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也是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濕地滋養生命,僅占全球陸地面積6%- 8.6%,是全球40%動植物的棲息地,被譽為“物種基因庫”,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用顯著;濕地韌如蒲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固碳減排、改善水質、緩解和預防臺風等氣象災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

但我們更應該知道,濕地已危如朝露,濕地正在加速消失,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1970年以來全球濕地至少消失35%,超過四分之一的濕地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濕地保護修復刻不容緩。
守護濕地,守護的并不僅是濕地,更是我們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濕地保護高度重視,多次對濕地進行考察,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濕地保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江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沿海區域,濕地類型豐富,包括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涂、內陸灘涂,總面積17251.04公頃。代表性濕地有獨木成林的新會小鳥天堂,粵港澳大灣區連片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的臺山鎮海灣紅樹林,珠三角典型的庫塘型濕地開平孔雀湖,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鶴山古勞水鄉。這些濕地不僅是水鳥等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更承載著江門僑都兒女的記憶與鄉愁。一直以來,江門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與建設工作,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門實踐,留住鄉愁。

(開平孔雀湖 拍攝作者:林國強)

(新會小鳥天堂 拍攝作者:蔡兆權)

(臺山鎮海灣紅樹林 拍攝作者:李駒榮)
通過采取一系列手段強化濕地保護修復水平,江門濕地資源保護力度持續加強,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逐步健全,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效提升,濕地生態空間持續優化、美化。近年來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充分依托全面推行林長制等制度,強化督促指導與考核,將濕地保護修復、濕地公園建設等內容納入《江門市林業保護發展規劃(2021-2025年)》《江門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江門市2022年度林長制考核實施細則》等文件;二是組織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珠三角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萬里碧道建設、西江潭江流域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高質量水源涵養林撫育等一系列工程,積極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水鳥資源多樣性監測及藍碳調查評估;三是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合執法與協調機制,組織開展濕地監測圖斑核查、涉海自然保護地“雙隨機”抽查等行動,通過法律等手段,及時發現、打擊破壞或非法利用濕地資源等違法行為;四是健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重要區域濕地管理機構與人才隊伍,推進自然保護地確權登記、勘界立標以及生態保護監測、科普宣教、旅游服務等設施建設。先后獲批開展3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其中新會小鳥天堂、開平孔雀湖已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五是依托濕地保護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積極利用傳統與新興宣傳平臺,將濕地、旅游、歷史文化等要素串聯起來,多途徑開展系列濕地科普宣教、生態旅游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我市濕地生態與人文之美,其中廣東新會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因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地保護、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等方面的特色與優勢,成功入選“2022年廣東省林長綠美園”。
面對濕地保衛戰,我們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勢依然嚴峻。不合理圍墾、污染排放、泥沙淤積、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濕地造成破壞和威脅。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任重道遠,決不能掉以輕心。江門濕地的保護修復離不開千千萬萬一線守護者,更離不開你我,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請自覺從我做起,不往濕地傾倒污染物、廢棄物,不侵占濕地,保護濕地野生動植物,積極參與濕地保護修復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活動,你的選擇、你的宣傳、你的行動對于濕地保護修復至關重要!記憶與鄉愁需要我們共同守護,保護濕地,耕耘不輟,奮斗不止,你我同行!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