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存亡、民族危難之際,有一群人,雖身處殖民統治下的澳門,卻以“救災”為名,行抗日之實。他們不分職業、不論出身,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抗戰獻出力量與真心。
如今,這段鮮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歷史,正通過“勠力同心 共赴國難——澳門同胞抗戰專題展” 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隆重展出。
救災之名行救國之實

20世紀30年代,澳門仍處于葡萄牙管治之下。為避開澳葡當局對公開抗日活動的限制,澳門愛國人士以“救災”為掩護,成立“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簡稱“四界救災會”)。他們用智慧與勇氣,在夾縫中點燃抗日的火種。
多元籌募全民響應
展覽通過豐富的歷史圖片、文獻實物和場景還原,生動再現了當年澳門同胞支援抗戰的多種方式:

義賣運動:義賣是由香港的瓜菜小販同胞首先發起舉行,他們將所獲連本帶利作為救國獻金。瓜菜小販紛紛在義賣物品標簽上書寫“共挽危亡”、“抗戰到底”、“救國都是勞工輩”等字樣。1938年9月,澳門四界救災會決定,發動全澳門舉行義賣,從9月3日至10月13日,前后進行40天,澳門同胞各行各業商販積極響應,一時風起云涌,及其熱烈,參加義賣的行業除瓜菜小販外,還包括酒店、飯店、茶樓、理發店、報攤、咖啡館、商店、成衣店、水果攤等等。


素食募捐:1938年“七七”事變一周年,澳門四界救災會號召發動全澳飲食業及面包店舉行素食籌募。由“四界救災會”設計一種“素包”,包子上印有“毋忘七七”四個字,在“七七”這天供應。各店號售出的素食、素包所得義款,由各店號負責自行存入當時的廣東銀行“澳門四界救災會”戶頭內。

獻金運動:“四界救災會”響應由武漢發起的獻金運動,發動澳門同胞獻金,踴躍支持祖國抗戰。“四界救災會”的愛國青年為使此項工作取得更好成效,組成工作隊深入基層進行宣傳,發動神香、火柴、炮竹、蚊香、織造等行業工人參加獻金,受到工人們的熱烈歡迎和響應。


歌姬捐輸:“七七”事變一周年前夕,“四界救災會”為了充分發動群眾,深入到當時著名的花街――福隆新街,向“歌姬”宣傳民族大義,抗日之需,發動她們于“七七”紀念日那天捐輸,并協助售賣“七七”紀念章。“歌姬”們聽之動情,潸然淚下,對日寇的憤恨之情溢于言表,“七七”那天,歌姬踴躍傾其綿薄之力,支持抗戰,除了捐出現款,還紛紛把珍藏的細軟拿出。以后,歌姬還積極參加其他籌募活動,如義唱、獻金等。她們還發起成立“花界救災會”,單獨開展籌募獻金等抗日救國活動。



展覽信息
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歷史回顧,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歡迎廣大市民國慶假期前來參觀,了解和感受澳門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
展覽地點: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三樓
費用:免費向公眾開放,可致電前臺預約講解(前臺電話:0750-3936219)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