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市應急消防服務站的建設,是今年我市進一步增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創新之舉。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皇智堯
通訊員 葉嘉
數月前,江海區直沖工業園內多了一個“安全哨站”,不僅能幫助園區開展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更成為園區服務企業、安全宣傳的重要陣地。“現在整個園區的安全應急氛圍,跟過去是天壤之別。安全已經成為企業、員工多方共同參與的集體行動。”安全管理員葉開正說。
這個名叫江門市應急消防服務站的新陣地,是今年我市進一步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創新之舉,如今正成為直沖工業園推動基層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江門因地制宜深入推進“隱患排查治理年”行動的具象化縮影。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福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今年以來,深化隱患排查治理成為廣東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我市聚焦重點領域“靶向攻堅”,著力推動從“被動整改”到“主動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1—8月,全市共排查重大事故隱患1505個,完成整改1502個,整改率99.8%,其中企業自查上報重大事故隱患占比49.7%,在全省排名前列。
因地制宜開展專項整治
長期以來,聚集眾多行業企業的村級工業園,是江門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的難點之一。
數據顯示,江門現有村級工業園內大部分企業規模不大。以往,村級工業園普遍缺少安全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人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意識不強、能力不足,涵蓋的生產行業也五花八門,這導致園區內各類企業安全風險交織疊加。
村級工業園內大部分規模不大的企業,也面臨一些現實困境。有企業反映,小企業利潤薄、人員流動性大,對于安全設備更新、技能培訓有時可謂分身乏術,“不知道怎么做”“如何合理投入”成為廣大小微企業面對的共性問題。
今年以來,結合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我市針對產業、事故特點和省考核巡查發現的短板弱項,在落實省“規定動作”要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部署開展與江門安全生產關鍵突出問題密切相關的多個領域專項整治和規范提升行動,村級工業園就是其中之一。
以《村級工業園安全生產工作指引》為“藥引子”,江門將園區安全統籌、安全狀況明晰、入園項目把關、關鍵信息監控、外來人員查驗、重點物料管控、危險作業防范、廠房改造管理、消防安全規范、應急處置保障等納入園區評分系統,并通過市安委辦、市消安委辦聯合屬地抽調業務骨干成立工作專班,聘請省、市高水平專家,常態化對重點工業園開展指導幫扶。同時,逐步構建“政府部門+園區管理方+入園企業”三級責任體系,建設應急消防服務站,就是其中的重要抓手。
應急消防服務站由市安委辦、市消安委辦牽頭建設,一方面,針對園區內日常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置,該消防服務站可以做到及時響應,另一方面,針對企業“不懂”的問題,該消防服務站也能定期提供消防知識講座、應急逃生演練、安全技能實操培訓等各類服務培訓,提升園區內企業員工的安全素養。
多管齊下的“組合拳”,讓江門村級工業園安全治理煥然一新。以直沖工業園為例,截至今年6月中旬,已完成隱患整改10項,規范提升整改項共159項,安全治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僅是村級工業園,今年以來,江門還聚焦渡口渡船、電動車全鏈條等重點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治理舉措,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頒布《江門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辦法》《江門市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管理辦法》,以立法促進安全管理,并通過專項整治,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隱患。
發動更多力量參與隱患排查治理
今年8月,蓬江區白沙街道豐樂社區網格長成林在開展巡查排查工作時發現,建業街41號居民樓旁邊山體存在異常險情,并第一時間向屬地政府報告,因前期巡查預警到位和應急處置果斷,當地居民在山體崩塌前成功轉移,避免了32戶85人可能因災傷亡。
這是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應急第一響應人”機制,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縮影,也是近年來我市在構建“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格局背景下,實現應急產業與應急事業良性互促的寫照。
自2021年以來,我市以“安全應急產業園區、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科普體驗中心、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核心,構建起“五維一體”的全鏈條生態體系,為安全應急產業和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2024年,依托江海區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基礎,我市在江海區先行先試探索“應急第一響應人”機制,加快“應急第一響應人”隊伍建設,打造在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之前先到達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現場疏導、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報等初期就近應急處置工作的隊伍,鼓勵廣大干部群眾成為應急后備力量。
今年以來,在深入推進“隱患排查治理年”行動過程中,我市大力開展“應急第一響應人”隊伍建設,聚焦“建、訓、管、用、宣”五個方面,建設完善覆蓋全市各重點行業領域、重點場所以及街道、社區的“應急第一響應人”網絡體系,目前全市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身邊志愿者等四類“應急第一響應人”已達9300多名,分級分類組織開展培訓近萬人次。
從“被動整改”到“主動防控”,今年我市還大力推進生產經營單位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工作機制,創新設立工會積分獎勵調動生產經營單位積極性,落實舉報獎勵工作。目前,全市共有超1.8萬家重點行業生產經營單位已100%建立內部報告獎勵機制,推動企業安全生產“他律”向“自律”轉變。
考慮到企業專業技術力量不足、隱患排查整治不懂不會等突出問題,我市“對癥下藥”,在專家精準幫扶方面,積極搭建政府部門與企業單位精準對接的幫扶橋梁,建立“企業下單+部門接單”模式,精心挑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術水平的專家深入基層,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幫扶,助力基層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如今,從政府職能部門聚焦重點領域“靶向攻堅”,再到引導發動全社會參與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江門正以一套“組合拳”打破安全生產治理“單打獨斗”的困局,構建起上下聯動、多元協同的安全治理新格局,讓“隱患排查治理”從一項階段性行動,逐步沉淀為城市安全發展的長效機制。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