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江門,思政課堂在不同場景同步“開課”:“無負今日”城市書房里,孩子們在智能書架前挑選書籍;塘口“IE公社”文創空間內,青年創客用鏡頭記錄鄉村故事;主題攝影展上,“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鮮活影像打開文明之窗。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抓住了思政課,抓住了人心,就如春風化雨般把共識種進了心里。
廣東地處“兩個前沿”,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為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之問,廣東不斷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9月12日,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召開《走在前列的廣東實踐》高校思政實踐課程介紹會,課程圍繞“講什么”“如何講”“誰來講”進行總體設計,制定了6條“教學路線指引”,讓課程內容更加生動鮮活。這是廣東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奮力開創廣東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又一標志性成果。
江門是“中國僑都”,江門市委宣傳部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將思政課全方位融入各學科、各人群、各場域,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構建“大思政課”一體化工作格局。
在中宣部《時事報告》雜志社召開的2025年度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工作研討會上,江門市委宣傳部作為廣東省唯一代表、全國僅有的兩個地級市代表之一,分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江門經驗”。
請來神秘嘉賓宇樹科技G1機器人,讓空翻的機器狗倒立行走、撒嬌賣萌,用AI技術為學生制作“未來職業照”……今年秋季“開學第一課”,江門思政課上出了不少新花樣。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國家未來。江門創新推出六堂“思政必修課”,即“博雅大學堂”研修經典學說、“僑鄉故事匯”探索在地文化、“未來夢工場”學用人工智能、“科創實驗室”普及科學知識、“心晴陽光屋”守護心理健康、“公益志愿行”助力志愿實踐,結合中小學生年齡和學段特點,實現思政課程具體化、標準化、規范化,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地文化是思政課最鮮活的“大教材”。開平碉樓前,宣講員不再抽象地講“愛國”,而是從僑胞“用血汗錢建碉樓護家人”的故事說起,喚起學生對祖輩奮斗的共情;解讀僑批時,不只是念文字,而是聚焦“僑胞在信里叮囑孩子‘好好讀書,莫忘家鄉’”的細節,讓年輕人從家書里觸摸到親情牽掛。
毗鄰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塘口,9戶空心村變千人熱鬧墟。這里的“大思政課”打破“課堂與鄉村”的二元割裂,以僑鄉文化為天然思政教材,以青年創客為活力傳播載體,將鄉風文明建設轉化為“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旅鄉人”的共同事業。省市縣三級宣傳部門共建,通過建筑活化、文化注入、配套升級,吸引超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鄉風文明在理論與實踐浸潤中煥發新生。
“大思政課”如何作用于人?江門用潮流化、年輕化、場景化、分眾化的方式,重構思政表達。全市開展“藝術黨課”“音樂黨課”1600余場,依托精神文明慕課平臺,覆蓋近500萬人次;“身心健康4S工作法”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近兩年學生輕生率比2021年下降約25%;“金扣子”精品思政課PK大賽連辦5年,近萬名教師走上課堂比拼;“七彩流動課堂”重心下移,公園、碉樓、榕樹、田間地頭、快遞小車、景區游船、公共交通都成了大講臺。
“思政課不止于三尺講臺,應該在廣袤大地扎下根、活起來,心懷‘國之大者’,緊扣時代脈搏,拓展‘大課堂’、用好‘大載體’、覆蓋‘大群體’、構建‘大格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明浸潤人心,在潤物無聲中實現‘大象無形’的育人效果,直抵人心。”江門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文轉載自《南方日報》2025年10月28日A01版)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