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江門市社會科學普及周
于7月11日至 7月18日啟動
主題為“智創未來路 科普向新行”
江門市圖書館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2025紅色文化輕騎兵:重走抗戰之路”
移動的文物課堂走進江門市圖書館
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個承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年份,“2025紅色文化輕騎兵:重走抗戰之路”系列活動之“移動的文物課堂”于7月18日在江門市圖書館南樓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承辦,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文廣旅體局聯合承辦,以華僑抗戰文物、抗戰故事與英雄人物為線索,帶領50多組親子家庭和40多名讀者穿越時空,重溫崢嶸歲月,傳承赤子丹心。
活動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蘇香旭與廣州華僑博物館陳陶然兩位老師以生動講解與互動引導,讓歷史故事直抵人心。

(朱磊磊 攝)
一、文物“開口”:解鎖華僑抗戰的赤誠密碼

在活動開場環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蘇香旭老師提問僑鄉紅色印記,孩子們難掩熱情,紛紛舉手分享,現場氣氛尤為熱烈。接著,蘇香旭老師為現場讀者展示了該館珍藏的三級文物,包括“1938年中共地下黨海外工作團副團長蔡長青像”“蔡白云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唱片”以及“蔡長青在越南河仙華僑公學上最后一課的紀念手帕”。廣州華僑博物館的陳陶然老師則帶來了“飛虎隊成員衣補(血符)”。這四件珍貴的文物仿佛讓歷史“開口”說話,使抗戰英雄的事跡得以廣泛傳揚,為人們所熟知。


孩子們在兩位老師的深情講解下,深入探尋文物背后華僑先輩的抗戰足跡,讓塵封的文物鮮活呈現:從僑鄉印記的開平碉樓,到僑批(銀信)等文物所承載的家國情懷,再到五邑僑胞以航空救國、文藝救國、鼎力捐贈等方式支援祖國的史實,無不生動詮釋著海外華僑“雖身處異鄉,卻心系故土”的赤誠。

(朱磊磊 攝)
二、英雄故事:重溫“僑心向國”的華僑精神
主辦方精心制作的“人物英雄互動卡”在孩子們手中流轉,塵封歷史再度鮮活呈現。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講述五邑華僑英勇抗戰的故事,林鏘云和南樓七烈士“守土有責”的鐵血擔當,司徒美堂募捐救國,李月美、甄崇運等五邑籍華僑放棄海外安穩、毅然回國參戰的感人事跡。每一次發言都飽含對先輩的敬意,收獲了熱烈的掌聲。現場參與的讀者朋友也直觀感受華僑群體在物資支援、戰場參戰、文化救亡等領域的卓越貢獻,深刻理解“僑心向國”的華僑精神和抗戰精神。





三、藝術共創:以筆墨致敬抗戰英烈




在“致敬華僑抗戰英烈藝術共創”環節,孩子們在深入了解華僑先輩的感人事跡后,以高度的熱忱投入創作。大家圍繞“文藝救國、航空救國、捐款救國、參戰救國、技術救國”等主題分組協作,運用彩色馬克筆、鉛筆、折紙、輕黏土等材料,通過繪畫、拼貼、書寫感言等形式,集體創作了五份獨特的紀念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融入了開平碉樓等僑鄉元素,更將“抗戰必勝”的信念與對先輩的崇敬之情融入其中,以藝術之名向華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當布貼畫上的菊花綻放、“參戰救國”的字跡重現,我們接過的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份“以吾輩之青春,護盛世之中華”的使命。

四、精神傳承:讓赤子丹心歷久彌新
活動打破傳統講座的空間局限,以“移動課堂”的沉浸式體驗,讓愛國情懷在互動中自然流淌。授課老師的深情講解與互動創作相結合,使“紅色文化輕騎兵”這一流動的信仰傳播隊、滿載記憶的教育直通車,有效傳遞了歷久彌新的精神火炬。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讓參與者深刻感悟到華僑先輩的赤子丹心,更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深刻感悟“民族的凝聚力,從不是口號,而是每一個普通人在危難時的挺身而出”。僑胞們跨越山海的赤子心,終將化作當代青年砥礪前行的動力——讓歷史的精神永不褪色,讓民族的力量代代相傳。


本次“移動的文物課堂”通過“文物+創作+教育”的創新模式,生動展現了抗戰文物的“活態傳承”。抗戰文物從展館走向群眾、走向學生、走向課堂,此刻,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載著精神力量的“教材”。未來,江門市圖書館將繼續聯動多方資源,打造更多“可移動、可參與、可傳播”的文化項目,讓華僑精神在僑鄉大地持續綻放時代光芒。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