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頁折迭四海,油墨照見人煙。7月27日,一場以“書頁里的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溫馨讀書會在雅邑書社落幕!
現場參與者圍坐一堂,在裊裊書香與真誠分享中,循著文字的脈絡穿越不同城市的經緯,當紙上的市井煙火與現實的街巷光影交相輝映,大家一同在翻動的書頁間,探尋著每座城市獨有的脈搏與深刻的生命印記。


足跡里的城市故事
默爾索分享了他在香港的深度走訪。非洲中心的讀書會致力于凝聚在港非洲裔社群,通過共讀家鄉主題或非洲作家的作品,了解全球不同地區非洲人的生活狀態,以閱讀打破隔閡、增進理解。而在深水埗的一拳書館,“讓缺席的民眾重回書店現場”的標語,更引發了他對“閱讀能帶來什么”的思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重慶大廈的探索——這座曾被書籍描述為“罪惡溫床”的傳奇建筑,現實中卻成為多元文化的縮影:與形形色色的居住者交談,品嘗地道印度餐,切身感受書本如何成為探索現實的“鉤子”。

阿鋒則帶我們走進了香港音樂的記憶地圖。當他駐足在港樂經典《下一站天后》吟唱的街頭——百德新街的車站、大丸百貨的轉角,耳機里的歌詞仿佛躍入現實街景。他深切感受到歌詞與城市記憶交織的溫度,原來音樂早已為街道寫好注腳,讓陌生的城市忽然有了故事的聲音。

阿遙的分享是一幅西藏的詩意畫卷。在大昭寺,他目睹了從青海到拉薩三步一磕的朝圣者,臉上充滿虔誠純凈的笑容。他還特別提到一位風塵仆仆的姐姐,露出的大白牙令人動容;還有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游人信徒交織的喧鬧中磕頭叩拜。這段經歷讓他明白,城市的圣潔感源于平凡人的堅持和信仰。
書頁中的城市印象

YiHao通過《失落的衛星》帶我們深入了中亞的神秘腹地,得以窺見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另一面——這座林立著噴泉的白色大理石之城,其華麗表象下隱藏著一個現實:雖靠油氣資源暴富,實則是權威治理下的封閉國度,公民閱讀和上網受到嚴格限制。通過本書,YiHao反思了我們沉溺于“二手生活”(過度依賴手機獲取體驗)的常態,呼吁大家放下虛擬世界,在真實的行走與對話中探尋生命的充實感。

“人壽百年,紙壽千年”默爾索分享的海明威《流動的盛宴》,凝固了1921年那個戰后滿目瘡痍卻又活力迸發的巴黎。海明威的記憶如精密的刻刀,將“迷惘一代”的動蕩巴黎,連同街頭的咖啡香、牡蠣的鮮味、潦倒文人的執著與掙扎,悉數封存于書頁。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再是教科書中模糊的文豪肖像,而是充滿血肉與矛盾的鮮活個體。

阿遙分享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仿佛帶我們來到了民國時期的北京城南胡同,通過孩童英子的純凈目光,記錄下老北京城的煙火記憶:駱駝鈴鐺、井窩子水聲、四合院里的市井百態,交織著胡同深處的悲歡離合。“瘋女”秀貞的母愛悲劇、草叢小偷的生存困境、保姆宋媽骨肉離散的錐心之痛,直至父親病逝時夾竹桃凋零的成長領悟,凝練成一部“帶著體溫的北平風俗畫”,在純真視角下消解世俗標簽,讓斑駁的城墻與普通人的生命褶皺,成為城市靈魂最動人的注腳。
尾聲
書本不是封閉的圍墻,而是帶我們走向遠方的鉤子;城市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由無數故事和文學記憶編織的永恒錨點。 生活因閱讀被賦予新解,旅途因沉淀而愈發深刻,愿我們始終保有這份好奇與覺知!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