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營是江門市博物館的暑期“王炸”活動,自2019年首屆舉辦以來,已經走過六屆,從惠東白馬窯遺址到惠州古城墻遺址;從新會官沖窯遺址到臺山的廣海衛城遺址、迎祿村古瓷窯遺址,及至2025年最新一屆深入臺山海宴的沙丘遺址,探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活動痕跡,六屆上山下海,六屆風雨兼程,學生們在學習體驗真實的考古現場道路上一路生花。
第六屆考古夏令營
驕陽似火,黃沙有情。10名分別來自江門市第一中學與培英高級中學的學生齊聚臺山市海宴鎮,他們從課堂走向田野,從理論走向實踐,在省考古院的專家老師指引下在真實的考古發掘現場中體驗考古發掘流程,在工地中學習了解沙丘遺址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探索嶺南地區早期的文明起源。
知識武裝頭腦,工地初揭面紗

什么是考古學?
夏令營首日,學生們在省考古院朱柯老師的引領下,系統學習了考古學的定義、考古工具與方法、考古現場的規則、重大考古發現等考古“基本功”。
參觀真實的考古工地
當大家走進真實的考古工地,理論不再枯燥,親眼目睹層層疊壓的文化堆積時,朱老師課上講述的原本對同學們還“不太熟”的知識瞬間“活”了起來。觸摸著地表采集的遺存實物時,一股奇妙的感覺由指尖傳來,同學們心中不禁產生圈圈漣漪,這就是新石器時期晚期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嗎?與古代先民觸摸同一件石器的認知讓大家大為震撼,仿佛從細微裂縫中窺探到時間的痕跡。

破冰交流
夜幕降臨,輕松愉快的學習交流破冰會,讓這群志同道合的“探秘者”在星光下迅速結成了緊密的團隊,共同憧憬著未來。
田野“偵探”養成記:調查與勘探
實戰日來臨,同學們真正走進考古實踐。

田野調查與勘探
在臺山市博物館馮浩然老師的現場示范教學下,同學們穿行于廣袤的遺址周邊區域,瞪大眼睛埋頭探尋地表器物留存,地上一塊其貌不揚的石塊,或許就是古代先民用來捕魚的工具——網墜。考古勘探實踐環節更是讓同學們驚喜連連,大家在省考古院龔海洋老師的指導下規范地用探鏟勘探地層沙土的特征,如何通過沙土樣本判斷遺跡分布與探方點位選擇是勘探的難點。

隨后,同學們進庫房參觀,見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器物的紋飾、材質、用途等信息,也了解了考古工作者在庫房中進行的初步的器物拼對、修復與拓片制作。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趙梓謙同學參觀后感慨,“原以為考古發現的都是完整的文物,沒先到大部分都是碎片。老師展示修復后的陶罐,光是拼合碎片就花了兩個月!考古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細致工作。”

田野“偵探”養成記:布方與發掘

布方與發掘
考古布方與發掘考驗著同學們的耐力與體力!同學們在考古布方實踐中,親手拉線、定點、打下鐵釘,在遺址上劃分出屬于自己的“探溝”。隨后,考古發掘實踐將專注力提升到極致,觀察探溝地層,畫出地層線,手持小巧的手鏟、毛刷,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屏息凝神地進行精細化清理。“當我清理陶片時感到無比的興奮與自豪,這不僅是一塊陶片,還是千年前的信息,是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江門一中的關煒琦同學感嘆道。

參觀華僑農場
為進一步了解海宴當地的文化,同學們來到了華僑農場參觀,讓大家感受到了十足的東南亞風情,制作香料香包,品嘗特色斑斕糕、椰蓉卷,走在農場里與歸僑暢聊東南亞華僑的故事,愜意無限,極大地舒緩了考古的疲憊,讓同學們以最佳的狀態踏上歸程。


考古之旅雖有歸途,但這幾天里浸潤的沙土氣息、親手觸摸的歷史碎片以及與伙伴們共同探索的熱忱,已如種子般深植于同學們的心田中。
在結營時,江門一中的謝聞汐發自內心地談道,我曾以為考古是一項驚險刺激的活動,但真實接觸到我才發現其實沒有那么多的珍寶,但處外都是歷史留下的平淡痕跡。我總忍不住想,或許再過幾千年,我們的歷史也會被后人發掘,如此延續,一百年,一千年,讓中華文明更加璀璨。不只有王侯將相的故事才精彩紛呈,在萬古長夜中,亦有無聲百姓默默閃耀。
本期考古夏令營結營了,但今年考古夏令營的故事還沒完結,8月份我們將會再次相遇,記得關注“江門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