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勞鎮雙橋村對接華僑城古勞水鄉景區發展魚耕農旅項目,助力鄉村發展。麥和幸 攝
江門日報訊 (記者/畢松杰) 10月16日至17日,全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專題會在江門開平舉行。記者在現場獲悉,我市4個案例入選了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匯編的《廣東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集》。
《廣東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集》擷取了全省19個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地區、21個地市,以及省工青婦、高校、企業等領域合計58個案例,供全省各級各單位學習借鑒。
我市3個案例入選《廣東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集》地市篇,分別是《文旅引鳳 英才歸巢 開平塘口百年舊墟煥新生,世遺僑鄉匯創潮》《化鯤為鵬 向海而興 鯤鵬村的海洋文旅蝶變記》《一水織錦 多方共建 政企校地共同繪就古勞雙橋嶺南水鄉》。
我市1個案例入選《廣東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集》社會力量篇,為五邑大學聯合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打造的《依托一座母親水壩,激活一個古村,打造藍田村“農、漁、文、旅、學”五位一體鄉村產業發展新示范》。
相關鏈接
開平塘口舊墟: 世遺僑鄉匯創潮
塘口鎮充分發揮毗鄰國家5A級旅游景區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與赤坎華僑古鎮的優勢,緊抓開平-臺山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機遇,主動對接開平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園規劃,融入“管委會+公司”運營機制,打破鎮域行政壁壘,促進與赤坎、百合、蜆岡等鎮資源聯動、功能互補,實現連線成片、協同發展。
塘口鎮創新采用“產權不變,政府代管”模式,對舊墟多處公有舊建筑進行統一收儲與管理,確保風貌協調、統一招商,成功引進先鋒書店、白天鵝酒店運營團隊等優質主體。借助龍頭項目的流量效應,吸引懶貓民宿、今有光等社會資本陸續進駐,形成集文創、研學、民宿于一體的復合生態。
塘口舊墟是一度僅剩9人留守的“空心村”。塘口鎮在這里通過配套人才驛站、公寓、飯堂等,打造優良創業生態,吸引“新塘口人”超2000人,帶動本地就業2000余人。今年5月,塘口鎮推出“IE公社”計劃,短短1個月吸引78名“新村民”在此落腳。
截至目前,塘口舊墟已落地運營項目50余個,民宿(酒店)22家,新增初創企業372家。塘口鎮也先后榮獲18項省級及以上榮譽。
臺山廣海鯤鵬村:
打造農文旅深度融合海韻休閑帶
依托得天獨厚的濱海資源,臺山市廣海鎮鯤鵬村創新實施“風貌提質、產業延鏈、業態聚合”三維協同策略,將漁業基因、海洋文化和旅游體驗深度融合。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5.68萬元,較2022年增長71.8%。
依托海洋路沿線99間房屋,鯤鵬村開展主題外立面改造,同時整合燈塔、防波堤等既有資源,打造集觀光、休憩功能于一體的海韻休閑帶。
借力省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機遇,鯤鵬村建成全省最大單體漁獲物集散中心,融合漁獲交易、特色餐飲、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2024年2月開業以來,吸引171家商戶入駐。今年“五一”期間,鯤鵬村接待游客8.5萬人次,同比增長超30%,水產交易零售額突破450萬元,周邊餐飲營業額激增3倍以上,真正實現“漁業—商業—旅游”共贏。
以鯤鵬村為示范,廣海鎮還聯動9個村(社區)整合資源,共同建設1.5萬平方米美食街,引進18家特色商戶,形成規模化、集聚型消費場景。其中,鯤鵬村利用專項資金打造“煙火集市”,融合特色餐飲與燈光營地,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年為村集體貢獻24萬元租金收益,形成“一村引領、多村共贏”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鶴山古勞雙橋村:
水鄉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
近年來,鶴山市古勞鎮雙橋村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與文旅融合相互賦能,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雙橋村榮耀股份經濟合作社參與分紅,既獲短期收益,又享長期增值。文旅項目帶動近100人本地就業,并吸引游子歸巢創業,成功引入“水墨·方舟”藝術民宿、公度書院等特色業態。
隨著央企華僑城集團的進駐,雙橋村43公頃農田與魚塘實行系統再造,成為集漁耕體驗、農業觀光與文化休閑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雙橋村還引進專業文旅公司,投資3億元為景區新增13個游樂項目;引入中傳華夏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投資3680萬元建設綜合性水上游樂項目,持續升級景區品質與吸引力。
為進一步促進業態融合,雙橋村依托古勞水鄉景區輻射帶動,借助強村富民公司打造鄉村運營項目,投資450萬元建設雙橋村產業發展孵化基地及農貿市場,構建鄉村產業發展的實體支撐;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合力持續豐富文旅消費場景,構建“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旅游服務鏈條。
雙橋村在2022年至2024年間實現村組兩級集體經濟收入從453萬元躍升至838萬元,增幅高達85%。
恩平橫陂藍田村:
打造“五位一體”鄉村產業發展新示范
在“雙百行動”引領下,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大力打造集水利觀光、生態民宿、古村文旅、紅樹林保育、科普研學、水產養殖等于一體的典型村,逐步構建起“農、漁、文、旅、學”五位一體的鄉村特色文旅及農民增收新模式。
五邑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派駐團隊與村委會、農戶共同編制完成《藍田村“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規劃》,涵蓋生態科普教育片區、古村古韻片區、漁農研學片區等功能區。其中,藍田古樹公園、大壩生態營地、青蟹養殖基地研學點等7個近期實施項目已全部落地。
藍田村是首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青蟹專業村。圍繞“青蟹養殖”核心優勢,五邑大學協助藍田村與當地龍頭水產企業藍田農業科技達成深度合作,依據規劃共同推進“漁農旅”綜合體建設,由企業投入6000多萬元負責養殖技術升級、種苗培育、產品銷售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由村委會協調1700畝“咸圍”資源及村民參與,同步配套建設漁業觀光區、科普體驗區,形成“企業引領產業、村委會保障落地、村民共享收益”的政企協作模式,推動青蟹產業從“單一養殖”向“三產融合”升級。
2022年至2024年,藍田村集體收入平均增長超63%,同時還大幅提高了周邊50多戶農戶的收入。(畢松杰)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