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記者 黎禹君 通訊員 羅志堅
在開平,沉寂的古村落通過文旅融合煥發新生;在臺山,鰻魚產業借助“廣”“深”“著”“暢”四方面舉措實現提升;在新會,陳皮產業鏈正朝著千億產值穩步邁進……在江門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來自社科界的智力支持正不斷融入,為地方發展提供有效助力。
如何將學術智慧轉化為發展實效?江門社科界用實際行動作答:深入一線,破解難題。他們以基層為課堂,以問題為導向,在智庫助力縣域振興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
以課題研究為抓手
助力解決縣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百千萬工程”涉及面廣,如何確保施策精準?江門社科界以課題研究為抓手,聚焦縣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出各種“金點子”。市社科聯發揮決策咨詢作用,組織省市專家圍繞專業鎮升級、縣域消費、低空經濟等前沿和難點問題,精準設立104項社科課題。
以臺山鰻魚產業為例,面對發展瓶頸,市社科聯聯合江門海關迅速完成《以“廣”“深”“著”“暢”四式功夫推動臺山鰻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提出以“廣”布局、“深”加工、“著”品牌、“暢”流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些建議針對性較強,并轉化為具體實施路徑。
此類轉化已成常態。2024年以來,市社科聯通過《江門智庫專報》等渠道報送38項研究成果,其中20篇被中央和省市信息渠道采納。從傳感器產業崛起到新能源船舶集群培育,再到防范“海洋牧場”盜銷風險,社科智庫的敏銳觀察正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挖掘僑鄉資源
從地方文化中汲取發展力量
如何讓社科研究成果走出書齋,服務發展?江門社科界注重挖掘僑鄉資源,從地方文化中汲取發展力量。
圍繞“10張城市文化名片”建設,市社科聯牽頭組建“僑都文化”專項“5+5”課題組,聯動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5所高校及本地機構,深挖梁啟超教育思想、陳白沙孝道文化等“富礦”,產出32項成果匯編成冊,成為實踐指南。李丹團隊深入挖掘梁啟超故居文化內涵,推出《梁啟超家教家風故事》等普及讀物,以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優秀文化,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針對“深圳總部+江門基地”協作模式,市社科聯迅速組織課題組,聯合深圳智庫和本地院校開展研究,形成24項成果。《江門市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策略研究》等4項重點成果,為推進“工業振興”工程提供了決策參考。圍繞新會陳皮產業沖刺千億產值的目標,市社科聯聯合市委黨校等單位,針對種源退化、線上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對策,包括建設種質資源庫、深化產品加工、加快國際認證、打造品牌矩陣等,為擦亮“中國陳皮之都”金招牌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扎進“泥土”
潛移默化改變鄉村面貌
破解發展難題的智慧,來自深入一線的扎實調研。江門社科界推動專家學者深入基層,將“百千萬工程”涉及的縣鎮村三級作為調研和實踐的主要陣地。
為應對專業鎮“東強西弱”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市社科聯聯合市委黨校處級干部研修班,組織多部門赴雙水、水口等鎮開展密集調研,形成《“三鏈”融合做強江門市專業鎮》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出的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全市統籌、推動創新驅動等務實舉措,為全市21個總產值近600億元的專業鎮注入發展動力。
在鄉村一線,“智慧農經”成為探索重點。市社科聯聯合市委網信辦、江門職院組成調研團隊,走訪各縣(市、區)61個鄉鎮,研究“區塊鏈+農村產權交易”新模式。相關成果不僅助力農村電商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也在數字鄉村建設中逐步應用。
社科普及工作也在基層持續開展。依托“社科普及矩陣”提質工程,全市開展線上線下活動超600場,覆蓋群眾約30萬人次。“書寫深江牽手”科普活動、“僑鄉講堂”宣講……知識的傳播,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鄉村的面貌與風尚。
開展專題研究
助力“大橋經濟”騰飛
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的貫通,“大橋經濟”為江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江門社科界及時開展“助力‘大橋經濟’騰飛”專題研究,形成《搶抓“大橋經濟”機遇 推動江門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主力軍》等一系列成果。
這些研究不僅分析了大橋通車帶來的區域經濟優勢,還通過《環球時報》《南方日報》等媒體平臺傳播,56篇深度解讀文章引發社會關注,點擊量超過10萬次。社科研究有效促進了“大橋效應”轉化為社會共識,為縣域經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增強了信心。
市社科聯相關負責人表示:“社科工作者的價值,在于將研究寫在大地上。‘百千萬工程’是廣闊的實踐舞臺,我們將繼續推動人才下沉一線,讓僑鄉智慧在縣鎮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從課題研究到政策轉化,從文化傳承到產業突破,江門社科界以“一線解題”的務實態度,為“百千萬工程”提供了持續的智力支持。當學術研究扎根實踐,僑鄉江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也因此走得更加堅實、充滿活力。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