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微光志》——科學與文學的浪漫碰撞
直播時間:2025年9月5日11:00-12:00
播出頻率:江門電臺FM100.2綜合廣播頻率
采訪嘉賓:中國作協會員、江門市文聯原主席尹繼紅
節目主持:馮立秋
主持:歡迎收聽特別節目:《微光志》——科學與文學的浪漫碰撞。
歷經十七年,承載著破解宇宙奧秘重任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日前完成最后的液體灌注并正式運行取數,這標志著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將正式進入物理研究階段。由中國作協會員、江門市文聯原主席尹繼紅創作的關于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設故事的紀實文學《微光志》新書首發式在江門購書中心舉行。本期節目,我們一起走進《微光志》的創作故事,感受科學與文學的浪漫碰撞:
說起跟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緣分,時間要回到十多年前。時任江門市文聯主席的尹繼紅正帶隊到江門市中微子實驗室進行采風,但到現場后,大家都犯了難。尹繼紅:
【出錄音】
尹繼紅:大家看了之后,都覺得太玄妙了,隔行與隔山,很多人就望而卻步,就沒有寫下去,不敢去嘗試這個題材。
【錄音完】
主持:2021年,實驗室取得進一步建設,尹繼紅決定拾起對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文學創作:
【出錄音】
尹繼紅:三年前它逐步地建設,接近到安裝調試階段的時候,我覺得再不行動的話,將來錯過了這件事情會是一個挺大的一個遺憾。所以我就決定我親自過去看一看。講第一次跟他們接觸,我是和江門中微子基地的基建負責人李小男主任接觸。我跟他聊了之后,我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因為在跟李小男主任聊天的過程中間,我基本上聽不懂他在講什么,因為對這個領域太陌生了。第一次聊了之后,我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沒有再跟進這個事情。
【錄音完】
主持:“國之重器”是無數科研人熱血與堅守的具象化表達,但如何讓這段實驗室建設的故事呈現在大眾面前,讓更多人了解中微子,了解約700名科研工作者在大山地下700米處所做的一切,尹繼紅認為,自己需要將他們記錄下來,并呈現給大家。為了更好地創作,尹繼紅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把關于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新聞和資料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了解清楚中微子是什么,實驗室建設的背景和實驗原理等等之后,便有了第一次進入實驗室的故事。說起2021年初次去到位于地下700米深的實驗室,尹繼紅仍記憶猶新:
【出錄音】
尹繼紅:本身也是第一次去到地下這么一個深度,而且在坐直井下去的時候,就是一片黑暗中迅速地從高空下去,這個過程我是第一次感受,我當時覺得心里面很忐忑。但是走下去之后,由于它的濕度很大,因為有大量的地下水,它的空氣中的濕度都在95%以上,就遠遠是朦朦朧朧的。然后你走在巷道中間,那個時候燈光設備也還是很昏暗,就是一條不知道通向哪里的一條道路把我們引領進去,所以當時覺得很神圣,但又覺得很忐忑,就是這種感覺。在那里走的時候,我就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特別看到很多科學家和工人,他們在那種昏暗的燈光下,在那里工作勞動的時候,我就是很大的震動,我覺得再難我也要把這個事情記錄下來。就是說這么一群人,他們在這個地下700米默默的干了十多年,他們在做的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我們記錄。
【錄音完】
主持:為了用文字記錄下精密儀器設備背后的故事,尹繼紅3年間先后10多次深入地下700米的施工現場,面對面采訪了近百位科學家與一線建設者。項目首席科學家王貽芳院士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領軍專家,對他進行采訪,是尹繼紅創作中的重要一環,但這一進程一開始并沒預想中的那么順利:
【出錄音】
尹繼紅:我跟王貽芳院士前前后后大概有采訪了四五次。開始的時候他不太愿意接受,因為太忙了,因為每天身邊的記者太多了。像我們本地的作家去約他,一直沒約到。而且當時2021年2022年的時候,確確實實項目碰到很多困難的時候,當時一個基建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基建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地下水,這個是遠遠超過預計的。然后涌水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疫情又來了,停工,然后人員到不了現場等等。所以王貽芳院士當時他心情是不好,就是很難碰到他心情好的時候,所以我去約他采訪,基本上都沒約到。
【錄音完】
主持:采訪王貽芳院士受阻,尹繼紅決定先從其他人開始著手。采訪不斷進行的同時,實驗室遇到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被突破,他對科研工作者的敬佩也愈發濃烈:
【出錄音】
尹繼紅:到后來隨著采訪的不斷的深入,我發現里面的東西太多了,而且越來越精彩。他們走的每一步都是像極限的挑戰,都是一種竭盡全力的追求。包括整個建設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自主制造的發明創造,包括光電倍增管、有機玻璃球安裝平臺、不銹鋼網架,包括我們的液閃設備,液閃劑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在不斷地發明,不斷地提升,去追求一個世界最好這個目標。所以這十幾年來他們真的是在懸崖上行走,某一個地方他攻不下來,這整個工作可能就失敗,這種精神,這種極致的追求,這種樸素的追求,深深地打動了我。
【錄音完】
主持: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建設,凝聚了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約700名研究人員的心血。實驗室的建設不輕松,這部記錄實驗室建設的作品,創作過程也同樣充滿挑戰。尹繼紅每次采訪之后,往往要花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時間對內容進行理解消化,但在此之外,科學與文學之間的碰撞,正以方方面面的形式體現。尹繼紅和我們分享了采訪王貽芳院士的一件趣事:
【出錄音】
尹繼紅:第三次采訪完我寫了一份初稿發給了他。完全令我沒想到的是,王貽芳院士立馬就打印出來訂了厚厚的一大本,然后那一年的春節,他說他什么事都沒干,就春節在家里把我這本書全部一頁一頁看完,然后拿個鉛筆在上面做修改。因為牽扯到很多科學的東西,他就一點點修改,那么厚厚的一本,他一字一句地修改,這令我非常感動。那么忙的一個科學家,整個春節就干這個事情。干完之后,春節一回來這邊他就主動約我,說你能不能過來一下,我再跟你再聊一次。然后這一次的過程當中,他就把他修改的意見一一地和我溝通,后來我改完之后,再發給他看,他很開心,又主動跟我提了一個事情。令我特別興奮的就是他說你這個書需要一篇序言,當時我就說,我想好了,我請您寫。他說不要請我寫,我幫你請人寫。結果他親自幫我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白春禮先生寫這篇序言。從最開始他不愿意接受我采訪,到最后他主動去幫我邀請到白院長,這個是我們中國科學界的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來寫這個序言。我覺得這個過程中間實際上也是看到了在他的心目中,這個項目也是他的一生的事業所在。所以看到項目接近完成了,他的心情也變得越來越好。作為中國的中微子研究的一位奠基人,這個項目完成也是他的一個夢想的圓滿。
【錄音完】
主持:以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和建設者們正如一束束微光,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他們甘愿十幾年如一日地駐守在靜謐山體地下700米深處,默默承載著人類對宇宙奧秘的無盡探索,或許,這便是科學家精神的具體體現。尹繼紅也深受感動:
【出錄音】
尹繼紅:這一次的采訪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很大的一個改變和升華。我經常也跟朋友們講,我之前所理解的科學家不是這樣的,這顛覆了我對科學家的認知,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不僅僅是顛覆,而是升華了我對這種科學精神的一種認知。他們對一件事情的追求是那么的純粹,那么樸素,而且真的是像我們講的,他們所做的那種液閃那么清澈的一個東西。因為幾乎所有的人,我們都會談到一個話題,在現在的目前的這種社會狀態之下,對科學的追求他們怎么去理解?我也會問他們這個話題,他們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很多比如說同學有的進了企業,有的去了國外,有的從事了很多商業的東西。只有他們每個月拿著幾千塊錢,還是默默地守在這么一個崗位上。而且他們所追求的東西那么的極致,那么的純粹。江門中微子里面的每一個項目,它都要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錄音完】
主持:當我們沉浸在科研人的堅守中時,《微光志》的文字里,還藏著另一重溫度——它將實驗室的“硬核”探索,與江門的本土文脈輕輕相連。接下來,我們就來聽聽書中對江門市開平市的描寫:
【出錄音】
配音:史仁杰想著自己來開平一年多了,從來沒有離開過金雞鎮,便說想去看碉樓。李小男說:”行,去自力村,那里碉樓多。”史仁杰想了一下,道,“我聽說有一座打日軍的碉樓,叫……什么樓?”
【錄音完】
主持:潭江岸邊的碉樓,正訴說著百年前江門僑鄉的故事,如今,江門中微子實驗室選址江門,江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尹繼紅扎根江門數十年,此前也曾創作過眾多關于江門僑鄉本土題材的作品。隨著全球目光不斷聚焦在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尹繼紅認為,這座曾因僑鄉文化連接世界的城市,如今正以“探索宇宙”的新身份,與世界的科學脈搏貼得更近:
【出錄音】
尹繼紅:這個項目落到江門就是是上天賜予的一個緣分,像這種國之重器的重大的科學裝置的選址是非常嚴格的,真的是上天賜予的一個機緣。我在書里面詳細介紹了為什么要選址在江門,這個確確實實是唯一的選擇。科學家們花了那么長時間到處最終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就是跟我們的一個緣分。所以,我作為江門的文藝工作者,首先這個緣分就打動了我。我覺得我們通過中微子也認識江門,同時讓江門的人更多的認識世界,這個是多么好的一個橋梁。而且我在接觸的這些科學家們,包括國外的國內的一些科學家們,跟他們聊天的時候,大家都對江門慢慢地基本上是從完全以前沒來過,沒接觸過到現在的熟悉而且喜愛。包括很多朋友我在采訪他們過程中,我就邀請他們一起嘗嘗我們江門街頭的腸粉、小吃然后又跟他們一起喝柑普茶,讓他們感受一下江門,大家都覺得對江門特別喜愛。包括很多國外的一些科學家,他們也會自己組織去看碉樓,去看龍舟比賽,參與開平當地的一些插秧、種樹,他們也很享受融合到江門的生活中來。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把它建成了這個項目,這個實驗室將來還要運行幾十年。我們相信它一定會取得世界矚目的科學成果。隨著這個項目的運行的話,這種江門和世界的交流,江門和世界的一種碰撞,一定會越來越密切,而且越來越融合。
【錄音完】
主持:《微光志》固然會讓讀者對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有更多的了解,但在尹繼紅看來,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還是希望讓青少年了解眼前的、身邊的這群榜樣,認識到在隱秘之處,有這么一群年輕人正在為國家事業、為人類事業默默無聞地付出,堅定而純粹地前行:
【出錄音】
尹繼紅:我這本書只是寫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過程。我是首先最希望我們江門本地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能夠通過我這本書認知這么一件事情,知道這么一件事情,認知這么一個過程。因為這個項目落戶在江門本身是一個緣分。有一句話叫做中微子的研究甚至是人類向宇宙的解碼,進入到了江門時間,這是一件足以讓我們驕傲和自豪或者關注的事情。就希望我們的青少年們通過這本書能夠知道我們身邊有這么一件事,有這么一群人。而且這群人,這件事情是引領我們向前的一種力量,來引領我們向上,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一種力量,能夠起到這么一點作用,所以我們策劃百校同讀,就是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一個價值。當然我們也希望本書會讓更多的不單是我們江門,包括出版社,包括中國科學院,他們也有一系列的一些安排,會讓這本書走進更多的讀者的視野之中。但是我首先希望的是我們的江門的青少年,大家能夠在看到我們家鄉的土地上有這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錄音完】
主持:隨著人類利用中微子探索宇宙奧秘的步伐邁入“江門時間”,為了在全市掀起學習中微子科普知識、致敬科學家崇高精神的熱潮,接下來,“科學照耀心靈——百校同讀《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動”也隨新書首發式同步啟動,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和它背后的故事。對于這一活動,尹繼紅和我們介紹說:
【出錄音】
尹繼紅:我們接下來會啟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還有江門日報社共同組織的一個叫做“科學照耀心靈,百校同讀《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動”。我們通過組織企業、企業家以及商會還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向全市各大中小學生、學校贈送《微光志》這本書。同時也通過舉辦一系列的中小學生的一些講座活動,然后讀書活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一系列的活動,吸引更多的中小學生來關注江門中微子這個項目,引領中小學生積極的認知科學,以科學家為榜樣,培育他們更濃厚的科學情懷。我們希望全市的各個企業家們以及各學校各個部門大家都積極參與進來。通過中微子這個項目的正式的落成營運的契機,在廣大青少年中掀起愛科學、崇尚科學家、致敬科學精神的熱潮。我們希望全社會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錄音完】
主持:在多數人印象里,科學家常與“嚴謹”“理性”“沉默”這些標簽相關聯,仿佛他們的世界只由公式、數據與精密儀器構成。但尹繼紅在深入采訪中卻發現,這群扎根地下700米的科研人,藏著不為人知的浪漫與溫情——實驗室團隊每年都會創作一首屬于自己的年度歌曲,旋律里沒有復雜的科學術語,卻滿是并肩奮斗的赤誠。正是這種反差深深打動了尹繼紅:
【出錄音】
尹繼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間,我個人特別感動的一件事情就是項目組每年年終的時候,他們會組織里面的科學家們,大家一起來共同創作一首歌曲,然后把這首歌曲把它剪輯成一個MV,然后大家一起唱,我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一首一首反復地聽,每一首歌曲我都很喜歡。他們身上好像有著一個很反差的一個東西,科學家們很嚴謹很呆板,特別大部分是理工男,但是他們每年都會去做這么一件浪漫的事情。這個MV的導演叫做馬驍妍,是整個項目的總工程師,而且是機械部分的總工程師。就是那么反差的一個人,每年做出這么一件事情,我覺得這件事就是科學其實也有溫情,也有柔情。
【錄音完】
主持:科研與溫情的交織,讓科學家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有熱愛的普通人。而這份藏在理性背后的人性之美,也成為《微光志》中最動人的筆墨,讓科學與文學的浪漫碰撞,最終落到了對“人”的深情描摹上。
【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