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上巷村振興進行時:一根涼瓜的“鏈式反應”
上巷村振興進行時:一根涼瓜的“鏈式反應”
直播時間:2025年6月27日11:00-12:00
播出頻率:江門電臺FM100.2綜合廣播頻率
采訪嘉賓:江門市杜阮鎮上巷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
節目主持:鄺杰嵐
主持:歡迎大家收聽本期《一周亮點》,我是嵐嵐。日前,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召開,會上通報了在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名單,其中,江門8個集體上榜表現突出集體名單,8位個人上榜表現突出個人名單。今天,我們聚焦入圍表現突出集體名單的江門市蓬江區杜阮鎮上巷村村委會,一起聽聽它與“百千萬工程”的故事吧:
【出錄音】
黃姨:(教他們制作)涼瓜餅、三色糕、千層糕、蛋撻這些美食,很多香港和廣州的旅游團都會過來,就像今天有廣州團過來,我們教他們制作涼瓜餅,做好后他們可以帶一份回家蒸熟品嘗。有人來,教他們怎么做,自然開心。
【錄音完】
主持:剛剛我們聽到的,是上巷村村民黃姨的聲音。自去年村里的富民工坊開業后,每天早上7點多,她就會來到這里開始一天的工作。線上線下多渠道接單,接待旅游團、研學團,承包團餐……通過近年建立起來的涼瓜大棚和富民工坊,杜阮涼瓜的旅游線路得以串聯起來。游客們為了杜阮涼瓜的名氣來到上巷村之后,也便有了了解、嘗試杜阮涼瓜的窗口。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跟我們介紹說:
【出錄音】
黃梅芳:我們的研學線路其實很簡單,主要包含三個環節。最初設計時,第一個環節是帶小朋友到涼瓜大棚現場,讓他們親身感受涼瓜的生長過程,并在田間進行科普講解;第二個環節是制作涼瓜餅。后來隨著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和模式,去年11 月新增了涼瓜博物館,今年線路也隨之升級。現在的三個環節具體如下:
1、涼瓜博物館參觀:館內內容豐富,展示了涼瓜的生長過程、歷史演變等知識,能讓參與者系統了解涼瓜文化;2、涼瓜大棚研學:大棚設有遮風擋雨設施,即使下雨,小朋友也不用擔心踩濕泥路,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參與田間實踐;3、工坊體驗制作:工坊可容納五六十人,自去年開放以來,我們以涼瓜為原料制作的糕點備受關注,人氣很高。
在推廣方面,我們通過抖音、小紅書、快手、視頻號等平臺發布視頻內容,同步更新每一期活動動態,目前推廣效果不錯。
【錄音完】
主持:去年6月,富民工坊在有關部門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建成開業,吸收當地村民就業的同時,也為去年4月開始的研學提供進一步了解杜阮涼瓜的陣地。在工坊建成之前,研學團隊只能在村委會門前的榕樹下或者是在本地餐廳進行涼瓜餅等特色美食的制作或用餐。從種植到加工、文旅,一二三產融合,推動了涼瓜產業鏈發展。說起上巷村近年來的發展,黃梅芳和我們說,這要得益于2022年,“百千萬工程”開展后村里強村富民公司的成立:
【出錄音】
黃梅芳:我們這幾年主要聚焦涼瓜產業發展。2022年12月底成立了強村富民公司,作為杜阮涼瓜的核心種植村,公司以產業服務為主,通過“四個統一”幫助村民解決銷售難題。在產業服務方面,我們打通了涼瓜產業的一產、二產、三產鏈條:從種植銷售到研學旅游,實現全鏈條創收。得益于這樣的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遞增,2022年為200多萬元,隨后增長至400多萬元,2024年已達到600萬元。
【錄音完】
主持:早在“百千萬工程”開展之前,上巷村就以“黨建強村、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當時,村集體通過早年成立的涼瓜專業合作社,進行涼瓜的“四個統一”銷售,也就是統一收貨,統一挑選,統一代銷和統一結算,為農戶和合作社社員解決涼瓜銷售問題。但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傳統的集體經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局限性。因此,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公司”的建立,能夠通過進一步整合村資源后進行深度開發,推動村集體經濟從“保底型”向“發展型”轉變。黃梅芳和我們分享說:
【出錄音】
黃梅芳:我們與群眾密切溝通,他們很愿意和我們交流。比如為什么即使政府有好政策,像一幾年的時候每畝種瓜能拿800元補貼,可叔叔伯伯們卻不愿種呢?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涼瓜難種,種出來賣的價錢卻和普通蔬菜差不多,大家覺得沒必要種。作為村集體黨支部,我們覺得有責任解決群眾的問題。以前合作社里都是種瓜的叔叔伯伯,我們一直思考如何幫他們銷售。村經聯社嘗試過開展經營活動,為此請教了不少專業的領導和同事,研判后發現,雖然經聯社可以從事經營,但強村富民公司作為新型集體經濟主體更具優勢。而且“百千萬工程”支持成立新型集體經濟主體,中央一號文件也鼓勵發展這類主體,于是我們決定把涼瓜銷售作為強村公司的經營業務之一,這也讓我們對解決問題更有信心。
【錄音完】
主持:經過一年的營業,據初步統計,富民工坊營業額大概有80萬元。到了今年5月,來到上巷村的研學團又有了一個新去處,在打卡涼瓜大棚、涼瓜博覽館、富民工坊后,家長和孩子們可以走進新開業的富民湯館吃飯喝湯。湯館的開業,離不開富民工坊的成功探索。黃梅芳和我們說,湯館的開業,是富民系列的一個延伸,其目的是進一步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出錄音】
黃梅芳:湯館的開業是“富民系列”項目的延伸,其核心目的是進一步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并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該模式不僅盤活了村民的閑置房屋,還由強村公司負責運營,同時也開放給社會運營團隊參與——若有興趣,可加入業態運營。之所以打造湯館,是因為本地涼瓜資源極為豐富,而湯館作為“富民系列”的第二期,以健康湯品為主打,能充分發揮食材優勢。后續“富民系列”還將延續這一模式;第三期加工廠計劃開展涼瓜與鳳凰果的深加工,持續盤活村集體閑置物業。這種模式既能讓村民獲得就業機會,也希望吸引更多熱衷“小而美”經營的主體合作——憑借強村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與社會團隊的專業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錄音完】
【出錄音】
上巷村的一店一菜分享美食來啦,本期的主題是杜阮涼瓜盛宴。今日帶大家去……
【錄音完】
主持:我們剛剛聽到的,是上巷村視頻號的美食指南。據統計,目前上巷村有著31家餐館,美食資源豐富。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認為,目前透過新媒體進行宣傳是大趨勢,通過在短視頻平臺推廣本地特色美食,當前來旅游、研學的朋友們在行程結束后打開手機,也就可以搜索到本村的特色美食,留在村內消費,進一步帶動本村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通過視頻號,也可以推廣涼瓜系列產品:
【出錄音】
黃梅芳:我認為線上推廣是個好辦法,現在很多網紅也喜歡幫人推廣,我們會通過獎勵機制和收益分成的模式去推動推廣工作。目前我們的涼瓜產業除了開了工坊湯館,涼瓜也是杜阮優品,杜阮優品系列的產品也很多,有新鮮涼瓜、加工糕點,還和合作企業做了洗護類、護膚類產品,甚至把次品做成瓜干、涼瓜茶包這些都很受歡迎。
【錄音完】
主持:去年2月開始,上巷村積極探索發展直播帶貨新路徑。通過探索直播帶貨,與結對單位合作直播等方式,進一步擦亮“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杜阮涼瓜金字招牌。說起直播帶貨,黃梅芳總是親自上馬,在鏡頭前為觀眾介紹杜阮涼瓜,她和我們說,通過不斷探索直播帶貨,希望能進一步帶動杜阮涼瓜銷售,提升村集體收入:
【出錄音】
黃梅芳:真正做直播其實是在上年,之前有體驗過,但一直糾結著不太喜歡上鏡。不過現在時勢需要也下定決心試試,可長期直播時間不太允許,像一些專業主播一坐就是兩三個鐘,坐得時間短流量可能上不來。之前試過中午播一個鐘,太早太晚時間都不合適,這兩晚我們在吃飯時間播流量還行,現在也在探索中,只要時間允許就會播。其實覺得很有必要做,畢竟有鄉村振興基礎,我們是農業線土特產,每年中央一號文都把三農放首位,村里沒太多工業的前提下做這件事很恰當,關鍵是有沒有興趣,想不想做,能不能堅持,時間自己調節,就像專家說的,不管多難先做起來。
【錄音完】
主持:強村富民公司作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依照《公司法》設立,參與市場競爭。黃梅芳坦言,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到市場經濟,迫切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和運營體系。令她欣喜的是,村民們都積極參與到村里建設。近年來,也有不少年輕人愿意回到村里發展,為村里發展出謀劃策:
【出錄音】
黃梅芳:因為我們做出來的產品要面向市場,又擔心競爭不過別人,畢竟不夠專業。還好現在我們的人手資源都是在村里發掘的,群眾也愿意參與,有年輕人也有退休人員,大家組合起來打好配合拳,起碼年輕人有興趣研發,其他人配合制作,還是覺得挺感恩的,能一下子找到相關愿意參與的人員。
【錄音完】
主持:從黨支部到強村富民公司,再到農戶、企業和政府,上巷村正不斷探索實施“公司+合作社+黨支部+農戶”發展模式,也就離不開多方合作與統籌規劃。黃梅芳也和我們分享與各方合作發展的心得:
【出錄音】
黃梅芳:就以涼瓜為例,首先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作為黨支部要在各個環節收集群眾的意愿聲音。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你想做的事情得是群眾愿意參與的,比如種涼瓜,你想賣涼瓜得先有人種,這就需要群眾愿意種。第二是種出來后要去賣,這又需要得到上級支持,比如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如果沒有授權就不能做。我們要思考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怎樣實現利益最大化和最佳效應,這都需要得到上級支持,這樣才能把涼瓜產業做得更好。
【錄音完】
主持:去年,上巷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00萬元,而這一數據,有望隨著業態的不斷豐富完善而再次刷新。黃梅芳和我們說,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憂患意識,上巷村需要圍繞本村資源作進一步挖掘,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出錄音】
黃梅芳:其實我覺得現在的發展方向還有進步空間,而且上級非常支持,之前從比較初步的商業模式起步,現在得到組織部、自然資源局、農業局等部門實際支持,像政策、土地和專項資金這些,讓我們從模型構想走向實際資產落地,這會給上巷村帶來硬件層面的創收。畢竟經營性項目無形且熱度短,比如2023年做的集市,當時很熱鬧但現在因太多同類而內卷,農產品也得有這種隱患意識,所以要把一產逐步轉向二產三產甚至更多產業系列。
【錄音完】
主持:從涼瓜種植到直播帶貨,從單一農產品銷售到“種植+加工+文旅”的三產融合,上巷村的蛻變恰如一根涼瓜引發的“鏈式反應”,鄉村振興的密碼也就藏在這環環相扣的產業升級之中。上巷村的故事不僅是集體經濟發展的先進案例,更讓我們看見:當傳統鄉村擁抱市場經濟的浪潮,每個扎根土地的創新實踐,正是“百千萬工程”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