的葵籃,讓人感嘆傳統手工藝的奇妙。

羅氏柑普茶制作技藝展示區,陣陣茶香撲鼻,觀眾不僅能欣賞陳皮花的制作過程,還能品嘗到柑普茶醇厚的茶湯。

禮樂梁氏傳統木雕制作技藝傳承人在現場展示了自己精心雕琢,結合了精湛雕刻手法與獨特的藝術構思,打造出的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的木雕刻板,展現出木雕藝術的獨特魅力。

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色彩斑斕,形態逼真,仿佛即將躍出水面。

東方繩結技藝以其細膩的編織手法,呈現出一個個寓意吉祥的繩結。

劉氏銅木鑲嵌傳統制作技藝則將銅與木完美結合,展現出獨特的工藝之美。
非遺體驗課
魅力非凡,親身參與的匠心之旅
6月14日上午:中山古建筑陶塑瓦脊 —— 凝固在屋檐上的歷史史詩


在中山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體驗課現場,何曉樺老師及助理梁老師其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小欖非遺項目“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的傳承背景、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并現場示范創作陶藝作品和傳授制陶技藝。學員們跟隨傳承人分步操作:將特質陶土揉捻成細膩泥團,用竹刀在坯體上雕刻出卷草紋的起伏肌理,再以模具壓印出瓦當的云紋輪廓。泥土是一種擁有造物般神奇魔法的天然材料,現場參與者在平凡的陶泥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通過一雙雙巧手打造,制出了一件件富有自己思想感情的半成品。
6月14日下午:新會葵藝 —— 火痕里的草木詩行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廖惠林老師邊用特制的電烙筆演示烙畫工藝邊講解:“葵扇老葉纖維緊密,烙畫時溫度要像握毛筆般‘懸腕控力’—— 溫度低了線條模糊,溫度高了則會灼穿葉脈。”廖老師穿梭在學員之間,不時俯身指導。他握住一位學員的手,輕聲說道:“別著急,就像寫毛筆字,起筆要穩,運筆要勻。” 說著,他以腕力輕轉筆鋒,用虛筆烙出漸變肌理,原本普通的書簽瞬間仿佛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詩意。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漸漸掌握了技巧。有人嘗試烙制花鳥圖案,先小心翼翼地勾勒輪廓,再用點烙的方式表現羽毛和花瓣的質感;有人挑戰書法題字,一筆一畫間,焦黃色的字跡逐漸在葵葉上清晰浮現。一名學員捧著自己初次完成的烙畫書簽,眼中滿是驚喜:“以前只知道葵扇消暑,現在才明白每一道焦痕都是‘草木與火焰的共舞’—— 你得順著它的纖維走向,它才會在高溫下綻放出獨有的紋路。”
6月15日上午:玉石花盆景傳統制作 —— 石間生趣的立體詩畫


市級傳承人周平輝老師首先講解了這門技藝如何將玉雕、鑲嵌、盆景藝術熔于一爐:“每片玉石花瓣都要按真花的經脈走向切割,再用銀絲串聯,讓‘石花’也有呼吸感。” 周老師一邊講解制作步驟并示范制作技巧,學員們跟著老師的講解動手操作,在此期間,周老師還會手把手指導學員幫助其完成制作。包銅線、串花葉、擰線、做花蕊、扎花、植盆,一道道復雜的工序后,學員們都制作出一朵朵美麗的玉石花。
6月15日上午:珠海三灶剪紙 —— 剪刀下的光影敘事



課堂上,珠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潔榮老師向學員們展示各朝代經典剪紙作品,詳細講解“鋸齒紋”“月牙紋”等傳統紋樣,“三灶剪紙講究‘見剪不見紙’,每一刀都要為下一刀留‘活路’”陳老師將一張普通紅紙通過巧妙折疊,配合精準剪刻,瞬間呈現出精美的紋樣,引得學員驚嘆。學員從折疊紙張、陰剪、陽剪等基礎剪刻技巧開始,精心挑選不同顏色的彩紙通過巧妙搭配、合作共創,逐步掌握對稱紋樣剪刻,紅紙在指尖逐漸有了“形狀”。沒過多久,學員們在陳老師的指導下讓自己的作品呈現出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一幅幅精美紋樣的作品展現出學員們在本次培訓中取得的成果。
文化傳承
共筑非遺保護之基
本次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江門主會場活動現場,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都能積極參與其中,無論是對傳統技藝充滿好奇的學生,還是渴望傳承文化記憶的長者,都在體驗中感受到非遺的魅力與價值,進一步激發了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意識與熱情。同時,活動也促進了非遺傳承人與大眾之間的互動交流,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江門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