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部署,推動我市體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助力僑鄉打造“三心”、打開“三門”的重要時期。為統籌規劃“十三五”時期各項體育發展任務,根據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結合我市體育工作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體育事業發展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我市體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托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立足于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通過全市體育系統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體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制定的目標任務。
一是群眾體育蓬勃開展。全市每年組織2-3項有特色的大型群眾體育比賽和展示活動,各地做到周周有健身活動、月月有健身比賽。每年成功舉辦健走馬拉松、農民運動會、千村居籃球賽、體育節系列活動和綠道健步、騎行等品牌活動。全市每年舉辦各類大型體育活動超過二百次,參與人數約250萬人次。已建立和完善了6個國家國民體質監測站點,每年免費為群眾體質監測近4000人。全市成立體育社會組織178個,已成立有體育組織的社區居委會達242個,建立鎮街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79個,健身氣功站點47個,晨晚練點712個,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近13000人,達總人口數的萬分之28.8,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超過45%,城鄉居民體質達標率達95%。
二是競技體育基礎逐步夯實。積極探索體教結合新路子,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有了新進展,目前我市現有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4所,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9所,省級青少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1所(2013-2015周期),市級青少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72所(2013-2015周期)。積極開展中小學生各項目比賽,培養了一批體育后備人才,在省內外大賽中為我市贏得了榮譽。競技體育水平開始逐步回升,參加第十四屆省運會獲10金、9銀、22銅,總積分排名全省第10,我局獲2010-2014周期突出貢獻單位獎。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市運會,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十二五”期間,我市參加全省比賽獲第一名70多個,參加全國重大體育比賽中獲獎牌14枚,銀牌3枚,銅牌7枚。目前全市有市級體育運動學校1所,市、區級體校4所,體育優秀后備人才900多名,有教練員72人,其中獲高級職稱者11人。
三是體育產業穩步發展。據廣東省2011年體育及相關產業專項調查統計,我市體育及相關產業總產出6.38億,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0.35%(全省1.02%)。按照省體彩中心的統一部署,推進廣東省體育彩票三級管理改革,有效推進體育彩票銷售工作,全市五年累計銷售體育彩票約14.98億元,人年均體育彩票消費支出約為76.16元(14.98億元/5年/戶籍人口393.39萬人=76.16元/人),共獲得體育彩票公益金約1.09億元,用于體育場館建設及發展體育事業。先后承辦了廣東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中國排球聯賽,全國女子足球聯賽,中國羽毛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國際網聯女子網球巡回賽、國際網聯青少年巡回賽以及中國國際象棋甲級聯賽,全國擊劍錦標賽等大型體育賽事。江門市體育場館等健身場所實行市場運作,積極為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市民開展體育健身比賽活動提供優質服務。
四是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完善。加大了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力度,到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各級學校、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已建成體育館28座,田徑場459個,游泳場、館97個,鎮街全民健身廣場77個,全市90%的城市社區,100%的行政村設有全民健身活動點,配有相應便捷、實用的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路徑等體育健身設施。市屬體育場館和各市區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市體育場館管理中心、新會、臺山、開平、鶴山、恩平等10個單位被命名為“廣東省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示范單位”。全市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得到一定改善,大多已建成或正在規劃新建塑膠田徑場。市內2所大專院校,擁有配套完善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全市共有具備開放條件的107所中小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已全部面向社會開放,10所學校被列為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示范單位。機關、企業、鎮街、村組、社區健身設施不斷增加和完善。全市體育面積已達到1121萬平方米,人均體育面積達2.49平方米,居廣東省人均體育面積上游水平。
雖然“十二五”期間我市體育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公共體育服務仍然不足,組織化程度不高。各級政府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仍然不足,全民健身覆蓋人群還存在難點和盲點,市民體質尤其是青少年體質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差距。全民健身活動組織網絡還不夠健全,國民體質監測普及程度不高,社會體育活動不夠豐富、城鄉開展不均衡,體育社團作用發揮不夠。
二是體育人才隊伍薄弱,專業人才缺乏。市、縣級體育管理干部、教練員、裁判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遠不能滿足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三是競技體育水平不高,體制機制不健全。業余訓練基礎仍較薄弱,高精尖競技體育人才數量偏少,科學訓練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仍處在全省中下游,優秀后備人才少;資金投入不足,事關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完善。
四是體育場地設施總體水平低。全市現有體育場館落后老化,難以滿足現今省綜合體育賽事要求。體育場地設施數量雖有較快增長,但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五是體育產業總量規模小。體育產業的整體水平偏低,結構有待優化,對地方經濟貢獻率較小,與體育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相關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二、體育事業“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體育局和市委的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堅持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創新發展,把握新時期江門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緊扣珠西戰略的實施,對照“東提西進,同城共融”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要求,堅持服務中心、服務大局,圍繞體育現代化目標,加快轉變體育發展方式,依法行政,努力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的統籌協調發展,實現各項體育工作全面進步,為我市打造“三門”、建設“三心”作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目標
到“十三五”期末,城鄉一體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完善健全,全民健身的生活化、社會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基礎更加扎實,訓練綜合效益更加突出,競技體育實力進一步增強;體育產業初具規模;體育社團在社會體育中的主體作用更加突出,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實體化進程不斷推進;體育投入不斷加大,場館數量、設施水平顯著提升,其中“江門市小型足球場建設布局規劃(2016-2020年)”工程建設得到落實;各類體育競賽更為活躍,成為展示城市形象、對外交流的重要內容;體育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優化,體育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群眾體育。城鄉一體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初步形成覆蓋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民健身組織、健身活動、體質監測不斷完善,100%以上城市街道、98%農村鎮建有體育組織,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俱樂部及健身站(點),每年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約900人,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46.8%以上,城鄉居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人數比例達大于85%以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良率達81%以上。
──競技體育。完善培養體系,輸送更多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到2020年,全市體育系統青少年體育訓練人數達到2000人以上;強化教練員隊伍建設,面向全國引進高水平教練員,全市培養新增高級以上教練員5人以上;加強裁判員隊伍培養,培養新增一級以上裁判員150人以上;全力辦好第八屆、第九屆市運會,力爭在第15屆省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在第13屆全運會、第31屆奧運會、第18屆亞運會上均有江門籍運動員參加并力爭取得好成績。
──體育產業。積極培育體育健身休閑市場,圍繞溫泉打造養生休閑基地。大力發展綠道體育和公園體育活動,形成自行車、慢跑、輪滑、乒乓球、羽毛球、足籃排球、劃艇、獨木舟、水上單車、釣魚、航海、攀巖、蹦極等時尚休閑運動局面,初步形成適合各類人群及各種需求的綠道、公園體育活動體系。唱響綠道萬人健步馬拉松、自行車騎行、越野等活動品牌。大力發展體育競賽表演市場,著力開發體育旅游市場,引進體育服務企業和用品銷售企業,促進全市體育產業多樣化發展,不斷壯大體育彩票市場。到2020年全市實現年銷售體育彩票4億元,人年均體育彩票消費支出超過100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到達0.75%,人均體育消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
──體育設施。重點加快各類體育場館建設,江門體育中心興建竣工。推進各市區體育公園以及各有關重點學校體育場館改造和市體育運動學校綜合訓練樓等建設,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基本形成既能滿足市民全民健身需求,又能滿足承辦省運會和承接全國單項高水平體育比賽的需要的體育場地設施網絡;加強市區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落實“江門市小型足球場建設布局規劃(2016-2020年)”工程建設,加強鎮街公共游泳池規劃建設,完善社區體育健身設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和場館向公眾開放工作,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建體育場所并對外開放。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新增公共體育場地面積16萬平方米,按戶籍人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2平方米。
──體育科教。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強體育科技基礎建設,提高體育科技在全民健身、國民體質、運動訓練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完成元寶山體育公園內的江門市國民體質檢測中心建設,辦好“江門體育”門戶網站,提高信息服務水平。
──體育人才。培養和引進一批優秀體育行業人才,努力構筑江門體育人才高地。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在訓練和體育經營的事業單位中深入推進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創新用人機制,努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氛圍。
──體育社團。實現市、區體育總(協)會全覆蓋,全市各類體育社團數量達110個以上,入會會員總數達4.7萬人
──體育文化。僑鄉傳統體育和體育人文歷史得到保護和傳承,積極爭創全國“武術之鄉”、“中國網球特色城市”,重點打造蔡李佛、詠春拳、周家拳、太虛拳等武術文化品牌,傳播正能量。體育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全民健身、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等體育觀念深入人心,塑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體育事業“十三五”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政策、制度、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
各級政府為體育事業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將體育事業納入市、區兩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育事業發展經費列入市、區兩級財政預算。體育設施逐步推行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購買服務等形式,向市民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體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重點轉移到貫徹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研究制定體育行業政策性措施辦法和發展規劃,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服務,加快體育制度的創新。充分發揮各級體育部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行業體協和單項運動協會的職能作用。鼓勵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舉辦面向大眾的社會體育活動。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擴大、提升企業獨辦和合辦俱樂部的數量和質量,支持建立股份制俱樂部,群眾基礎好、市場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可逐步過渡為協會制管理,并加快協會實體化進程。爭取多渠道投資,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體育發展的氛圍。
(二)以體育社會化為導向,完善群眾體育服務體系。
按照《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總體要求,堅持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工作原則,積極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各項工作。加強城鄉基層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建設好群眾健身場地,為群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便利;健全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大力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和完善體育組織、全民健身站(點);樹立“大健康”理念,體醫結合,建立江門市國民體質檢測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國民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完善居民體質健康檔案;重視老年人體育工作,普及殘疾人體育活動;繼續實施“五個一”文體惠民工程,推進群眾體育活動經常化,各級體育部門和體育社會團體組織,加強與各級各類學校和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的合作,利用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農閑季節組織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突出“三個重點”:即青少年體育以學校為重點,確保開齊開足體育課程和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農村體育以鎮街為重點,開展農民喜愛的體育健身活動;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努力形成一批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和基層體育健身團隊,不斷豐富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
(三)抓好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制定切合我市實際的競技體育發展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健全完善層次分明、職責明晰,任務明確、計劃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獎懲嚴明、運轉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工作制度。鼓勵和指導市、區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重點發展適合的運動項目,優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優勢和地方特色。建立科學、高效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改革市體校辦學體制,加大對市體校訓練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落實訓練經費,改善訓練條件,努力把市體育運動學校建設成為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基地。夯實競技體育基礎,堅持走體教相結合的道路,大力發展校園足球,研究制定《江門市足球試點城市2016-2018年改革規劃》,發展足球特色學校,建立一批市級校園足球試點學校,爭創廣東省足球試點城市,辦好各級足球聯賽,推動足球普及。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加強三級訓練網絡建設,不斷提高各級體校、體傳校的教學、訓練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加大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和高水平教練員的引進力度,制定體育優秀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完善業余訓練管理辦法和評估標準,體育和教育行政部門定期對體校和學校運動隊進行評估。對各級培養和輸送體育優秀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狠抓賽風賽紀,凈化賽場風氣,不斷完善和改革競賽制度。
(四)加快體育場館建設步伐,整體提高體育基礎設施水平。
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列入市、區、鎮街三級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十三五”重大建設項目投入計劃。重點抓好“十三五”小型足球場地規劃建設,抓好現有體育場館的維護、改造,加快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江門體育中心建設。促進體育場館資源大整合,實施集約化運營管理,進一步提高現有體育場館設施的綜合利用。各市、區整體推進,新建開平市體育中心、鶴山體育公園,改建一批體育設施。依法明確公共體育設施(含新建住宅小區體育設施)建設規范、標準和用地定額指標,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功能質量。政府有關部門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項目立項、土地征收、規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優惠。優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投資模式,制定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獎勵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全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率,公共體育場地、學校體育設施積極向市民開放。加強對體育場地設施的安全管理和維護,對侵占、破壞體育場地設施和擅自拆除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依法嚴肅處理。
(五)培育體育市場,促進體育產業規模化發展。
大力培植和引進體育用品生產、銷售企業,適度引導群眾體育消費。重點扶持職業俱樂部發展(五人足球、散打),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珠超聯賽和散打賽,辦好每年的足球嘉年華。推動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參與南粵古驛道戶外體育健身徑建設,積極組織具有文化歷史主題的跨行政區域戶外體育賽事。大力繁榮體育彩票市場,依靠提高人的素質、依靠科技創新、依靠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切實轉變體育彩票發展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體育彩票大發展。加強對體育市場的規范管理,明確各類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規范主體行為。強化體育經營活動的安全監管,建立和完善體育服務規范,提高體育服務水平。完善體育產業政策,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頒發的《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結合江門實際情況,設計完善體育產業統計調查制度。主動聯合市統計局開展年度全市體育產業相關調查統計,摸清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鼓勵創辦體育產業基地,規劃產業布局,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加大政府引導力度,積極鼓勵企業、個人投資體育產業,在土地征收、稅費減免、財政扶持、資金融資以及其他方面給予優惠,把體育產業發展成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六)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領導,保證規劃順利實施。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連續性,制定相關政策,促進規劃的順利落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體育行政部門在政策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改進管理方式,規范行政行為,建設廉潔高效的服務型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創新體育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參與、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體育事業發展格局。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建立分級管理、條塊結合、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推行管理體制、用人機制、競賽運作、辦學體制等各項改革,增強體育工作活力。努力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打造一支具有較高政策理論水平、較強科學決策能力的高素質體育管理人才隊伍以及一支具有較高執教水平的優秀教練員人才隊伍,推動體育系統干部知識結構轉型升級。加強體育宣傳力度。努力營造體育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主動、及時、準確地做好政務信息公開。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