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新建20個新會陳皮地理標志綜合實體。圖為廣東地理標志驛站。
□文/圖 陳敏銳 曾文靜
作為重要的知識產權,地理標志是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支撐。2024年9月,新會區會城街道獲批建設省地理標志特色鎮,成為全省獲批的6個鎮街之一。
在省、市市場監管局指導推動下,會城街道以新會陳皮為核心,通過“溯源體系標準化、產業融合多元化、品牌價值國際化”三大路徑,撬動政府、民間新增投資4.8億元、用標企業增至373家,建成20個地理標志綜合實體,撬動文旅發展、就業增收顯著,打造出鄉村振興典范。當下,江門正以“地標興農、品牌強產”為路徑,探索出一條“保護促發展、質量樹品牌、融合助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成為“百千萬工程”實踐樣本,為全國提供了“江門經驗”。
強化源頭管控與標準引領
新會陳皮有了道地“身份證”
新會柑、新會陳皮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江門市市場監管局、新會區積極響應號召,充分發揮地理標志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不斷提升地理標志的培育、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構建“政府牽頭、市場主導、企業協同、全民參與”的地理標志事業發展新格局。
地理標志認證給特色農產品穿上了“保護衣”,然而地理標志在管理、保護、使用等方面存在著難點和堵點。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管理系統建設,推動新會陳皮品質提升。當前,新會區已有9846戶種植戶和2280多家經營戶在溯源系統中辦理了道地“身份證”,從源頭上確保了新會陳皮產品的正宗性和市場的正統性。
與此同時,我市優化“新會地理標志服務管理平臺”服務功能,擴大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使用覆蓋面,會城街道用標企業達373家;加強新會陳皮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規范管理,目前新會區農學會授權1036家單位使用“新會陳皮”證明商標。
為適應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發展需求,我市逐步形成了覆蓋種植、加工、倉儲到產品的全鏈條標準體系,累計制定《地理標志產品 新會柑》《地理標志產品 新會陳皮》地方標準2項,《廣陳皮綠色種植規范》《新會陳皮公共監管倉建設和管理規范》《預制菜 陳皮水鴨湯》等團體標準28項。積極推動企業參與制定“灣區標準”,助力新會陳皮進入“灣區認證”產品目錄,其中江門麗宮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會陳皮獲得新會區首張“灣區認證”證書。
同時,我市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設標準化公共監管倉,加快推進民營公共監管倉認證,全力打造“國字號”標準化中心監管倉,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品牌塑造
不斷激發產業活力
挖掘培育地理標志產品及加強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建設,對于突破國際貿易壁壘、加速中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深化地理標志品牌形象也有助于激活文化基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宣傳平臺建設,打造特色IP,建成一批地理標志驛站、地標保護工作站、地理標志產品展示館和新會陳皮品鑒中心,推出已申請版權保護的地理標志特色鎮Logo和吉祥物“阿甘”,打造特色產業立體IP,廣泛宣傳新會陳皮的文化和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除了在會城街道設立大型宣傳廣告牌,還在廣州白云機場、廣州南站、江門站發布地理標志特色鎮宣傳畫,擴大新會陳皮地理標志影響力。
據統計,地理標志特色鎮建設以來,我市積極整合政企資源,充分發揮省專項資金杠桿作用,撬動地方財政投入8000萬元,并引導龍頭企業新增投資4億元,為品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提升市場認知,我市先后組織了60多家次企業參加絲博會、杭州茶博會、北京國際茶葉展等品牌推介活動,有效提升了新會陳皮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
創新推進“地理標志+”融合發展模式 “陳皮+文旅”“陳皮+金融”蓬勃發展
為推動地理標志與特色產業發展有機融合,賦能“百千萬工程”,我市積極打造“陳皮+文旅”,將地理標志與僑鄉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當前,我市已開發3條文旅研學線路,配套開展多場宣傳推介培訓活動全方位宣傳。陳皮文旅、研學游線路、陳皮莊園民宿、陳皮酒店等文旅產品協同開發,陳皮古道、陳皮村、新寶堂等文旅項目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研學經濟蓬勃發展。新會區還通過文旅融合激活“體驗經濟”,連續舉辦文化節、柑花節、采摘季等活動,串聯起圭峰山、梁啟超故居等周邊景點,形成“采摘—加工—品鑒—研學”文旅閉環。
我市還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打造“陳皮銀行”倉儲金融模式,將“知產”變“資產”,使新會陳皮從農產品升級為可質押、可投資的“硬通貨”;物流中心日均發貨超10萬件,48小時內送達全國主要城市;通過“電商+產業帶”模式發展電商企業和本土網紅力量,成功打造“云賞柑花”“云品柑茶”等數字化營銷案例,推動新會陳皮產品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我市加快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能級。新會陳皮全產業鏈年總產值從2021年的14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261億元,連續三年位居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榜首位,今年正推動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80億元。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