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交匯,江門如何作為?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新藍圖、“十五五”即將啟航的關鍵節點,本報今起推出“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看江門作為”系列觀察,共四期報道。我們將以記者視角,深入審視江門“六大工程”等既定工作安排與國家戰略的前瞻契合,剖析僑都如何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在服務全國大局中謀求自身崛起。這組報道,既是對江門發展路徑的深度解讀,更是對未來奮進方向的理性展望。敬請垂注。
□江門日報記者 曹乃付 趙可義
隨著“十五五”的晨光初現,江門已蓄勢待發。
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國家發展新藍圖的背景下,江門依托過去幾年立足“六大工程”打下的堅實基礎,正加緊以前瞻視野謀劃“十五五”發展路徑。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家的“十五五”規劃方向,審視我市過去幾年的發展特征和接下來的發展趨勢,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升級,從區域協同到開放合作,江門的每一步落子,都體現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深遠布局。
創新驅動:
以科技自立自強搶占未來賽道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在突出位置。江門在“六大工程”中明確將“科技引領”列為首位,并將“科技創新能力明顯躍升”納入五年奮斗目標,推動科技創新戰略地位實現歷史性提升。
近年來,江門堅持創新驅動,深入實施“科技引領”工程,通過鍛造區域戰略科技力量塑造發展新動能。目前已重點布局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粵港碳中和聯合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平臺成為江門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
其中,江門中微子實驗于今年8月26日成功完成2萬噸液體閃爍體灌注并正式運行取數。作為國際首個運行的超大規模中微子專用大科學裝置,其探測器關鍵性能指標全面達到或超越設計預期,將助力解決中微子質量排序等粒子物理重大問題,并為太陽、超新星等中微子前沿研究開啟新窗口。
該設施的價值不僅在于科研,更成為江門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培育未來產業的戰略載體。圍繞中微子實驗形成的創新磁場,江門有望在“十五五”期間構建全新科技產業生態。
在雙碳領域,江門雙碳實驗室遵循“四個面向”原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及人民生命健康),以卓越標準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創建工作,力爭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9+N”體系。實驗室通過深度對接國家“雙碳”戰略,積極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搶占先機。
產業升級:
以智能制造重塑制造業根基
過去幾年,江門堅定不移堅持制造業當家,全面推進“工業振興”工程。面對“十五五”,江門更加注重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江門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體現了國家對江門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的認可。近年來,江門逐步形成“鏈式改造”特色路徑,金屬制品、造紙等產業鏈轉型案例先后入選全國中小企業“鏈式”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
“十五五”期間,江門計劃進一步深化“政策創新—金融賦能—人才引育—生態構建”四維支撐體系,打造“鏈式突破、標桿引領、全域協同”的數字化轉型“江門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推廣的實踐經驗。
同時,江門積極開辟產業新賽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深入實施“工業振興”工程,硅能源、新型儲能、安全應急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江門還提出積極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氫能源、深海裝備、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
這些布局,都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高度契合。
平臺賦能:
重大載體撐起發展“硬脊梁”
自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江門持續以戰略眼光推進平臺建設,將重大載體打造作為融入國家戰略、激活區域發展的核心抓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這為江門的平臺建設提供了國家層面的戰略遵循。
作為大灣區內唯一具備可大規模連片開發土地的城市,江門的空間優勢在“十五五”時期將進一步凸顯。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設施的建成,江門的區位優勢迎來歷史性突破,為平臺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初召開的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江門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需立足“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港澳融合”“僑都賦能”工程為紐帶,搶抓環珠江口“黃金內灣”建設機遇,在“十五五”期間重點謀劃大灣區重大政策、事項和項目,推動與港澳共建國際合作新優勢。
在此背景下,大廣海灣經濟區成為戰略實施的核心載體。市委常委會明確要求“推動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發展、打造成為面向港澳和華僑華人的國家新一輪開放合作平臺”,這既延續了“園區再造”工程的深耕方向,更在“十五五”時期被賦予鏈接國際資源、承載國家戰略的重要使命。
依托區位與空間疊加優勢,江門將平臺建設深度融入灣區協同發展大局:通過對接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國家級平臺,強化與港澳及廣州、深圳、珠海的產業協同,以大廣海灣經濟區為樞紐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珠江口東西兩岸要素流動與功能融合。
在產業布局上,江門已構建北、東、南三大平臺組團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北組團聚焦中歐合作深化高端制造,東組團承接深圳創新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南組團聯動港澳及RCEP成員國打造開放型經濟高地。“十五五”期間,這一布局將進一步優化,通過功能互補與錯位競爭,形成平臺經濟發展新版圖。
開放引領:
以僑為橋構建開放新格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江門作為“中國僑都”,在“十五五”時期將進一步發揮僑務資源優勢,構建新時代對外開放新格局。今年7月,瑙魯總統戴維·阿迪昂在廣東江門的尋根謁祖之行,成為這一戰略的生動注腳。
阿迪昂總統在尋根途中表示:“我到過很多國家,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訪問,但這種場面還是第一次經歷,有種說不出的激動和感動。”這場跨越重洋的交流,不僅加深了中瑙人民情誼,也為兩國關系持久穩定發展注入了“江門力量”。
江門正充分發揮海內海外“兩個江門”的特色優勢,優化提升“六大工程”,推動“僑都賦能”工程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從傳統“僑鄉”向功能性“僑都”的戰略升級。
在經貿領域,江門深入實施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試點,高標準建設中國(江門)“僑夢苑”創新產業集聚區,通過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連接中國與海外市場的重要節點。在文化交流方面,江門加快推進赤坎華僑古鎮建設,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載體和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同時依托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等平臺,持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以文化軟實力夯實開放合作根基。
戰略銜接:
將地方棋局融入國家大戰略
過去幾年,在國家“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階段,江門深刻把握“國之大者”,以戰略銜接為核心,推動地方規劃與國家部署深度融合,形成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發展格局。
市委常委會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時強調,要“樹牢‘一盤棋’思想,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凝聚高質量編制‘十五五’規劃的工作合力”。這一指導思想要求打破地域分割,促進要素合理流動與高效集聚,從而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契合。
會議明確指出,江門要“結合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后,我市區位優勢迎來歷史性突破和提升,主動在全國、全省大局中,找準認清江門所處的方位、地位、發展階段和使命任務”。這反映出江門的“十五五”規劃并非局限于地方視角,而是基于對國家發展大勢的精準判斷。
在規劃編制中,江門注重“把上級所需、江門所能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謀劃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這種戰略對接思維,使江門在國家大局中找準了適合自身的發展賽道。
近期召開的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在大局大勢中把握江門發展定位,科學謀劃“十五五”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更加注重守正創新、應變開新,加快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推動江門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這體現了江門將地方發展融入國家戰略的主動擔當,以及以系統思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
從科技布局到產業升級,從平臺打造到開放合作,江門的系列謀劃既立足本地實際,又放眼全國全局,為“十五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國家開啟“十五五”新征程,江門不僅是國家戰略堅定的實施者,更是貢獻者,我們以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必將展現扎實的江門作為。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