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
2022年以來,廣東將“百千萬工程”作為“頭號工程”推進,著力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持之以恒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被多次強調。去年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進一步部署“思想道德建設”“精神風貌提升”等五大任務,不斷強化精神文明對“百千萬工程”的支撐作用。
江門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部署,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入“百千萬工程”,出臺《江門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系統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堅實的文化支撐與強大的精神動能。

△鶴山共和鎮來蘇村是全省首批“百干萬工程”典型村。肖仰樂 攝
理論“活”起來
凝心聚力有方法
“合唱時大家的心都聚在一起,我唱得特別開心!”在新會區司前鎮新建村,一場“百千萬工程”主題音樂黨課結束后,村民梁曉彤仍沉浸其中。新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葵鄉紅聲”宣講隊,把黨課送到田間地頭。原創快板歌《“百千萬”,加油干》將政策化為群眾語言,讓干群在共鳴中凝聚共識。
江門始終將理論武裝視為文明賦能“百千萬工程”的基石。持續擦亮“藝術黨課”品牌,舉辦活動2000多場,覆蓋黨員群眾近500萬人次,“永遠跟黨走·音樂黨課”獲中國文聯推介;組建87支示范宣講團,創新“音樂黨課”等多元形式;依托“江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慕課平臺”發布宣講視頻逾百個,吸引超300萬人次觀看,實現理論宣講線上線下全覆蓋。
如何將思想偉力轉化為發展動能與治理效能?江門以系統思維破題。
2023年,“文明形象的展示地”被納入江門著力打造的“10張城市文化名片”。《江門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創新實施,以“一團一隊、一站一宮、一場一街、一創一評、一約一制”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落地見效。

△江門基層宣講團帶著熱辣滾燙的“百千萬工程”理論宣講走進鄉村,帶去別具特色的“藝術黨課”。
2025年,江門文明賦能體系再升級——《宣傳思想文化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圍繞“四大計劃”展開:“理響百千萬·千村共學”推動理論扎根;“鄉風潤心·千村同美”重塑文明鄉風;“百千萬象·全域傳播”構建城鄉形象的立體敘事;“百千萬程·文產融合”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夯實農文旅融合基礎。
空間“新”起來
鄉土情懷有寄托
毗鄰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塘口墟,曾因人口外流僅剩9戶人家。如今,通過建筑活化、文化注入與配套升級,這里已吸引超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在省、市、縣三級宣傳部門共建下,探索出一條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

△江門開平塘口“IE公社”品牌標識。
江門深知,塑形不僅在于環境之美,更在于打造凝聚人心、激發認同的實體空間。今年5月,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指導下,江門市委宣傳部以塘口為試點,推出《塘口“數字化小鎮”建設方案》,啟動“IE公社”計劃。伴隨著低成本創業空間等政策,78名數字游民和文創青年成為首批“新村民”。
如今,設計師在嶺南田疇試種中原蔬菜,咖啡師將本地腐乳融入創意拿鐵……數字時代為古村注入新活力,重構了社區的溫情連接。
塘口的實踐是江門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它證明,文明鄉風建設并非虛功,而是關乎城鄉協調、培育新動能的實在工程。
面上,覆蓋城鄉的文明實踐網絡全面鋪開——全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423個,延伸160余個特色實踐點;以僑鄉“五大文化密碼”為核心,建成村史文化陣地409個;創新構建僑鄉特色“結對矩陣”,推動873個文明單位與基層站點結對,開展活動超1500場,有效提升基層治理合力。

△獲評全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先鋒天下糧倉書店,由糧倉改造而成。
點上,一批創新空間煥發活力——開平塘口先鋒天下糧倉書店獲評全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新會京梅村粵書吧獲評“廣東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全市打造30多個融合形象展示、教育、休閑的文明小屋;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建設121家“無負今日”城市書房,成為潮流文化地標。
這些多元融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成為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前沿哨所”,更是涵養鄉風、激發認同的“精神家園”。
活動“潮”起來
鄉村夜晚有熱度
夕陽熔金,稻浪翻涌。今年7月,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的田野上,一場“稻田音樂節”點燃夏夜。村民權叔站在田埂笑意盈盈:“聽著歌、聞著稻香,村子熱鬧了,鄰里也更親近了!”

△今年7月,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年“趣”鄉村稻田音樂會在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上演。
舞臺對面,“文明Yeah(夜)集”人聲鼎沸。瓜果好物與文明科普相融,志愿者在互動中傳遞禮儀,歡聲笑語交織鄰里溫情。
這正是江門“鄉風潤心·千村同美”計劃中“夏耘展演”的生動實踐。江門聚焦文化振興,以空間整合、文明夜集、村史文化、村歌唱演為抓手,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根。




△全市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Yeah(夜)集”項目,目前已累計舉辦活動500余場。
文明實踐亮品牌。全市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Yeah(夜)集”項目,目前已累計舉辦活動500余場,覆蓋超6萬人次,成為僑鄉凝聚社區、促進和諧的“夜模式”金名片。

△“文明Yeah(夜)集·墟里有戲”品牌活動在江門開平塘口糧語廣場啟動。
村歌唱演聚民心?!按甯璩饋怼薄按甯璐笈褴囇惭荨钡然顒訌V泛開展。臺山桂水村的民謠音樂會、開平塘口鎮的粵語金曲夜……村民唱響自己的故事,“以歌化人、以樂聚力”的新風尚浸潤鄉野,增強認同。

激發創作添活力。江門打造“僑鄉新大眾文藝社——廣東網絡文學青創孵化中心”等平臺,點燃群眾文化創造熱情,培育鄉土文化自信。
一場場活動,不僅點亮了鄉村夜晚,更聚攏了人氣鄉情,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機制“巧”起來
基層治理有溫度
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新會區茶坑村。
在新會區茶坑村,一塊記載梁啟超“鄉治”古風的石碑旁,現代版“鄉治”正在進行——村里推行“村民積分管理”,善行義舉可量化積分,兌換物品或服務。這套與“五邑志愿服務銀行”聯動的機制,形成“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的良性循環,助力該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江門扎實推進村規民約修訂,全市1056個行政村100%完成。865個村推行文明積分管理,與“五邑志愿服務銀行”項目協同,以“小積分”撬動“大文明”,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在全市村規民約全覆蓋基礎上,江門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殯葬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去年以來,全市殯葬服務機構取消收費項目26個,免除基本服務費用3009.28萬元,各行政村均無高價彩禮現象,推動形成淳樸民風。
文化賦能更需轉化發展動能,江門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開平赤坎華僑古鎮。景區供圖
建強文旅特色鎮村,打造赤坎華僑古鎮、華僑城古勞水鄉、川島旅游度假區等美麗圩鎮范例,“赤坎華僑古鎮活化利用古建筑”入選廣東省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優秀案例;

△今年4月28日,江門市2025“助力百千萬·網推家鄉美”直播帶貨宣傳活動啟動。
繁榮鄉村農文旅經濟,開展“助力百千萬·網推家鄉美”“請到江門過大年”等直播帶貨活動,助銷“土特產”,帶動農民增收,優化發展環境。
如今,文明鄉風正為江門的“百千萬工程”注入持久力量。向上向善的文明風尚與整潔有序的美麗鄉村,讓“原鄉人”自豪、“歸鄉人”暖心、“新鄉人”向往。一幅村莊美、產業旺、文化興、農民富、鄰里和的幸福畫卷,正展現出文明賦能的長遠意義——僑鄉鄉村,既裝得下過去,也載得起未來。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