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時間:2024年5月24日11:00-12:00
播出頻率:江門電臺FM100.2綜合廣播頻率
上線單位:江門市氣象局
訪談嘉賓: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晨輝
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胡麗華
市氣象局業務管理科科長 張薇
市氣象臺臺長、正研高工 葉朗明
節目主持:鄺杰嵐
主持:節目開始前,我們收聽了一個“龍舟水”的公益廣告。關于“龍舟水”的知識,我們首先來聽聽專業人士的介紹。龍舟水和端午有什么關系嗎?下一階段的氣象預計出現哪些情況?
葉朗明:是的,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也就是5月21日至6月20日),由于受到季風爆發、冷暖空氣交匯等氣候原因,廣東在這一時期往往會出現大范圍的強降水過程,由于時值端午龍舟競渡前后,習慣上將這一時期稱為“龍舟水”時期。根據最新預測,今年南海夏季風將會在近期(5月27-28日)爆發,爆發時間較常年(5月第4候)偏晚,伴隨夏季風爆發,我市將進入“龍舟水”降水密集期。江門龍舟水常年平均雨量391.5mm,預計,今年“龍舟水”總體與常年持平略偏多;共有3次主要降雨過程,大致出現在:5月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初、6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6月中旬后期。
龍舟水”期間的暴雨,夜雨特征明顯,易出現在凌晨至上午,且短時雨強大,要特別防范惡劣天氣對上班上學和道路交通影響。龍舟水時間段指的是強降雨集中期,會有間隙性。
主持:今年4月4日,廣東省防總印發通知,宣布全省于當天進入2024年汛期。汛期以來,江門全市的氣象情況如何?你們如何做好預警工作?對生產企業、市民群眾有何提醒?
張晨輝:今年4月4日入汛以來(截至5月21日),江門全市平均累計降雨量490.8mm,較常年同期(357.7mm)偏多近4成。尤其是,4月下旬以來,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多了7成。這期間,在江海發生一起弱龍卷風,另外還有3次強降水過程和6次強對流過程,有3天部分地方出現冰雹。5月4號有一次較強的降水過程,全市錄得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今年3月初,也就是汛期前,我局按照“早布置、早準備、早落實”的原則,組織開展了全市氣象部門汛期氣象服務綜合大檢查,落實“五個到位”:“強化領導,組織到位。學習規范,制度到位。維護巡檢,裝備到位。預報預警,技術到位。部門聯動,應急到位”,確保今年汛期氣象服務不出問題。
風雨來臨時,加密監測,及時發布、升級氣象預警,并通過電視、電臺、江門發布等媒體渠道對外發表預報預警信息。另外,市民也可以多關注“江門天氣”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號,我們會第一時間在自由渠道傳播強天氣過程和避險提示,提醒市民朋友們主動做好防御措施。
主持:對于氣象預報服務,市民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呢?
【市民錄音】
市民:近期有沒有下雨,上班就考慮開摩托車還是小車,基本會提前看。我是用蘋果手機我就覺得一般般,聽同事說他們用安卓的有些可以檢測到未來一兩個小時的。覺得現在的天氣預報一般般準確吧,但是也差不多了。反正臺風等極端天氣都有提示,還是比較好的。除了旅游需要提起很多了解天氣,其他時候都不需要提前太多。
回應:不同品牌手機不影響天氣預報數據,可能是應用程序影響。建議大家關注“江門天氣”微信公眾號或微博來查詢天氣,以獲得更加準確權威的本地天氣預測信息。我們會繼續努力,不斷建設完善氣象的觀測網站,改進天氣預報模式和加強預報的技術的研究,提升預報員的數據,相信未來我們的預報水平還會進一步的提高。
主持:今年6月是第23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暢通生命通道”。做好災害應急防御工作對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起著著重要作用。市氣象局在與其他部門合力搞好我市的災害應急防御工作方面有哪些計劃、部署或應急機制?能否結合實例談談?
胡麗華:在災害應急防御工作方面,我們和市應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等部門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良好的合作機制。
首先是做好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安全管理。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是指在發生災害性天氣時,容易造成較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者發生較嚴重安全事故的單位。比如學校、醫院、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場所。市政府每二年一次公布市縣兩級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名單,去年是有163家單位列入這個名單。每年我們會聯合市應急管理部門開展聯合檢查,同時對這些重點單位提供預案編制、應急演練和培訓指導,有針對性地做好專項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工作。
第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門聯動機制。我們與住建部門聯合印發《江門市建筑工地防御臺風、暴雨、雷雨大風工作指引(試行)》的通知,強化對建筑工地,尤其是塔吊、深基坑、高邊坡等施工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與教育部門制定臺風、暴雨天氣的中小學停課機制,隨時向教育部門通報最新天氣預報和預警情況,保障師生安全。比如最近快要高考了,我們全市氣象部門都派出了工作組,對高考考點開展氣象安全檢查,重點是防御雷電災害,保障考點安全。
第三是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氣象服務領域。近年來,我們也開始為交通部門提供惡劣天氣高速公路應急氣象保障服務。建設了三個交通氣象監測站,并且和交通管理部門建立了服務保障機制,為交通安全提供氣象保障。
主持:《江門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定》自施行以來,至今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加強氣象法治建設方面有何工作設想?
張晨輝:《江門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定》制定于2020年3月10日,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的成效:
一是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逐步完善。《規定》實施后,解決了各部門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職能相互交叉以及缺乏相互協調的問題,建立完善了以氣象預報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和應急響應機制,確立了停工停課機制和重點單位管理等內容,預判通報制度發揮積極作用,在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可能對本市產生較大影響,但尚未達到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標準時,氣象主管機構將風險預判信息提前向本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通報,各有關部門均能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做好應急預案啟動準備,氣象災害應急防御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是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不斷加強。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使公眾更了解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教育部門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課程,提高學生的自救互救能力。應急管理、供電等部門也定期開展大型演練,以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氣象信息發布和傳播要求得到明確。《規定》實施以來,氣象臺站能夠及時將災害性天氣警報和預警信號統一向社會發布。廣播、電視、通信、報紙、網絡等媒體及時、準確、無償地播發氣象信息,確保相關部門和公眾多種渠道及時獲取最新氣象信息及早做好防御工作。
為加強氣象法治建設,護航氣象高質量發展,我們將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氣象立法工作。市里今年把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列入作為立法工作預備項目,我們近期開展了《江門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定》立法后評估工作,下一步將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積極推進市本級氣象立法工作。二是加強氣象普法工作。我們結合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和氣象信息發布工作,多渠道、多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氣象法律法規宣傳和普法工作,提高公眾對氣象法律法規的認識和理解。三是堅持氣象依法行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氣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和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通過強化行政執法、行政審批、安全監管等工作,切實履行氣象法治職責。
————————————————————————
【微信留言】
歐陽小姐:昨晚那場雨下了很久都不停,按照目前的技術手段能不能預測這場雨大概下多久呢?
葉朗明:江門有一部s波段的大雷達,5部相控雷達,通過天氣雷達來研判,按照目前的技術是可以實現的。市民朋友還可通過關注“江門天氣”微信公眾號查看天氣變化,就能判斷所在位置降雨什么時候結束。
【微信留言】
楊小姐:如果好像昨天那樣,短時間降雨又大持續時間又長,很容易引發水浸,建議有這種情況,天氣預報當中加入水浸指數。
胡麗華:接下來,我們將加強跟城管部門的對接,梳理本市的水浸黑點和易澇點,發布市民關心的水浸指數、氣象信息以及生活指數等,服務好各行各業,千家萬戶。
【微信留言】
曹小姐:經常聽天氣預報,溫度濕度等等,溫度還好,但濕度,不懂的人聽了也白聽,因為不知道哪個數值是最合適的。最好可以總結一下,比如今天比較潮濕,今天比較悶熱,今天比較干燥之類的。
胡麗華:隔行如隔山,氣象上的這些要素聽起來確實比較枯燥,跟日常生活好像聯系不上來,甚至有點脫節。接下來,在日后天氣播報中會加上一句對應的指引,讓聽眾朋友們能更好的理解。
【微信留言】
劉先生:今年臺風會不會很多?
葉朗明:根據我臺最新預測,今年將有3-5個臺風影響我市,相對去年較少,但今年臺風的強度相對較強。
主持:高質量的氣象預告和災害預防等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我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安全穩定。氣象服務也是與市民關系日益密切。近些年來,市氣象局也積極開展“開放日”、氣象科普等活動,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對此市民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呢?
【市民錄音】
市民:比較關心對流天氣,因為要做出門應對。天氣預報比以前準確很多了。但天氣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氣象開放日有去參觀,了解到很多氣象知識,我覺得挺好的,最好能一年兩次,現在是一年一次,名額半小時就被搶完了,體驗感挺好的,小朋友對于天氣預報的理解會更深刻。希望一年兩次,夏天冬天各一次,通過一些視頻制作等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熱線電話】
楊生:臺站什么時候有開放日?下中到大雨時,在戶外能否撥打手機?遇到強對流天氣如何躲避?
張薇:在3.23世界氣象日前后都會組織專題臺站開放日活動,平時也有很多單位、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由于大家十分踴躍參與,也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我們會盡快調整這項科普活動預約的方式,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有機會參與開放日活動。
遇到災害天氣,市民需密切留意和關注天氣變化,“江門天氣”微信公眾號會實時更新和發布江門五邑地區的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如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都會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及時發布。建議市民日常要多掌握科普知識,提高防災減災避險能力。狂風暴雨時,切勿不要在樹下躲避,不要在室外撥打手機。
【市民錄音】
市民:一般都是出門前看一下天氣,已經比以前準確很多了,但是天氣本來就沒有確定性。7天內的能比較有參考性就可以了。希望有更多科普體驗活動,讓市民了解更多。也可以讓一些有興趣的朋友能有一個了解的平臺。
張薇:我們會定期開展臺站開放日活動,此外,我們還安排氣象專家到學校、社區、機關、企業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的授課。“江門天氣”微信公眾號都會根據天氣情況、氣候季節發布一些氣象科普方面的內容,現在也開始制作科普視頻,接下來會繼續利用好五邑地區各氣象臺站現有的資源,完善科普設施,爭取為市民朋友帶來更好的科普體驗。
主持: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行動最前線”,你們如何理解這個主題?今年如何圍繞這個主題開展工作?
張薇:今年“氣候行動最前線”這一主題的提出主要基于氣候系統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并呈加速態勢。在2020年末的世界氣候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而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把“氣候行動失敗”列為排第一的風險。全球基本形成共識,就是氣候危機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與年際波動疊加引發全球性氣候異常,世界多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創紀錄高溫越來越常見,干旱、暴雨、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接二連三。聯合國第13號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我們必須“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減緩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其中不可或缺的步驟是逐步淘汰污染性化石燃料的使用,轉而使用更清潔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雙碳”目標日益深入人心。氣候變化不僅是國際氣候談判的議題,更與國家宏觀政策、地方發展轉型以及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時間很緊迫,我們每一個人,正處于這一行動的中心。我們的每一個節能減排行為,都能為這一全人類的行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我們每一個人都站在氣候行動最前線。
作為氣象部門,我們始終致力于提供氣候變化監測、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等科學信息,在氣候決策、行業及公眾服務,以及氣候變化應對及生態文明建設多維度持續發力,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抓住機遇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包括我們前年配合省氣象局建成的溫室氣體監測網,以及今年計劃開展的為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建設提供氣象保障等,都是在為氣候行動提供支持。
主持:鄉村振興是近年來我國“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江門市氣象局在此方面如何進一步做好對接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張晨輝: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防災減災和對氣象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在服務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打造農業生態氣候優品、農業風險轉移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
1.開展“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我們與市農業局整合資源、緊密合作,組建聯合服務體,共同推動農業氣象服務向智慧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雙方聯合成功創建了廣東省水稻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這是我省第一批省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中心自去年8月授牌成立以來,我們已經著手開展了水稻氣象服務情況摸底、需求調研、災后調查,并立足“廣東第一田”推動臺山水稻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同時申報立項氣象對水稻生產影響方面的課題研究,以及在水稻種植全過程中開展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下一步,我們將推進水稻田精密監測站網建設、搭建水稻氣象災害防御服務支撐平臺、開展水稻氣象服務核心技術攻關等工作,確保水稻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走深走實,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江門乃至廣東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2.挖掘氣候資源。推動中國氣候標志在僑鄉的落地應用,恩平市持續宣傳“中國避寒宜居地”和“中國天然氧吧” 品牌,以“氧吧+”打造僑鄉活力之城,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的“綠色經濟”。“新會陳皮·氣候生態優品”特色農產品國家氣候標志獲正式授牌創建,成功打造新會陳皮生態氣候金名片。氣候品牌賦能地方經濟建設,助力鄉村綠色發展。未來,圍繞江門六大特色優勢農產品,為江門市水產產業園、鶴山市茶葉產業園、廣東絲苗米產業集群等種植養殖大戶提供精細氣象服務,助力增產增收。
3.氣象監測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前哨站”,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為了加強農村災害天氣的監測,我們去年建設了15個村級氣象自動站,計劃今年在開平、恩平再建13個,這些站的選址主要是在容易遭受氣象災害的地區,比如降雨較多的雨窩地區,通過加強農村氣象監測網的建設,著力提高鄉村災害天氣預報預測預警能力,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主持:去年(2023年)3月23日江門上川島國家天氣雷達成功生成第一張雷達圖。一年多以來,上川島天氣雷達的啟用情況如何?下一步將如何更好發揮其作用?
張薇:上川島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恰好是在去年世界氣象紀念日3月23日當天成功生成第一張雷達圖形產品,經過省、市兩級氣象部門的努力,經過調試,7月16日所有雷達數據產品正式上傳到廣東省氣象局、中國氣象局,在7月17日首次成功捕捉到臺風“泰利”完整的臺風眼區,應用在中央氣象臺、廣東省氣象臺的臺風天氣會商中,當時也引起了省內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在去年汛期中,上川島國家天氣雷達還在5月“龍舟水”強降雨、臺風“蘇拉”“海葵”等重要天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家、省、市、縣氣象部門依據雷達監測及時發布預報預警,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上川島雷達探測半徑460公里,它的建成,有效加強了廣東省乃至全國天氣雷達組網建設,彌補了在海洋探測方面的空缺,對江門周邊地區、珠江口西側以及廣東省臺風監測預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主持:節目接近尾聲,有什么話想和市民朋友分享?
張晨輝:龍舟水期間,提醒廣大市民要增強意識,時刻關注天氣變化,特別是要留意氣象臺的預警信息,及時做好防御措施,確保平安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