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時間:2023年9月1日11:00-12:00
播出頻率:江門電臺FM100.2綜合廣播頻率
上線單位: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江門市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
訪談嘉賓: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朱國昌;
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黨委委員、副校長畢國強;
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黨委委員、學生處主任蔡子鳴。
江門市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書記、校長何東成;
江門市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黨總支委委員、副校長張寧芝。
節目主持:鄺杰嵐
主持:本來應該今天開學的,由于臺風,開學推遲了,兩所學校的安排是怎么樣?
一職校長朱國昌:新生安排在9月4日開學;舊生安排在9月5日開學。但這還是暫定,要具體看臺風的狀況進行動態調整。
機電校長何東成:我們也是暫緩開學的,會根據三防辦的指示再通知家長和學生具體的開學時間,請大家留意學校的公眾號或者班級群組。
主持:今天是9月1日,步入新學年,首先介紹一下今年學校的招生情況?學校又做了哪些工作來迎接新生和慶祝開學?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今年江門市下達我校計劃招生1710人,目前已經交費注冊的新生1806人,超額完成招生計劃。今年我校高分層的學生比例取得可喜的進步,450分以上的學生有761人。迎新方面。一是開學前全面落實班級家校溝通工作。與家長和學生分別建立了微信群,把新的校園生活和學習進行了“預告”。二是開學第一天實施全方位對接。安排了師兄師姐們幫忙新生拿行李,找班主任,找課室,入住宿舍等。三是設立學前教育周幫助學生順利適應新學習生活。新生軍訓將于10月初進行。四是舉辦迎新晚會,搭建展示平臺,增進集體凝聚力。同時,我校的蔡李佛獅藝、籃球、滑板、跆拳道等80多個社團也會招新,引導學生融入社團,增長才藝,豐富課余生活。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2023年我校新生注冊近2100人,超額完成招生任務。學校為迎接新生和慶祝開學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開展新班班主任專業培訓,提升管理實效。二是根據學生的報讀專業分班,每班建立班群。及時解答新生提出的問題,組織開學前學生心理疏導。三是營造歡迎新生入學氛圍,在校園內布置彩旗、歡迎橫額、背景板等,各專業部設計了具有專業特色的迎新儀式,增營造儀式感。四是組織新生接待團隊,包括學生志愿服務隊,教師義工隊,給新生提供報到指引。五是組織社團開展迎新活動,豐富新生課余生活。六是做好開學第一課宣講活動,開展專業介紹,前景分析,生涯規劃,再升學指引等教育。 七是做好新生入學健康檢測和校園校舍衛生管理工作,為新生順利開學打下良好基礎。
主持:聽了兩位對學校的招生情況和迎新工作的介紹,我們能感受到兩所學校對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視,也期待這些新生們都能在學校幫助下,迅速適應學校生活,快樂成材。下面,我們也來了解一下兩所學校的基本情況。
一職校長朱國昌:江門一職創辦于1980年,是一所公辦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是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首批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建設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400人,教職工370多人,“雙師型”專業課教師達到72%。還有一批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南粵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省名師、省名班主任、市“勞模”、市教育專家、市“十大杰出教師、市名師等名師。 學校由勝利北校區(主校區)、理工校區組成。校內建有2.5萬平方米實訓中心,設有汽修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烹飪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網絡實訓室、金融理財實訓室等近100個實訓室,實訓設備的總價值超過6000萬元。校外建有校企共建產業學院4個、穩定的學生實訓基地100多個。以五邑地區大型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開設了近20個專業,其中計算機應用專業是國家、廣東省重點專業,電子技術、會計、工藝美術等專業是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的實訓中心、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中心。
機電校長何東成:江門市新會機電職業技術學校建校于1975年,是一所公辦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先后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廣東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目前,學校已形成集中高職教育、成人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社區教育于一體的多元辦學格局。學校建有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1個,省級五位一體實訓中心4個,實訓場室80間,實習實訓工位2963個,產業學院5個,校外實習基地56個,教學、實習儀器設備總值5363.14萬元。擁有碩士研究生50人,中、高級職稱人員144人,雙師型教師185人,南粵優秀教師、省技術能手各3人。另外,還有省級名班主任工作室、市區級名師工作室、區級名班主任工作室、區級勞模工作室各1個。學校規劃建設了涵蓋裝備制造、交通運輸、電子與信息、財經商貿、新聞傳播及健康管理大類的18個中專專業和6個大專專業,并精準對接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等,規劃建設了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等5個專業群,培育了省重點專業4個,省“雙精準”示范專業3個。目前,全日制中職在校生5046人。
主持:對于我市的中職學校教育,市民有什么看法呢?
【市民錄音】
市民1:素質方面高中教育的話可能對學生的素質成長、全面成長相對會好一些,職業教育的話就相對更偏實用型、技能型,高中教育更偏向底層邏輯和思維體系。兩種教育體系出來的學生對比還是蠻明顯的,特別是在后期的自我學習和成長型思維這兩塊。學歷歧視倒不至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職高的學生持續發力性可能會弱一些。
市民2:可能是環境的問題,我覺得高中的學生更積極向上,職高的學生面對生活就會消極一些。
市民3:我也是家長,如果我的孩子沒考上普高,我是不愿意讓他去讀職高的,因為在中國的思維來說,覺得孩子沒出息才會去職高。但是反過來說,我們國家現在的政策其實對于職高還是很大的支持力度,相信孩子只要在職校里能認真學習,相信也會有出息的,但是作為家長來說還是不愿意送他去,解決這種問題可能需要時間和過程。
市民4:這是舊政策導致了群眾對職業教育有一種歧視,政府是有職責扭轉這種看法的。比如政府機關除了博士碩士等也可以招錄一些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的學生,應該要平等一些。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我個人認為國家和省對職業教育是很重視的,有的學生在初中學習時會有偏科或者個別科目跟不上,我們職業教育除了傳統的教學外還會教學生一門手藝,讓他們可以就業外,現在職校很多學生都能加強文化科學習,通過職校高考加自己學的技能,都能考上不錯的大學。選擇職校,不僅能學到技能,還能有途徑繼續往上求學。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國家明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類型,但是是同等重要的。從職業素養來說,從相關企業了解到,我校畢業生在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目前,很多家長是沖著升學來選擇中職的,學校在讓學生學到技能的同時也加強文化課學習的,學生有機會升讀大學。隨著國家的支持加大,中職辦學水平、學生質量也會的越來越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也會越來越強,自然也會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肯定。國家新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是要求招工和選拔干部時職校畢業生與普通畢業生同等對待。這是對發展職業教育的強有力的支持。
主持: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畢業季,兩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我們新會機電職校的畢業生多在利和興、李錦記、大長江、亞太紙業、維達等企業就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食品、造紙行業。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江門一職2023屆畢業生總人數為1789人。2023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6.70%,對口就業率為69.25%。主要從事的行業:以服務行業就業的最多,包括商業服務等;其次是在裝備制造行業;還有財經商貿行業,包括收銀、會計等崗位。還有超70%畢業生繼續升學,考入大專院校繼續深造。
主持:學校為促進學生就業,做了哪些工作?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一)是堅持不懈抓好就業指導工作。舉辦職場與創業講座,指導畢業生樹立自信、樹立正確的“三觀”。(二)是拓寬就業渠道。依托工業園區,定期開展“定單就業”“工學交替就業”“創業就業”等活動,為學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就業平臺。(三)是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全方位的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全年在校內先后舉辦了5次企業專場招聘會,1次線上招聘會,參加應聘面試的學生共973人次。(四)是抓好學生實習、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與管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工作表現、工作態度與能力、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等。據2022年學校調查情況,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6%,企業滿意度100%。(五)是持續做好創新就業培養。學校積極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和以雙元制為基礎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計劃引入大長江摩托車集團公司、海信集團、維達紙業等企業,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提高就業質量。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一)是加強校企合作。(1)定期深入企業、社會招聘現場進行調研,為學生就業尋求更多的企業用人資源。(2)推行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合作的預就業定點培養,如:學校的電工電子部與廣東海信電子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培養“海信班”。(3)依托蓬江區產業學院、粵菜師傅工程產業學院、新媒體產業學院等“產業學院”促進學生就業。(4)2023年還組織加點產業鏈人才專場招聘會,讓學生與企業面對面溝通與交流。(二)是開展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服務。(1)建立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機制,組織安排專場招聘活動;(2)開展就業市場調研活動,拓寬就業渠道;(3)開設就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展就業政策宣講和就業咨詢活動、就業指導講座;(4)開展各層次學生需求調查,開展就業工作的理論研究和畢業生跟蹤調查;(5)做好困難學生排查、幫扶工作,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一對一幫扶。
主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于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生的就業前景也和其掌握的專業技能息息相關。如何讓這些中職學校學生都能有一技之長,順利就業呢?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市民錄音】
市民1:學的內容要與社會中的實操相結合,要在出來工作之后盡快適應,盡快為企業作貢獻。
市民2:我覺得可以把教育內容跟市場掛鉤起來,然后教一些市場流行的東西,讓學生可以有一技之長,更好地在社會生存。
————————————————————————
【微信提問】
胡小姐:想問問兩所職校,畢業后能不能參加高考升讀大學或者大專?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職校學生除了就業途徑之外,有很多升學的途徑。以江門一職為例,我校通過三二分段和江門職院等高職院校達成合作意向,學生在中職校3年可以直接升讀大專院校;(二)我院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高職高考,中英數三門再加一門技能證書,每年有1000學生參加高職高考,高職高考面向中職學生既有本科院校的錄取也有大專院校錄取,這種也是較多學生選擇升學的途徑;(三)成考、自考等途徑,如一邊就業一邊讀書,通過現代學徒制或者成考自考途徑升讀心儀的大學。
主持:畢業生當中占多少比例能夠繼續升讀高一級的學校?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接近75%。目前升讀高一級學校的比例越來越多,只要學生愿意,在文化科能夠加強一下,學校在教學上會兩種并重,除了重視技能培訓,文化科都不會落下,一樣會組織學生應試復習。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我校跟江門一職是一樣的,大家都屬于教育系統的辦學,升學的模式、途徑基本一樣,且每年春季均有高職高考。此外,學生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通過三二分段跟高校的合作辦學、五年一貫制等模式。據了解的情況來看,我校今年有900多畢業生參加高職高考,上線有700多人。
主持:畢業生當中能夠繼續升讀高一級的學校占多少比例?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相對江門一職較低一點,大概在5%左右。
【微信提問】
馮先生:我兒子今年初三,對計算機和汽修兩個專業比較感興趣。不知道兩職校這方面的專業有哪些?就業前景怎樣?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我院有開設這兩個專業,今年開設新能源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據我了解,這兩個專業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很高。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計算機專業是我校重點專業,也是全國示范專業,分為計算機應用、移動應用技術與服務、計算機網絡三個方向,在這幾年的競賽、升讀高級院校選讀的學生比較多。此外,在汽修專業方面,我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維修,校內開設運霆汽車維修中心,對社會車輛提供維修服務,提高學生參與度,讓他們能學習更多技能知識,這兩個專業目前就業趨勢還不錯。
主持:選讀這些專業就業率大概有多少?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就業率達90%以上。特別是汽修專業,就業率達100%。有些學生因個人原因或者需要繼續升學的因素,想繼續學習,就暫時不考慮就業。
主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去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在促進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方面,學校今年有哪些計劃安排?
一職副校長畢國強:近幾年,我校精準對接江門市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的落地。先后與多家江門知名企業共建了蓬江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江海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新媒體產業學院及粵菜師傅工程產業學院等4個特色產業學院。同時,聯合運霆汽修公司對標新能源汽車維修車間的要求,高標高質建成了校內首個汽修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以“校中廠”的方式,實施校企聯合共建的一個綜合性的產教融合培訓與實踐中心項目。學校還與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目前已經成立4個名師工作室。
2023年學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計劃是:(一)是著重打造智能制造(江海)產業學院。2023年8月底,校企共建的智能制造(江海)產業學院啟動并投入使用。該產業學院由江門一職與貝爾斯頓、安諾特、德昌電機、一銓科技等六家企業組建而成。企業崗位與我校智能制造高水平專業群及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實訓相吻合。
(二)是擬構建雅圖仕精益生產管理產業學院。這也將成為江門一職2023年下半年產業學院建設的一大重要工作。
(三)是開設與家電產業鏈企業共建訂單班。這是江門市重點打造的十五條產業鏈之一,簽訂了訂單培養和人才培養模式,下半年將會在該項訂單探索中高職銜接、學生升學、企業留人方面如何做得更好。在此,通過江門電臺呼吁廣大聽眾朋友或企業界人士,如果有意向和江門一職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都可以跟我校校企辦或直接與我校聯系。希望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加入產教融合,為地方經濟服務。
機電校長何東成: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課題。多年來,學校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產出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各1個,國家專利4項,行業標準2個。
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助推學校省高水平學校創建。學校打算從以下方面進行推進:
(一)是打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以學校牽頭成立的新會職教集團為平臺,以5大專業群為載體,形成以專業群為主線的校企共同體5個。按照校企共同體的產業鏈、崗位鏈進行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構建基于產業鏈、崗位鏈的課程體系,打造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
(二)是創建產業學院育人新模式。以現有的5個產業學院為基礎,推進產業學院崗位群建設,開發配套課程和教材,成立大師工作室5個。形成以企業項目為載體,活頁化課程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計劃與產業學院共建企業,共同圍繞區域緊缺人才,新增現代學徒制試點人數200人。
(四)是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制度。形成以企業標準為導向的課程評價體系,落實好第三方對我校職校生的評價。在此,通過電臺向大家呼吁:江門地區的企業如有意向與我校開展校企合作的話,可向我校招生就業辦聯系。
主持: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根鑄魂。在德育教育方面,學校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一職主任蔡子鳴:江門一職一直奉行“立德樹人,服務一切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思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培養中職人才。主要做法:
(一)是做到精細管理,加強內涵建設。扎實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青春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努力構建活力、健康、和諧校園。強化學生考勤管理,加強課堂、自習、考試、宿舍、兩操紀律和請假制度的教育管理,增強學生紀律觀念;同時高頻度、多方位、多手段加強監管。
(二)是開展實踐活動,加強文化建設。創新開設“主題月”教育活動;開展“企業家進校園”“大國工匠進校園”“勞動模范進校園”等活動,組織實施各類創建評比,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
(三)是實施安全管控,加強法制建設。積極與公檢法等部門構建全方位的安全預防管控體系,以法制建設的力量筑牢安全防范的“防火墻”;建立預警機制,做到學生情況實時知悉,日常事務有人負責,突發事件有人處理,使安全防范意識深入人心。
【微信提問】
張女士:作為家長,會擔心學風校風的問題,學校方面怎樣處理相關問題呢?
一職主任蔡子鳴:中職校學生年齡段在16-18周歲,是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我校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在校教師有較強的責任心,我校也努力培養中職學生能夠熱愛祖國、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祖國、人民結合起來,使他們具有基本科學文化素養,并提升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能夠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基礎上,鍛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機電副校長張寧芝:我校在加強常規德育的同時,嚴格按照上級指引強調立德樹人。此外,通過打造德育品牌,發揮勞動教育基地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推行善心德育,引導學生向上而行,構建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
主持:對于教師的激勵和管理等問題,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市民錄音】
市民1:聽說職校的老師包括責任心和對孩子的管教還是有所欠缺,我覺得還是需要提升這方面的監管。
市民2:老師需要育人嘛,需要對得住自己的崗位,不能忘了自己教學的初衷,當然,也與培養老師思想品德有關。可以在制度方面設立一些條例來規范和限制他們,設置一些激勵和懲罰的機制并加強監督。
機電回應:確實也有極個別這樣的現象的存在,我們學校面對的學生和普通學校相比可能紀律會差點,因此我們的老師責任心會更強,管理學生方面的確下了很多功夫,可能離學生和家長的期望有點距離,我們一定會堅持,也有信息會做好。剛才這位家長也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我們學校也一直堅持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健全教師管理和激勵機制老規范教師的從教行為,激勵教師在教書育人的方面積極作為,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
一職回應:我們學校一直很重視師德師風的建設,作為中職校的班主任他們大部分都是非常有責任心的,更有包容心,我們學校在管理學校這方面有很完善的體系的,同時我們對班主任是有激勵機制的,包括進行“優秀班主任”“優秀班級”“十佳優秀教師”的評比,無論是學校里的職稱還是一些評比都會向班主任團隊傾斜,也反映了學校對德育方面的支持。我們也非常感謝市民的意見,學校會不斷完善對教師、班主任的管理制度,希望我們能夠越做越好,希望達到社會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主持:節目最后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呢?
機電校長何東成:我們職業學校隨著國家政策的建立,已經是兩個類型的教育,就讀中職的學生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除了參加高考,還有很多升學的渠道,比如參加技能大賽,中職學生換個渠道發展也可以很好。
一職校長朱國昌:其實我們職業教育的出路非常廣闊,現在國家正在打通升學的立交橋,中職的學生今后也能讀本科、讀研究生甚至更高,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也可以加入創業團隊。,國家也有提到職普融通,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既能夠參加夏季高考,也可以參加春季中職高考,都有機會考上本科。從升學的角度,今后的錄是非常廣闊的,從就業的角度,我們的會有更多實踐機會,比如校企合作,也有比如新媒體產業學院等創業團隊為他們的創業奠定了一條很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