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蓬江象山社區的蚊蟲孳生點得到清理,整潔度實現較大提升,市民在此放松休憩更放心、舒心。蓬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鶴山里元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村里一些臟亂差角落如今變得整潔明亮。 鶴山共和鎮供圖

愛國衛生運動開展以來,我市廣大農貿市場全面清理了積水、垃圾,如今各大農貿市場攤位整齊、地面干凈、通風良好。陳敏銳 攝
9月20日,面對基孔肯雅熱疫情形勢,江門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響應,全力以赴開展疫情防控。經過約一個月的努力,江門成功實現疫情低水平散發的階段性目標。
在此過程中,江門著眼長遠,及時啟動了全員全域愛國衛生運動,有力促進全域人居環境發生深刻蝶變。從城市背街小巷到農村房前屋后,從公共河涌綠地到重點民生場所,江門城鄉角落褪去臟亂、人居空間換新,“無蚊小區”“無蚊工廠”“無蚊市場”“無蚊賽場”等守護健康安心,“干凈”“整潔”“清爽”的僑鄉印象更加突出,而行動中衍生的閑置空間再利用、群眾主動參與等良性循環,則為五邑優質人居環境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江門日報記者 張茂盛
A
攻堅城市死角 舊貌換新顏 街巷更整潔
城市環境衛生的“細枝末節”,直接關系市民生活質感。此次愛國衛生運動中,江門緊盯背街小巷、天臺樓頂、城鄉接合部等“老大難”區域,以“拔釘子”的韌勁逐個突破,讓城市曾經的“臟亂死角”變身宜居空間。
背街小巷、“城中村”的整潔度,關乎城市“面子”,更關乎城市“里子”。
蓬江區環市街道里村社區舊村片區曾是典型的雜亂區域,殘垣斷壁堆積、垃圾雜物散落,經過“地毯式”清理整治,面貌煥然一新,“每一處變化都很大。”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的居民施滿添說。
越塘大朗村是鶴山市典型的“城中村”,村后山一塊面積50畝左右的閑置地,原來散落分布著養殖點、菜地,垃圾堆積,成為大型蚊蟲孳生地,通過清理,該閑置地將被納入整體開發,規劃建設文旅項目。
社區居住環境是市民生活品質的直觀體現,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一大批小區迎來蝶變。
聚焦老舊小區的天臺樓頂,全市各地積極打好樓頂環境攻堅戰。開平市三埠街道累計清理了1300多棟樓的天臺雜物,江海區部分居民主動邀請志愿者上門清理天臺,一個個原本臟亂的天臺如今變得干凈、可用,“以前樓頂堆滿舊家電,夏天蚊蟲特別多,現在清理干凈,還能曬被子、看風景。”
各物業小區則聚焦公共綠化帶、垃圾中轉站、樓道拐角等區域展開行動,努力構建“無蚊小區”。鶴山市沙坪街道和平社區,采取“1234”工作法讓碧水灣、昆英綠洲小區從“蚊患重災區”變為“無蚊示范點”;新會區南湖灣小區經整治后,視野更通透開闊,整潔度有了較大提升,“我很支持這次行動,因為環境好大家都好。”居民趙福想說。整治環境的同時,不少小區還安裝了環保高效的智能滅蚊燈、“益蚊擴散站”,有效降低蚊媒密度,為市民群眾提供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
B
鄉村庭院煥新 田園添詩意 村莊更宜居
愛國衛生運動的“春風”,不僅吹遍城市街巷,更吹進鄉村院落。通過清理房前屋后、殘墻冷巷、河涌邊坡,農村人居環境也實現升級,讓鄉村既有“田園味”,又有“清爽感”。
房前屋后的“微整治”,讓鄉村庭院更顯精致。蓬江區棠下鎮周郡村不但變得整潔,更“騰”出了2000余平方米的公共空間。村里一幢青磚老屋前,村民搬開了堆積多年的舊家具,露出來的柿子樹枝椏上掛著紅果,與古宅相映成趣;存心村小組河涌邊100米長的雜草帶被清除,后續還將建公園、修長椅、種景觀樹,令村民陸美霞十分期待。臺山市白沙鎮西村高龍村,村民合力清理了大量積存垃圾、雜草,村道巷道煥然一新。村民黃素瓊說:“現在巷道干凈了,蚊子少了,住著更舒心!”臺山市赤溪鎮石峰村通過實施道路硬底化建設與溝渠“明改暗”工程,系統消除病媒生物孳生隱患,從“積水招蚊”到“路凈渠通”,構建起安全、健康的居住環境。恩平市東成鎮橫槎村,曾因村民房前雜物堆積、家禽散養,環境一度“臟亂差”。如今,村民自發組織鋪平路面、清理雜草,村民生活環境實現“質的飛躍”。
閑置屋與冷巷的“再利用”,則讓鄉村空間更具活力。江海區禮樂街道英南村,曾有231條冷巷因封閉、堆積垃圾成為“衛生黑點”,如今通過整治,冷巷不僅“重見陽光”,部分還可供村民通行。
愛國衛生運動提升了農村環境,也促成了長效管護的完善。恩平市大槐鎮累計清理違規菜地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消除了“蚊窩”,也規范了用地。新會、臺山、鶴山等地在愛國衛生運動中探索踐行“積分制”“紅黑榜”等舉措,鼓勵村民長期主動參與環境維護。
如今走在江門農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冷巷路燈明亮,閑置空間煥發新活力,一幅“田園美、農居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C
激活公共空間 精細護環境 荒地“活”起來
公共空間是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廳”,也是環境衛生整治的重要戰場。江門不僅聚焦河涌、公園、街道等公共區域的“潔凈度”,更注重閑置地塊、山坡空地的“再利用”,讓每一塊公共空間都成為“干凈、實用、美觀”的民生載體。
河涌與下水道的“清源行動”,讓水環境更清澈。江海區對轄區河涌逐一清理,打撈水面漂浮物、疏通沿岸下水道;新會區對城區河道開展常態化保潔,安排專人定期巡查;鶴山市沙坪河沿岸部分灘涂地帶的雜草、垃圾被集中清理,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清理后蚊子變少了,空氣更清新,這個改變真是太好了!”87歲的呂伯說。
公園與街道的“精細化管護”,讓公共空間更舒適。新會區對18個重點公園實行科學消殺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降低蚊媒密度,讓市民在休閑游玩時更安心。江海區在下沙公園、文昌沙公園、釜山公園等人流聚集區增設捕蚊器,讓公園成為“防蚊保護區”。兩級城管部門與屬地重點圍繞主次干道及綠化帶開展雜草清除、雨水溝清理、低洼淤積區整治等工作,讓街道面貌整潔有序。
廢棄地塊與山坡空地的“變身計劃”,讓閑置資源“活”起來。鶴山市共和鎮大凹村的工業區違建拆除現場,2000多噸垃圾被清運走,露出平整的水泥地面。“看著很敞亮!”周邊企業村民感慨道。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新昌社區內,位于多個樓盤間的一塊區域竹林密集,其間堆放了不少存水的膠桶,四周蚊蟲繞飛。通過清理,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地變得開闊。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初步與村民商議將平整后的土地用于建設“口袋公園”、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同樣,鶴山市桃源鎮集中攻堅竹蓢村一塊面積超2萬平方米的大型蚊蟲孳生地,經整治后也將規劃建設文化活動場地和公共停車場。
D
守護重點陣地 清潔全覆蓋 民生有保障
農貿市場、校園、醫院、交通站場等重點場所,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陣地。江門以“全覆蓋、無死角”為目標,推動重點場所環境衛生升級,讓“干凈”成為每個民生場景的“標配”。
農貿市場是人員密集、容易滋生蚊蟲的場所,更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陣地。愛國衛生運動推進以來,全市對235家農貿市場實現全覆蓋整治,積極打造“無蚊市場”,為群眾“菜籃子”安全筑起堅實屏障。鶴山最大的農貿市場——新華市場的樓頂,3000多平方米的區域清出垃圾雜物40多噸,不但讓自身干凈,也讓周邊高層住戶居民養眼。從蓬江城區的貫溪市場到臺山市海邊的水產交易中心,廣大農貿市場堅持“清潔與防積水并重”展開整治,不斷完善排水渠等硬件設施,如今普遍攤位整齊、地面干凈、通風良好,“環境更好,顧客滿意,我們自己也安心。”廣海水產交易中心攤主詹女士說。“干凈、整潔、無蚊”,正成為江門“菜籃子”的新標簽。
校園和醫院也全力構建立體防控網絡,打造干凈整潔的“無蚊環境”,構筑健康屏障。我市民政部門聯合屬地重點推進養老機構的環境衛生整治,“在這里住得干凈、安心,子女也放心。”入住臺山市城區敬老服務中心的一位老人如是說。
此外,全市各交通站場、體育場館、建筑工地、園區企業等重點場所也積極行動起來,從江門站到臺山新寧體育館,從鶴山雅圖仕到新會軌道交通產業園,紛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為市民、群眾、游客、員工打造干凈、舒適的環境。尤其是運動場館方面,作為十五運會承辦地之一,臺山市在正賢體育館、新寧體育館安裝30多臺風幕機,同時清理場館周邊垃圾、整治積水點;恩平市聚焦山地自行車賽道及周邊酒店、村居,開展“零蚊環境”建設。
記者手記
愛國衛生運動中的“凈”與“暖”
一場愛國衛生運動,不僅讓江門的城鄉環境實現大提升,更讓“人人愛干凈、處處講衛生”的僑鄉風尚更加深入人心。如今,從城市到農村,從公共空間到重點場所,“干凈”“整潔”“清爽”的江門印象讓人更加喜愛;從主動參與清理的村民,到點贊環境變化的市民,群眾已從“受益者”變為“守護者”——蓬江區里村攻堅期間,不少群眾主動向志愿者遞上涼茶、礦泉水;鶴山經緯花園居民張衛群自發加入防蚊行動,形成“社區帶動、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
從應急防控到長效治理,從局部整治到全域潔凈,江門以愛國衛生運動為抓手,交出了一份“防疫成效”與“民生溫度”兼具的答卷。未來,江門將繼續深化環境衛生整治,完善長效管護機制,讓“干凈”成為僑鄉高質量發展更為鮮明的底色,讓五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宜居的“凈”色與民生的“暖”色。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