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省、市黨委、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部署,了解、掌握我市種質資源分布及生長情況,做好種質資源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12月25日,江門市自然資源局在七星坑自然保護區召開種質資源調查考察現場會,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楊海泉、黨組成員、副局長岑奕凡及有關科室負責同志,廣東臺山上川島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廣東恩平七星坑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市林科所、市屬國有林場、各縣(市、區)林科所有關技術骨干等3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深入林區現場調查考察林木種質資源,第二階段在會議室召開座談會。
現場調查考察過程中,考察組分為三組深入林區徒步開展蘭科植物、蕨類植物、大徑材植物、林果植物等種質資源調查。沿途每組的技術骨干向大家介紹找到的品種的外貌特征、生長習性、生長環境、用途及研發方向等,互相交流所學所聞,使考察組成員在認識植物的過程中,還學習到了很多植物學知識。考察中,先后發現草珊瑚、構棘、扁擔藤、斑葉野木瓜、猴耳環、大葉鉤藤、折冠藤、煙斗柯、肖蒲桃、大葉刺籬木、異色山黃麻、赤蒼藤、走馬胎、半柱毛蘭、南山茶、闊葉獼猴桃、廣東金葉子、黃蘭等野生植物,還發現了美脈杜英、陳氏異藥花等本土特色物種及馬尾杉、金線蘭、紫荊木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采集了標本20份,保存于七星坑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豐富管理處的標本庫。
現場調查考察結束后,在保護區管理處召開座談會,市林科所就江門市現有種質資源情況、研究成果及未來種質資源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等情況做了匯報,楊海泉書記就我市推動林業種質資源研發與成果轉化提出幾點意見。
楊海泉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關系到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福祉。古語云“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生物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關系到人類的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楊海泉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向森林要食物”也是對種質資源保護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把優良的植物基因保存下來,傳承下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把江門的種質資源調查好、保護好、利用好,是我們林業部門科技人員的責任和歷史使命。一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特別是本土物種對于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意義。二是要扎實摸清江門種質資源底數,建立種質資源庫。江門地處北緯22度附近的亞熱帶,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的種質資源庫。市、縣兩級的林科所、林場、自然保護區都要參與進來,扎扎實實摸清我市種質資源的底,建立我們江門的種質資源庫,為保護我市的種質資源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要狠抓科研選育、引育,培育優良品種,保護瀕危品種。要充分利用好林科所、林場、保護區的資源,爭取培育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高的品種,將成果向市場上推廣,更好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保護瀕危品種,針對花梨木等瀕危物種,致力于研究出更適合生長和推廣的品種,增強瀕危物種的生命力。四是要主動銜接市場,力促科研成果轉化。要根據市場需求培育優良品種,更好的發揮出種質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同時也要依靠、借助市場的力量來轉化、推廣我們的科研成果。
楊海泉指出,林科所、林場、保護地是維護生態多樣性、穩定性、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希望各單位、各位科研人員扛起綠美江門生態建設的責任和使命,為提升江門林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江門樣板做出新的貢獻。


江門市政府門戶網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