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時間:2023年02月24日11:00-12:00
播出頻率:江門電臺FM100.2新聞綜合頻率
上線單位: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江門市鄉村振興局
訪談嘉賓:江門市委農辦主任,江門市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江門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鄭少強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小麗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善和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梁浩彬
江門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江門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鄺潮基
節目主持:鄺杰嵐
主持:2022年,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個地級市預制菜產業聯盟、出臺了《江門預制菜十二條政策措施》,多舉措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目前我市預制菜產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小麗:目前,全市共有預制菜產業鏈企業624家,以畜禽、水產為主要原材料的即烹、即配類預制菜生產加工企業近50家,開發上市預制菜產品超300款,其中包括五邑盆菜、陳皮鴨、陳皮豬腳姜、馬岡鵝、粉葛扣肉等僑都特色預制菜產品。
2022年,我們重點圍繞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標準化建設、預制菜項目儲備,以及市場渠道建設和品牌推廣開展一系列工作。蓬江區預制菜產業園在去年6月成功納入全省首批預制菜題材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首個預制菜標準《江門特色預制菜儲運品質保障技術規范》發布實施,麗宮、珍僑、美心、江帆等企業正積極開展預制菜有關產品團體標準制定。儲備7個成熟度較高的預制菜技改、擴產、配套設施建設等項目。搭建了線上線下“僑都預制菜”專區專柜,舉辦“僑都預制菜”首批菜品發布會、江門市首屆“僑都預制菜”云上擂臺賽等活動,在全省首創開展跨企業優質預制菜單品組合,策劃“江門年夜飯”預制菜品牌,全年組織63家次預制菜企業參加省內省外各大展會。2022年,全市即烹、即配類預制菜生產加工產值超17億元,向全球輸出“僑都預制菜”近6300噸,銷售額超3000萬美元。
主持:對于我市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市民也是非常關注。來聽聽市民的聲音:
【市民錄音】
市民1:預制菜符合現代社會發展,但如何將保留傳統口味與現代需求相結合,還需要一定時間。
市民2:預制菜給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方便,減少麻煩。衛生安全方面其實比有些外賣還有保障,但如果進行推廣的話還有待提高,一步步來。
王小麗:預制菜口味問題涉及生產標準體系建設問題,相關部門已經牽頭制定相關標準。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預制菜相信會越來越好,備受市民喜歡。現在通過線上線下和展柜展示預制菜,讓市民更容易了解。
主持:接下來對推動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市還將有哪些措施?
王小麗:一是加快推進“一園四區”預制菜產業園和蓬江區省級預制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著力推進園區龍頭企業招引、標準化試點建設、預制菜產品研發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二是持續強化品牌育品和市場對接,依托國內外展會平臺,組織“僑都預制菜”企業參展參會,引導企業布局RCEP和國際市場,著力打造全球華僑預制菜集散地;三是加強食品安全保障,完善聯動機制,聯合市直相關部門組織專項行動、專項監督抽查等,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主持:漁業是我市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江門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江門在推動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有哪些舉措?
趙善和:江門是海洋大市,漁業大市,我們將從以下方面推動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一是加強漁業資源開發保護,穩定提升水產品產量。二是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推動水產養殖提質增效。三是提升漁業技術裝備現化水平,為傳統漁業注入新動能。
主持:在加強漁業資源開發保護方面,我們有怎樣的計劃?
趙善和:通過完善市縣兩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加快推進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優化水產養殖業空間布局,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嚴格執行休禁漁制度,加強漁業資源養護,2022-2025年,計劃每年放流水生生物3000萬尾以上。開展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4年,全市完成18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任務。
主持:在開發保護漁業資源的基礎上,漁業產業結構如何實現優化呢?
趙善和:通過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品品質。2023年,計劃申報創建5家省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生產主體)。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本地優質水產品種的保護、開發和名優新品種的引進。加快發展壯大現代漁業加工企業,鼓勵擴大水產品精深加工規模,推進加工設施設備和技術更新改造,全面提高水產品生產附加值。加強特色水產品品牌建設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培育優質水產品牌,提升水產品競爭力。
主持:提升漁業技術裝備現化水平也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市將如何來推動呢?
趙善和:大力發展現代設施漁業,積極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模式。實施陸海接力,岸海聯動,充分發揮我市海洋漁業產業優勢,規劃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打造江門漁港經濟區。以漁港為基點,推動向海一側發展深水網箱、海洋牧場、海島旅游,向陸一側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產業集聚,拓展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
主持: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臺山市也奏響了春耕的“交響曲”,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來聽聽記者嘉琪的講述:
【記者口述】
嘉琪: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臺山市積極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公司+農戶+訂單”開展經濟作物種植,推動農戶由“會種地”向“種好地”“賣得好”轉變,實現效益最大化。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要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力保糧食面積穩定、產量增長。2023年,臺山將繼續推進墾造水田等工作,并推行“稻稻菜”“瓜瓜稻”等輪作模式。
僑農勤耕農場經營者李燦章:通過種植南瓜可以改良土壤,到種植水稻的時候,土壤的鎖肥性會高一些,水稻的產量也會高一些,種完水稻再種南瓜 病蟲害也會少很多。通過這種輪作方式,可以不斷把我們的土壤改善,把水稻和南瓜的效益不斷提高。
嘉琪: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戶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通過“訂單農業”模式,做到統一提供訂單、統一種植規范、統一價格收購、統一銷往市場,確保農產品品質,降低因市場價格波動和銷售渠道不暢帶來的滯銷風險,從而推動農業繼續高質量發展。
【熱線電話】
楊生:江門鄉村旅游在宣傳,設施方面可以更完善一些,入園參觀可以免門票或推出更多優惠。此外,希望能與公交集團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群眾前往參觀。
鄺潮基: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我們會繼續加大宣傳力度,總結鄉村建設經驗、典型案例,廣泛開展公益性宣傳,增加文藝的作品創作,增強社會公眾的認知度。目前很多社會資源參與鄉村建設,有的的確需要收取門票,但也有很多地方不收門票。下一步會爭取多方面優惠。感謝建議,接下來會推出更多精品線路。
主持:充足的準備加上辛勤的耕耘才會有豐厚的收獲。今年我市的春耕情況如何?我市如何積極做好今年春耕備耕工作?
梁浩彬:去年冬種面積增加5萬畝,達到70萬畝,為今年糧食生產打下良好基礎,今年全市計劃春種農作物播種面積約210萬畝,其中,早稻計劃播種面積125萬畝,比去年增加1萬畝。目前已經開始插秧,計劃到4月中旬可以完成春播任務。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加強農資調度,保障春耕生產。春耕水稻種子需求量近800萬斤,全市化肥庫存量2.5萬噸,存量、價格同比基本持平;農藥存量660噸,同比增長8%,價格下降15%。(二)加強墑情研判,及早做好防旱抗旱應急措施。據調度,全市各鎮抗旱防澇物資可滿足應急需求,有機動運水車60輛、泵站1696座、應急發電機1263臺等。(三)做好檢修和開耕工作,科技助力春耕。(四)農田建設提速增效,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產能,確保增產增收。
————————————————————————————
主持:今年市“兩會”提出“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美麗鄉村建設也是關系到千家萬戶。對于這方面工作,市民有怎樣的看法和建議呢?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市民錄音】
市民1:鄉村變化大,環境好了,道路干凈。
市民2:鄉村振興做得好,人們的素質和意識都有提高,基本設施如衛生間,還有便民設施都做得好。
市民3:古老水鄉發展得比較好,環境不錯。在路邊有果農賣水果,有的人覺得這是無公害,但食品安全這塊還有待加強。
王小麗:2019年,我市成功創建了國家農產品安全市后,持續通過各種措施來鞏固創建的成果,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風險意境,推廣應用承諾達標合格證,也鼓勵本地產的食用農產品帶證上市。在2022年,全市生產環節共抽檢農產品39.56萬批次,合格率是99.97%,截止到2022年底,全市有超過4400多家生產經營主體使用合格證的標簽301萬張,帶證產品超過233.9萬噸,其中主體數量與2021年底相比增長73.8%,排在全省第三名。此外,通過各種措施也實現連續多年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故零發生,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安全。在2023年,將會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完成食用農產品定量檢測不少于8500批次,全面推廣應用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力爭用證的主體,用證的數量比2022年增加30%,進一步保障我市買得放心,食用安全。
主持:接下來如何抓好鄉村建設?
鄺潮基: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們將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抓手,突出五邑僑鄉特色,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注重保護鄉村特色原貌,讓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一)是謀劃出臺《江門市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工程建設。提檔升級農村公路1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6座,村道安防工程45公里,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升級,推動農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村飲水保障水平,年度受益覆蓋農村人口達21.69萬人。
(二)是深入實施《江門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2021-2025年)》,完成60%以上的整村廁所改造提升,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3%以上,基本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加快推進5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持續升級改造一批鎮級生活垃圾轉運站。深入推進“五美”專項行動,因地制宜打造農村“四小園”等小生態板塊, 推動60%的行政村完成“三線”梳理整治。
(三)是開展和美鄉村示范建設。新建50個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建設100條紅色美麗僑村和一批美麗圩鎮,統籌鎮村連線連片建設7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重點打造以赤坎華僑古鎮為重要節點的“邑美僑鄉?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爭創廣東省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
主持:2022年,我市“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5億元,增長7.7%,增速全省第一,在省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連續第四年獲評優秀等次,在珠三角9市中排第4,糧食安全工作連續三年獲省考核優秀。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擘畫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市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和江門市“兩會”也都對推動江門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部署,你們如何看待這些成績?下一步農業如何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鄭少強:在過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全市上下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2022年鄉村振興江門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面對2023年,省委提出高質量發展,如何做好三農工作,從農業農村部門,鄉村振興牽頭部門來思考,我認為應該圍繞“兩條底線、一個中心、五個抓手”,開展新一年鄉村振興的工作,實現“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
守住“兩條底線”,一是保障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生產達到99萬噸,這是黨政同責的要求。第二是防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加大對336戶1082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跟蹤幫扶力度,進一步完善江門—崇左協作機制,發揮兩地農業大市優勢,推動鄉村振興。
圍繞“一個中心”,建設農業強市。這次中央一號文件中國提出農業強國,廣東省提出農業強省,而我們提出是農業強市。農業強市是綜合性的體系建設,今年我覺得要推動農業設施、漁港經濟區(含海洋牧場)和打造廣東(江門)智慧農機裝備產業園等建設,這幾項工作是農業強市的工作指標。
接下來,緊抓“五個抓手:(1)提升畜禽產能和質量,利用上樓養豬、養鴿、養鵝,提高產能和質量。(2)做好漁業規模的調整及品質的提升,養一些高價值的魚,做好魚塘美水處理。(3)做好人居環境的整治,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隨著電視劇《狂飆》的熱播,把整個江門鄉村振興的情況列舉出來,有亮點也有缺點,接下來做好七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工作。(4)目前江門有很多優質農產品,16個國家地理標志,我們要抓好六大特色產業,如:陳皮、大米、禽蛋、馬岡鵝等,今年整個產業鏈務必達到680億,相比2020年實業翻一番。(5)做好改革創新,江門是改革創新試行的地方,我們需做好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要做好臺山“農業特區”創新,希望通過創新推動僑都“三農”工作在高起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主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強國,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統籌部署建設農業強省,面對接連重農強農信號的釋放,傳統農業大市江門將如何推動實現由大到強的華麗轉身?如何進一步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鄭少強:我們將以建設農業強市為中心,充分發揮特色資源、比較優勢,加快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廣東鄉村振興邁入全國第一方陣作出江門貢獻。
(一)以大食物觀來統籌糧食安全。深化“廣東第一田”粵字號糧食主產地引領作用,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基本消滅可復耕復種撂荒地;大力開展農業“上山下海”培育行動,強化設施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建設川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充分利用緩坡地擴大農業種植,助力食物供給更多元。
(二)促進“接二連三”融合發展。高標準建設江門預制菜產業園,推進預制菜營銷推廣體系建設,推動預制菜“出海”。整體謀劃打造廣東(江門)漁港經濟區。連線連片謀劃打造廣東(江門)漁港經濟區,逐步形成造船、船舶補給、漁獲交易集散、冷鏈加工、休閑文旅等“五大中心”平臺。
(三)加快發展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重點發展陳皮、大米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力爭到2023年實現六大產業鏈總產值達680億元,實現比2020年翻一番目標。建設江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好國家級廣東絲苗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及14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突出品牌引領,加強“新會陳皮”等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做強馬岡優品等行政區品牌,打造鎮海灣水產等特色品牌。
(四)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突出推進強縣帶鎮促村,更好地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色和村的資源,推動臺山省級“農業特區”、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推動全市農村承包地流轉率達68%以上,加快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主持:近日,推進“菜籃子”工程質量雙提升這項工作納入了2023年江門市十大民生實事。市農業農村局作為牽頭單位將如何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
王小麗:江門市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作為推進“菜籃子”工程質量雙提升這項民生實事的牽頭單位,2023年我局將重點完成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任務:(1)加強“菜籃子”產品質量監測,完成食用農產品定量檢測不少于8500批次。(2)收集蔬菜、鮮食玉米新優品種100個以上,建立2個蔬菜示范點和2個冬種辣椒示范點,示范推廣優良品種8個以上,冬種示范推廣面積500畝。(3)推進我市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申報創建5家省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4)大力培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新增認定10個以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5)加快建設蓬江區省級預制菜產業園,基本完成顥騰優質農產品冷鏈配送項目。(6)推進品牌培育,實現“三品一標”及“粵字號”農業品牌數量同比增長3%。
主持:在日前權威發布的“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報告中,江門新會陳皮位居榜首,彰顯了新會陳皮的獨特魅力。江門不只有陳皮,還有大米、鰻魚、馬岡鵝、茶葉、禽蛋等組成了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目前這六大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
梁浩彬:按照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工作部署,2022年我市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廣東絲苗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開平茶葉、開平絲苗米、蓬江預制菜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1+13+27”國家、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品牌體系建設、營銷體系提升五大行動,2022年,六大產業實現全鏈條總產值533.9億元,增長27.64%。
主持:對于我市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市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市民錄音】
市民1、馬崗鵝聽得少,新會陳皮比較多。最近江門美食節辦的不錯,可以帶動旅游。個人覺得可以多辦些與特色農業農產品有關的活動,好像最近在水街拍的電影,可以通過影片來讓更多人知道。
市民2、禮樂農產品的名片巨峰葡萄,主要是農戶零零散散的種植,農戶面對農機農具、技術問題都有挑戰,還有銷售問題。要從源頭上解決這兩個問題,除了提供政策和資金資助,還可以由專業性強的機構、團隊來教授果農技術,同時電商平臺多參與,解決銷售問題。
梁浩彬:針對禮樂葡萄我們現在也是非常注重科技的推廣和服務工作,前期我們也和相關的科研院所保持積極的合作,特別是和我們下屬的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以及華南農業大學國農協會葡萄分會等保持了長期的合作,近幾年也邀請了各方面的專家開展技術的培訓和現場的技術指導。同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禮樂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也是我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多年來也舉辦了多次相關的技術培訓,為禮樂葡萄種植提供了技術的支撐,也引進相應的品種。葡萄種植在農業機械化這一塊我們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短板,目前葡萄種植主要在耕種、管理方面是實行了機械化操作。在銷售方面,近年來在江海區的發展是實行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葡萄的銷售已經做到了自產自銷,也帶動了休閑旅游的發展。下一步我們將加大電商平臺的發展,把銷售做大做強。
主持:節目最后有什么想對大家說?
鄭少強:在過去一年,我們江門三農工作取得一定成績,離不開廣大市民對三農工作的支持,我代表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對廣大市民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2023年我們召開了高質量發展大會,整個廣東掀起了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熱潮。江門的三農工作,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大家的通力努力下,我們會實現江門的高質量發展。再次感謝市民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