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發揚江門五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構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長效機制,著力推動我市全民美育工作深入開展,充分發揮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陣地作用和城鄉居民終身美育職能,8月22日,由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海琴石畫坊在江門市文化館舉辦了第61期江門市“邑”起學非遺——大理石畫制作技藝體驗課。30位非遺手工愛好者齊聚一堂,在大理石畫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林柏枝的指導下,用刻刀、砂紙與色彩,將天然石紋化作流動的詩。

活動現場,林柏枝老師先向大家展示了大理石天然紋理的獨特美感,“每塊石頭的紋路都是億萬年地質運動的痕跡,我們的任務,是讀懂它的語言,再用技藝放大這份自然之美。”隨后詳細講解制作步驟:根據大理石紋路,發揮想象,先用鉛筆描摹形態,再用美工刀鉆刻,接著用砂紙打磨,最后上色,每一步都賦予了大理石全新的生命。學員們目不轉睛地聆聽,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實操環節中,學員們紛紛拿起工具,化身 “石上藝術家”。他們時而低頭凝視大理石紋路,構思創作靈感;時而在老師指導下,小心翼翼地進行鉆刻、打磨。在林柏枝老師的耐心指導下,一塊塊原本普通的大理石,逐漸顯現出花鳥魚蟲、山川河流等生動圖案。“原來石頭也能這么美!”“第一次嘗試,感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學員們看著自己的作品,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大理石畫制作技藝講究 “因材而造”,利用大理石天然的色彩和紋理,通過巧妙構思和精湛工藝,將其轉化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這種將自然之美與人文創意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不僅展現了傳統工藝的魅力,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活動尾聲,學員們捧著自己的大理石畫圍坐分享:有人刻出了“月下竹影”,石紋的灰度剛好襯出竹節的清瘦;有人保留了大片天然白斑,只在邊緣描了幾簇野菊,稱其為“秋山遠黛”。“以前總覺得非遺離生活很遠,今天才明白,它就藏在石頭紋路里、刻刀尖上、指尖溫度中。”一名學員舉著自己的作品拍照,“回家要把這幅‘山水’裝裱起來,掛在客廳——這是石頭和我一起完成的‘獨家記憶’。”

此次 “邑” 起學非遺活動,不僅讓參與者親身感受到了大理石畫制作技藝的魅力,更在實踐中加深了對非遺的理解與熱愛。接下來,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推出更多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走進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讓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